不仅股市行情非常难以预测,而且小规模投资者也总是更容易在不该悲观的时候反而非常悲观,在不该乐观的时候反而非常乐观,因此,当他们想在牛市中追涨买入以及在熊市中杀跌卖出时,往往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
——彼得·林奇
那些迷信选股只是一门艺术的投资者,完全忽视研究基本面,因此简直是在“玩”股票,结果只能是玩火烧身,赔的钱越来越多。然而他们却并不认为这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基本面研究……他们最喜欢给自己投资赔钱找的借口之一是:“股票如女人,永远猜不透。”这句话对女人和对股票都不公正。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机构投资具有滞后性,这给散户投资者长期持股获取丰厚利润创造了极好条件。只要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仍然良好,这时候股价的每一次下跌都是趁低买入的好时机。
彼得·林奇说,有许多优点十分明显的10倍股,如果100个投资机构会把它加入到投资组合中去的话,其中99个机构会买入这只股票。不过,由于存在着种种限制,这些机构不能这样做。他把这种现象称为“华尔街的滞后性”。
彼得·林奇介绍说,有一家服装公司The Limited的股票,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1969年这家企业刚上市时,几乎根本没有投资机构关注。公司发行股票时,承销商是一家位于公司总部附近的、规模很小的证券公司,服装公司董事长与该证券公司承销部门经理是高中同学。
后来,有一家机构的一位分析师对该服装公司进行了追踪研究。不过在好多年间,都只有她一个人在孤独地关注这只股票。直到1974年,另一家机构的一位分析师由于遇到暴风雪被困在飞机场,偶尔走进一家购物中心发现了这家服装公司的产品,回去后进一步研究,才正式成为这只股票的第二位机构关注者。
1975年夏天,服装公司在全美国开了100家服装专卖店。这本该会引起许多机构投资者关注这家公司股票,可事实上没有。直到1979年,才只有两家机构投资者购买了该公司股票,合计持股量只有该公司总流通股本的0.6%。
1981年,该服装公司已经开了400家专卖店,生意非常好。而直到这时候,也只有6位机构投资者关注该公司股票。从1979年到1983年,短短4年间,该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了18倍。
1984年,该公司在经营状况非常良好的背景下,股价突然从上年的9美元跌到5美元,给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次趁低买入的好机会。事实上,一年过后的1985年,该公司股价就上涨到了15美元。
而直到这时候,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才注意到这只大牛股,并对它大唱赞歌。这时候,共有37位分析师对它进行跟踪分析,一个个投资机构把它列入推荐买入股票名单,从而使得该股股价一路狂涨到52.875美元——远远脱离了公司基本面。结果可想而知,股价掉头向下。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它很好地说明了机构投资者对一只股票的关注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散户投资者如果能在投资机构大举买入之前就提前进入,一定会获得丰厚回报;相反,当机构投资者对某只股票大唱赞歌、大举买入时,就可能到了股价的最高位,接下来就是股价掉头向下了。
彼得·林奇忠告散户投资者:当一只股票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可是股价却突然下跌,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继续持有它;而更好的办法是,进一步买入更多的股票,因为这时候正是趁低买入股票的好时机,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