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有起色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进入市场。人们会认为碰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不走运,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入非非。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有人认为,在股市大跌或回调时投资股票是很危险的,其实此时只有卖股才是危险的,他们忘记了另一种危险——踏空的危险,即在股市飞涨的时候手中没有股票。
——彼得·林奇
如果其它条件都一样,就买年报中彩色照片最少的那一家。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彼得·林奇认为,在股市低迷的行情中同样存在着机会。相反,如果你想在安静怡人的环境中寻找大牛股,就像侦探呆坐在舒服的沙发上就想找到破案线索一样不可能。
从他个人经历看,1991年末美国股市中最恐惧的要算是房地产行业的股票了,他就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中,挖掘到了Pier 1公司、阳光地带园艺公司、General Host公司等好股票。
那时候,经过2年商业地产大崩盘的利空打压,彼得·林奇所住的地方,到处都能看到一套套房子上竖着“此屋出售”的大牌子。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大牌子便纷纷撤掉了。倒不是因为这些房子已经卖出去了,实在是这种挂牌销售根本无人问津,所以房主也懒得挂了。
彼得·林奇研究发现,之所以大家会造成房地产市场已经崩溃的感觉,尤其是那些高级住宅区的房价下跌得更厉害,很重要的一条原因是,那些住在高级住宅区的人有不少是报社编辑、电视新闻评论员、华尔街基金经理人,他们都是有话语权的人,所以报纸头版和电视晚间新闻经常有关于房地产股崩盘的消息。
而实际上,这些新闻报道的都是商业房地产。在具体报道时,往往会去掉“商业”两个字,从而让受众误以为整个房地产市场都不行了。
转机出现了。有一次,彼得·林奇从报上读到一条不起眼的消息说,美国房地产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自从该协会1968年开始发布中等住宅价格统计数据以来,中等住宅价格一直在上涨,即使在1989~1991年间仍然在上涨。
彼得·林奇从中联想到,既然这样,就表明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糕。目前令人恐惧的房地产行业中,一定存在着大牛股。
1991年10月,彼得·林奇发现,过去他一直购买的一家美国知名住宅建筑商托尔兄弟公司的股票,股价已经从原来的12.625美元下跌到2.375美元,于是他找出了这家公司的相关资料。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是一家建筑商而不是开发商。强调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建筑商不会把钱投在房地产投机上。相反,财务报告表明,该公司的负债已经减少了2800万美元,现金却增加了2200万美元,业务繁忙得来不及做,订单已经排到了2年之后。
彼得·林奇认为,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许多同行由于实力太差已经退出了竞争,而它能坚持到最后实属不易,“坚持就是胜利”。只要行业一复苏,它就一定能占领更多市场份额。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帮他消灭了许多竞争对手,这对它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大好事。
负债很少,订单充足;身边的竞争者一个个被迫退出;股价只有年内最高价的1/5……分析到这里,彼得·林奇简直兴奋得要跳起来。
于是,他马上把这只股票记下来推荐给《巴伦》周刊,并且准备在1992年1月的投资圆桌会议上推荐给大家作为首选股。
可是没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这只股票价格就涨到了8美元,等到召开投资圆桌会议时,股价已经完全恢复到12美元了。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告诉散户投资者,在股市低迷中寻找投资机会动作一定要快。尤其是在年末寻找低价股,就更是如此。因为你在寻找,其他投资者也不闲着,他就经常碰到这样的事。例如1991年1月14日(投资圆桌会议召开的前一天),他推荐了一只Good Guys电器连锁店股票,结果第二天开始就天天大涨。本来21日杂志就要出版了,可是由于股价涨得太疯,杂志编辑不得不于19日和他专门讨论删除这只推荐股票,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匹黑马了。
彼得·林奇的经验表明,在报纸、电视大肆宣传报道的背后,要特别注意那些不十分引人关注、却非常有力的数据,因为它最终说明一个道理:事实胜于雄辩。每当这时候,投资者可以掌握一个十分灵验的投资策略:当媒体和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某个行业已经从不景气变成了非常不景气,这时候你勇敢地买入这个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的股票,一般来说总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