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更要注重个股研究(1 / 1)

在各个产业、各个区域内,一定还有投资专家还没发现的宝藏,静静等待散户去发掘。

——彼得·林奇

企业跟人一样,若非结婚才改名字,就是惹过什么大麻烦,希望大伙全忘了。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对每家上市公司进行个案研究,是彼得·林奇的一贯作风。每当遇到股市低迷时,这种做法就更值得提倡,投资回报也会更高。因为这会使得投资者“众人皆醉我独醒”,睁大眼睛发现潜力股。

在1982年美国股市非常萧条时,报纸上开设的股评专栏里,到处都是那些专家们喋喋不休地评论着汽车行业如何萧条、汽车如何销不动的悲观气氛。

彼得·林奇头脑清醒地认识到,不管经济萧条不萧条、现在的汽车销售是好是坏,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将来汽车行业必定要复苏、人们照样需要买汽车。所以,他准备逢低买入汽车公司的股票。

一开始,彼得·林奇首先想到的是购买福特汽车公司的股票。可是在与福特汽车公司的交流中,他发现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在经济复苏中的受益会更大,所以从1982年3月开始,就毫不犹豫地大量买入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到了6月末,该股票就已经成为麦哲伦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了。这是美国证监会规定的5%资金的投资上限。

读者容易看出,从与一家上市公司的交流中发现另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机会,是彼得·林奇的一贯做法和神奇之笔。

克莱斯勒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它究竟在哪里吸引彼得·林奇的巨额投资呢?

原来,一方面,这时候华尔街上的投资专家们都纷纷预测这家公司会破产,该股股价在大量抛售下一路跌到了2美元;另一方面,彼得·林奇通过研究该公司财务报告发现,该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居然超过10亿美元。

由此他作出判断:即使该公司要破产,至少也是两年之后的事。更不用说,美国政府已经为该公司提供担保,它有足够的贷款用于短期内维持生存。

在目前汽车销售如此糟糕的情况下,该公司还能基本上保持收支平衡,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如果将来经济复苏,它的销售增长潜力不是显而易见吗?买这样的股票,将来股价一定会出现大涨的。

大量买入这家股票后,彼得·林奇于1982年7月亲自访问了克莱斯勒公司总部。这一天,被他称为“很可能是我整整21年投资生涯中的最重要的一天”。

他在该公司不但与好几位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了交流,而且还参观了新车型。原计划交流时间为3小时,后来延长到7个小时。彼得·林奇看到,该公司不仅拥有充足的资金,而且还在不断创新,开发的新产品充满活力。

彼得·林奇原计划只是和该公司总裁简单交谈几句,可是最终谈了2小时。总裁特地给他介绍了一种他们的新产品T-115敞篷车,并把它称之为“20年来汽车行业最创新的产品”。

事实证明,后来正是该产品拯救了该公司命运,9年间销售300万辆,在美国国内的销售量高达沃尔沃汽车的5倍!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把麦哲伦基金5%的资金投在克莱斯勒汽车公司股票上,他说,如果不是证监会有限制,他会把10%~20%的资金投在这只股票上。他特别强调,他的这种投资行为“并不是基于新闻报道,也不是根据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的讲话,而是基于我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大家看清楚了:国内投资者绝大多数人决定是否买一只股票,恰恰与彼得·林奇相反,他们不是基于“对一只只股票进行的个案研究”,而是基于“新闻报道”或者某某人的“股评”、“讲话”,区别显而易见。

彼得·林奇在当天参观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新车型时,印象最深的是小轿车,而不是总裁介绍的那种敞篷旅行车。可正是这种敞篷旅行车,最终挽救了这家公司的命运。彼得·林奇反省说,由此可见,无论一个外行对这个行业有多么了解,这个行业都会发生一些令你意想不到的事。华尔街上的那些机构投资者预测克莱斯勒公司将要完蛋,实际上都属于外行行为;彼得·林奇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从而投入巨资、最终取得巨额盈利(从这只股票上赚了1亿多美元),是打入行业内部、深入进行这种个案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