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掉股票买国债依据何在(1 / 1)

买股票是为了获利,而非保本。

——彼得·林奇

股票行情结束时,就别再死缠烂打,奢望会起死回生。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散户投资者往往具有多种投资渠道,除了股票、基金以外,还有国债等其他方式。尤其是在经济恐慌背景下,投资方式更加多种多样。可是,究竟是买股票还是买国债,投资决策有依据吗?

1982年上半年,美国股市一团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升到了2位数,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也上升到了2位数。有钱人纷纷抢购黄金用来对付通货膨胀,甚至购买猎枪防身;穷人呢,则纷纷抢购食品,以防食品短缺。

在这种背景下,彼得·林奇掌管的麦哲伦基金,就连续好几个月把投资重点放在了长期国债上。彼得·林奇认为,虽然这些国债的利率高达13%~14%,投资国债的主要原因仍然不是不敢买股票,而是从防御性角度考虑,长期国债的这种高利率,已经超过了股票投资的平均预期投资收益率。

看起来,这很像有一点在商言商的味道——国债的收益高于股票收益,当然我就买国债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头脑清醒的彼得·林奇认为,政府虽然愿意为长期国债付出如此高的利率,可是,只要国家经济不崩溃(事实上也不会崩溃),那么,这种高利率就不会维持太长时间,所以仍然必须随时注意把资金在股票和长期国债之间进行分配;而不是像许多投资者那样,抛出所有股票和国债,把现金放在家里。

要知道,如果有一天国家经济真的崩溃了,这时候这些现金也就成了一堆废纸。相反,如果国家经济不会崩溃,摧毁一切的大灾难也没有发生(从历史上看,这比经济崩溃的可能性更大),那么,这种以低价格大量抛售股票、换成现金的行为,必定是鲁莽和愚蠢的。

能够在一片恐慌之中始终保持一份镇定和冷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彼得·林奇做到了,并且还对此总结出了一套对付恐慌考验的应对之策,那就是把眼光放得更远,设想最坏的事情并不会发生。

道理很简单,一旦这种局面时过境迁、利率降低,这时候持有股票和长期国债的投资者都会大赚一把。

这种设想往往更符合事实。实际上,1982~1990年间,美国标准普尔500股指上涨了4倍、30年期长期国债收益率比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还要高。不过,1991年标准普尔500股指虽然上涨了31%,可是相比而言,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就非常差劲了。这也再次证明了彼得·林奇一贯的观点:从长期来看,股票的投资收益率要大大高于债券。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什么时候应该买国债?彼得·林奇的观点是:“如果长期国债的投资收益率高出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红利收益率6个百分点或更多,那就应该卖出股票而买入长期国债。”(第8条林奇投资法则)具体折算过来就是,如果长期国债利率高于9%~10%,这时候投资国债的收益就会高于投资股票的预期收益,从经济角度看,购买国债的收益就是稳定而合算的。

在经济萧条背景下,把钱放在家里或存银行,而不是去购买股票和国债,并不是一种明智做法。即使到了经济崩溃的前夜,也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要知道,即使最坏的事情发生了,股票和债券变成了一张废纸,这时候的现金也会成为一堆废纸,功能是一样的。相反,国家经济并不会那么容易崩溃的,这时候买入股票和国债的预期投资收益却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