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正是捡便宜的好时机,这些便宜货是那些惊慌中逃离风暴圈的投资人所丢出来的。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1967~1969年,彼得·林奇在炮兵部队服役期间,利用难得的几次休假时间,去股票市场购买朋友和同事们推荐的各种各样的热门股票。
这些朋友和同事向他推荐的都是一些股价在不断下跌的保守型股票。彼得·林奇听从他们的建议,在所买的荣格石油公司股票上确实赚到了钱;可是,在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自己坚信稳赚不赔的一只股票——缅因州制糖公司——上,却损失惨重。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的缅因州制糖公司员工四处奔走,说是当地所有种马铃薯的农民正在淡季种植甜菜,这样必然会给该公司带来巨额利润。
初看起来,农民种植甜菜的费用都由该厂承担,他们唯一要做的是把成熟的甜菜送到制糖公司。甜菜是马铃薯的一种理想伴作物,农民在淡季种植甜菜,既可以获得额外收入、又能肥沃土壤,想必没有理由不种。
然而要知道,当地的农民做事非常胆小。由于没有经验,他们第一年只试种了1/4英亩,而不像宣传的那样几百英亩。当他们第二年看到这样确实能赚钱时,才把面积扩大到1/2英亩。而当第三年他们终于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英亩时,制糖公司已经因为原材料严重不足破产了,股价跌到6美分,只能买6块口香糖。
有了这次经验教训,彼得·林奇1977年担任麦哲伦基金总经理时,坚决实行股票下跌时的逢低建仓。
当时的麦哲伦基金规模为2000万美元,整个投资组合中有40只股票。富达基金总裁建议他把股票数量减少到25只,彼得·林奇毕恭毕敬听完了他的建议,走出办公室后就反其道而行之,立刻把持股数量增加到60只,6个月后增加到100只,很快又增加到了150只。
彼得·林奇说,他并不是故意要和总裁作对,实在是因为看到一只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时,自己的手就忍不住发痒,非要把它买进来不可。
而在那个时候,价值被严重低估的股票可以说到处都是,所以他的账本上股票只数总是在不断增加。
他的操作手法是,在确定了每一只股票本身的盈利前景后,不但买下该股票,而且还把与这股票相关联的所有股票通通买下,横扫一大片。
难能可贵的是,富达基金公司总裁心胸开阔、思想开明,并没有给彼得·林奇穿小鞋,而只是在一旁近距离地观察他。不但没有干涉他的投资行为,而且还不断给他鼓励。总裁的想法是,每个人的投资策略会有不同,但只要投资业绩非常出色就行了。
事实上,彼得·林奇的投资业绩确实非常出色,否则总裁也不会听之任之这种“不听话”行为,彼得·林奇也不会稳稳当当坐在这个位置上了。
是这样,麦哲伦基金的资产规模达到了90亿美元,相当于经济发达的希腊每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而在彼得·林奇任职的11年中,从投资收益率看,麦哲伦基金的增长速度要远远超出希腊整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速度。
很快,彼得·林奇被称为证券界的威尔·罗杰斯(Will Rogers,他以“从来没有碰到过一只他不喜欢的股票”而著称),并且《巴伦》周刊也公开开玩笑说:谁能说出一只彼得·林奇没有持有过的股票?事实上,这时候彼得·林奇的投资组合中有1400只股票,这种说法确实也不是没道理。
彼得·林奇牢牢记住威尔·罗杰斯说过的一句话:“不要赌博。用你所有的积蓄买一些好股票,耐心长期持有,直到这些股票上涨然后才卖掉。如果一只股票不上涨,那就不要卖它。”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股票下跌时的逢低建仓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彼得·林奇所说的价值被严重低估。而价值被严重低估,不是听信股评家预测,而是要建立在自己扎扎实实的市场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扎实基础,股价越下跌,就表明与它的价值越背离、投资价值越大。这时候的逢低建仓,获利空间当然就越大、投资风险当然就越小了。
彼得·林奇之所以敢“犯上作乱”——上级领导要他减少持股品种、他却反其道而行之,关键还在于业绩说话。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散户投资者都要懂得这样一个简单道理:业绩(包括长期业绩和短期业绩)是衡量投资行为成败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