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者,你肯定见过不少原本才华横溢的下属在经受挫折后开始对工作充满了抱怨、不满和谴责。他们要么就怪公司的环境不好,要么就怪上司有眼无珠、不识人才,要么就怪客户无理取闹、故意刁难。总之,牢骚一大堆,积怨满天飞。
在他们看来,出现失误都是别人的错,只有自己是无辜的,自己能力很出众,不过是受到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连累而使情况变得很糟糕。他们也许认识不到,这种抱怨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不幸:一旦抱怨成了习惯,他们就会丢失责任感和使命感,接下来就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不利因素和各种借口上。与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相比,他们更愿意花时间来推卸责任。
虽然你不愿意看到他们的这种反应,但是,当你了解了挫折心理路径之后,就不会觉得他们的这种反应有多么意外。掌握挫折心理路径的管理者,不会因为自己的下属出现这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就放弃他们,而是会想办法把他们带出负面情绪的泥潭。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黄涛的生活和工作都很不错,是个中产阶级。他有一帮“土豪”朋友,这些朋友待他也非常不错,经常邀请他一起聚会、游玩,并且还时不时送给他一些价值不菲的礼物。这让他对有钱人的生活非常向往,经常为拥有这帮“土豪”朋友而自豪。
一天,一位平时对黄涛很豪爽的朋友请他帮忙。黄涛的这位朋友经营的公司出现了困难,急需资金周转。他希望黄涛能看在朋友情分上施以援手,并表示过后必有重谢。这让黄涛非常为难,因为这位朋友这次开口也跟平时一样“豪爽”,借钱数目根本就不是黄涛能拿得出来的。但是黄涛想到对方平时对自己很好,一狠心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筹足了钱给了他。
不料,一个月后对方竟然人间蒸发了,据说他的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为了躲债跑到了国外。这对黄涛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他瞬间感觉生活无望,开始各种抱怨,情绪很消沉。
看到黄涛这种状态,黄涛的上司刘经理很着急。在刘经理眼里,黄涛是一位非常有上进心、很能干的下属,是公司的主力。他绝不能放任黄涛继续沉沦下去,必须做些什么以改变这一切。于是,在一天工作结束之后,刘经理邀黄涛一起喝酒。酒至半酣,刘经理给黄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参加聚会后半夜开车着急回家,在高速路上跟在一辆大货车的后面。突然大货车上的缆绳松动,堆积如山的货物纷纷砸下。跟在后面的小车来不及躲避被砸中了,他受重伤被送进了医院。非常不幸,他的一条腿因伤势过重需要截肢,他得在轮椅上度过自己的后半生了。他躺在病**痛不欲生,对世界充满仇恨。谁都别想跟他说话,只有临床那个看起来比他还惨的人能够做到。人就是这样,只愿意跟同病相怜或比自己还惨的人沟通,仿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遭遇看上去稍微好一些。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是谁让你喝完酒还开车回家的呢?”
“是我,朋友们劝我留下来陪他们喝酒。但是我想我没喝多,应该没问题。”
“是谁让你选择走这条路呢?”
“是我,虽然走另外一条路也可以回家,但是我想走这条路能够快一点。”
“谁都知道满载货物的大货车很危险,是谁让你跟得那么紧呢?”
“也是我,我以为我可以找个机会超车的。”
他一直愤愤不平,显然是在思考着什么。
“那么,你应该知道这件事情的根本原因在哪里了。谁的责任谁就该去承担。”
愤懑者沉思不语,但是满脸的不忿缓和了不少。
“发生这样的事情,生还的机会不会很大吧?”
“是的,这样的车祸死亡率很高。”
“那么,你真的非常幸运,你只是受伤而已。”
……
刘经理的故事讲完了,说完跟黄涛轻轻碰了一下酒杯各自喝下。
“一个资产雄厚的生意人会有很多像他一样甚至比他还有钱的朋友。到了跟一个工薪族开口的地步,这只能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你应该预见到其中的危险。但是,不管怎样,你是一个正直且很重感情的人。不过,既然是自己的决定,那么我觉得你应该接受,虽然事情比较糟糕。你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了非常不错的生活。如果这次你能让我们看到除了正直、善良,你还有你的担当,我想,事情根本不会像你想的那么坏,你只需要比以往更加努力而已。”
这之后,黄涛果然比以前更加努力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原来欠下的债也已经还清。而且还发生了一件让黄涛没想到的事情:鉴于黄涛这期间更加出色的表现和在这件事上所表现出的担当,公司的高层决定升他为所在分公司的总经理。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们会对黄涛最初的遭遇深感同情,对他的沉沦也表示理解,更对他后来的表现击掌叫好。然而,在一个人遭遇挫折后,别人廉价的同情起不到多大作用,单纯的情感安慰也是如此,同情和安慰只会让黄涛更加痛苦、消沉。
面对经受挫折而情绪消极的下属,黄涛的上司刘经理采取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学习。刘经理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他采用归因法一步步引导黄涛,让他明白在这起事件中应负的责任,然后在给予足够的肯定后鼓励他为自己的责任埋单。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