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有一块钱,把它给了你,那一块钱就变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给你的是一种观念,那我们两人便同时拥有了它。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投资股市,投资理念和股价涨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股价为什么上涨、为什么下跌,每个人各有不同的说法。
彼得·林奇当年在沃顿商学院读研究生时,由于同时在富达基金公司做实习生,所以第一次认识到了在专业研究上最聪明的教授对股票的认识也可能是非常错误的,所以他对投资者对股票波动所作出的各种解释一点也不奇怪。
他列举了以下最愚蠢、也最危险的12句话:
一是“股价已经下跌这么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安慰。当初实力雄厚的著名蓝筹股宝丽来公司,股价从143.5美元下跌到100美元后,每天都有人这样说,所以每天都有人为买入后又被套牢后悔不已。结果呢,股价最终跌到14.125美元。
二是“你总能知道什么时候一只股票跌到底了”
如果你能知道股票跌到底了,当然就能轻而易举地抄底买入,但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彼得·林奇比喻说,想抄底买入一只正在下跌的股票,就如同去抓一把正在下落的刀。只有等这把刀落到地上、扎进地里,晃来晃去不动了,这才是底部啊。
三是“股价已经这么高了,怎么可能再涨呢”
一般来说,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并不都是如此。彼得·林奇说,许多股评家建议投资者当股价上涨1倍时就卖出,这样的股评家应该感到耻辱和羞愧。如果按照他们的建议去操作,你永远抓不住一只上涨10倍的大牛股。
四是“股价只有3美元,我能亏多少呢”
当股价下跌时,表现糟糕的低价股和表现糟糕的高价股同样危险。要知道,一只股价为3美元的股票,和另一只股价为50美元的股票,如果它们的价格都跌到0,亏损都是100%,根本没必要“五十步笑一百步”。
五是“最终股价会涨回来的”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不会有“一去不复返”这个词了。当初的RCA是一家全球闻名的、非常成功的大公司,可是65年过去后,它的股价还没有涨回来。Johns Manville也是世界闻名的大公司,情况颇为相似。
六是“黎明前总是最黑暗的”
有些投资者总会这样想,事情既然已经这样糟糕了,还能糟糕到哪里去呢?话可不能这么说。黎明前的一段时光确实是最黑暗的,但反过来最黑暗的一段时光过去后,接下来的并不一定是黎明,也可能是一个更漫长的黑夜。
七是“等到股价反弹到10美元时我才会卖出”
彼得·林奇的经验是,从来不会有一只严重套牢的股票会如你所愿反弹到你设定的卖出心理价位。如果你要设定这只股票10美元时卖出,那么它很可能在9.75美元下方上上下下震**几年后就掉头向下,你得忍受它好几年对你的心理折磨。
八是“我有什么可担心的,保守型股票不会波动太大”
许多投资人认为,投资在公用事业股上肯定不会错,把股票锁在抽屉里,只等着派发股息就行了。事实上,由于核电站事故等原因,以能源板块为代表的公用事业板块股,股价同样会上涨10倍或者下跌到原来的1/10。
九是“等的时间太长了,不可能上涨了”
许多股票你把它捂在手里时,它就是不涨,捂多久也不涨;可是你实在不耐烦了,把它一卖出去它就涨,这叫“不卖不涨、一卖就涨”。实际上,这些股票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它考验的是投资者的耐心,要有足够的耐心才会赢。
十是“看看我损失了多少钱,我竟然没买这只大牛股”
如果你总是为自己本来准备买某只股票、最终没有买、那只股票却大涨了而后悔不已,是会让人发疯的。要知道,别人在股票上赚的钱并非就是你亏掉的钱。事实上,你知道的股票越多,你错过大牛股的机会就越多,不该因此责怪自己。
十一是“我错过了这只大牛股,我得抓住下一只这样的大牛股”
“下一只”大牛股当然存在,可遗憾的是,你所看中的“下一只”大牛股,很少有像原来的那只大牛股一样成功的,甚至会是一个貌似“李逵”的“李鬼”。心态放平和一些吧:错过一只大牛股,你并没有因此发生任何亏损。
十二是“股价上涨,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对的;股价下跌,所以我选的股票一定是错的”
这是彼得·林奇认为最愚蠢的谬论,因为它把上市公司的股价和发展前景完全混淆在一起了,很容易导致“留住赢家、扔掉输家”(抛掉已经赢利的股票、捂住正在下跌的股票)。正确的态度是,股价在短期内的波动与选股正确无关。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在彼得·林奇提到的12句蠢话中,有两句话值得单独拎出来。首先是被他称为最愚蠢的一句话(第12句)。彼得·林奇认为,除非你是做短差,有一点点盈利就交割,否则,这种短期涨跌根本不要去管它;即使做短差,这种涨跌也不表明你选择股票的正确与否。例如,1981年石油股Zapata由于能源业的繁荣股价涨到最高点,投资者紧紧捂着它,结果股价从35美元下跌到2美元。与此同时,另一家Ethyl公司因为其主要产品含铅汽油添加剂遭美国环保署禁止生产,投资者纷纷抛掉它。结果呢,该公司另起炉灶,大力发展精细化工业并取得优异成绩,股价从2美元上涨到32美元。投资者只有抛弃这种错觉,股票才不会越炒越亏。
其次是第3句话。按照这样的观点,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抓到10倍股。彼得·林奇的成功,就与不信这个邪有关。他举例说,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股票,20世纪50年代只有0.75美元,许多投资者在1961年涨到2.5美元时就再也忍不住要抛了,于是获得了3.3倍投资回报。可是如果不抛呢?接下来又上涨了7倍,即相当于一只23倍股你现在只得到了3.3倍!如果你能打消“怎么可能再涨呢”的疑虑,一直持有该股票,该股股价最终从0.75美元涨到124.5美元,上涨了166倍,这还不包括上涨过程中每股30.66美元的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