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时少听胡参谋意见(1 / 1)

决定股票投资者命运的,不是分析判断的智力,而是坚韧不拔的勇气。那些神经脆弱、过于敏感的投资人,不管头脑有多么聪明,股市一跌就会怀疑世界末日来临,吓得匆忙抛出,这种人总是最好的股票也拿不住,最牛的股票也赚不到钱。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受别人影响的。与其说是他在决策,还不如说是别人在“代”他做决策。这种情况不但发生在意志不坚定的投资者身上,同样也发生在意志坚强、立场坚定的投资者身上。“百人言虎”的情形,古今中外都不少见。彼得·林奇就有过这方面的教训。

1977年5月,彼得·林奇开始管理麦哲伦基金不久,就用整个基金资产总规模的3%,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入了华纳公司的股票。他看好这家公司的基本面,当时它因为开展多元化经营导致基本面恶化,彼得·林奇把它归为一只潜在的困境反转型大牛股。

几天后,一位专门追踪华纳股票的技术分析专家打电话给彼得·林奇,彼得·林奇一向对研究股价走势的技术分析派不感兴趣,只是出于礼貌随口问了他一句对华纳公司股票有什么看法,对方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过度上涨”。

大约6个月过去了,华纳公司的股价从26美元上涨到32美元。彼得·林奇一遍遍地问自己,如果那位技术分析派在该股26美元时就称“过度上涨”了,那么现在呢?现在是不是“极度上涨”了?

他有点吃不准,于是又重新核查起这家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可是并没有发现基本面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想来想去,还是继续持有该股票。

后来股价上涨到了38美元,彼得·林奇心里烦躁不已,虽然仍然找不到卖出这只股票的任何理由,可是行动上却开始大量卖出这只股票。

其实在他内心深处,早在和那位技术分析派通电话时,就不知不觉受到了对方的影响,认定这只股票在26美元时就已经“过度上涨”了。既然这样,现在股价达到38美元,还有什么理由不卖呢?!

就这样,他不得不见好就收。可是当他把这只股票全部抛完后,股价却一路狂升,50美元、60美元、70美元……最终竟然超过180美元!即使在1983~1984年间,华纳公司由于下属子公司巨额亏损5.38亿美元,导致其股价大跌60%,最终股价还有76美元,依然是他卖出价格的2倍!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俗话说“兼听则明”,可是这句话用在股票投资上却不一定适用。股票投资决策需要的是冷静思考,而不是“包打听”。东打听消息、西讨教经验,很容易坏事。因为这时候你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主见,什么都听别人的,风险太大了。所以,散户投资者买卖股票要少听“胡参谋”哪怕是“胡参谋长”的话。

股票市场上的投资建议,最容易造成一种先入为主的麻烦:无论是好是坏,它都会深深印入你的脑海,让你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这种影响。虽然你当时根本没有把这些建议放在心上,可是将来的某一天,你还是会发觉自己正在按照这个建议进行决策。在本案例中,彼得·林奇要是不问这位技术分析派的看法,按照他的操作风格,无论如何也会把这只股票捂到100美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