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红酒
在《幸福人生》讲座中听到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正读小学的女生,每次数学考试成绩都高居榜首,因为她的爷爷是数学教授,所以她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有一天,学校进行数学考试,这个女生没来,所有同学都很好奇,于是就向老师打听原因,老师说女生的爷爷去世了。结果,有个孩子竟然欢呼说“终于死了”。
小孩子的内心应该是什么状态?很显然,应该是天真、善良的。上面的这个故事是不是杜撰而来,无从考证,但它却把人性中的自私展露得淋漓尽致。同时,它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人应该从小就培养豁达的胸襟,如果说事事只为自己着想,那么内心将糟糕得一塌糊涂。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谈到自私心理时,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勒布朗是位美国商人,他在纽约拥有一幢舒适的公寓,但每当夏季来临,他都要离开灰蒙蒙的都市前往乡下。他有一套乡间小别墅,别墅里还放着一个装有猎枪、鱼竿、酒等物品的大壁橱。这个壁橱他自己用,连他妻子都没有钥匙。勒布朗珍爱自己的东西,别人碰一下他都会发火。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勒布朗几分钟以后就要启程回到纽约。他看了看摆放红酒的壁橱,神情严肃。所有的酒都没有启封,只有一瓶除外。这瓶酒被放在最前面,里面的酒已不足半瓶,旁边还有一个红酒杯,看起来非常诱人。他刚拿起酒瓶,就听到妻子海伦在另一个房间说道:“我都收拾好了,亚历克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亚历克住在附近,兼做他们的管家。
“他在湖里拖小船呢,半小时以后就能回来!”
海伦提着手提箱走了进来,看到丈夫把两片药扔进半空的酒瓶中,药片很快便溶解了。
“你在干什么?”她问。
“咱们走后,去年冬天破门而入、偷去我红酒的人可能还会故技重施,可他这次会后悔的。”
海伦心惊胆战地问:“你放的是什么药?会使人生病吗?”
“岂止是生病,还会要人的命呢!”他心满意足地答道,顺手将酒瓶放回原处,“嗯,小偷先生,你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吧。”
海伦的脸一下子白了,她嚷着:“勒布朗,别这样,太可怕啦,这是谋杀呀!”
“如果我开枪打死一个私入民宅的小偷,法律会不会判我谋杀?”
她哀求道:“别这样,法律不会判入户盗窃者死刑的,你没有权利这样做!”
“当涉及我的私有财产时,我会运用我的私人法律。”他现在看起来就像一条害怕别人夺走他的骨头的大狼狗。
“他们不过是偷了点儿酒而已,可能是些小男孩干的,也没搞什么破坏。”她又说。
“那又有什么关系?一个人偷了5美元与100美元毫无区别,贼就是贼。”
她做最后的努力:“咱们得明年夏天才能来,我会一直担惊受怕的,万一……”
他哈哈大笑:“我以往担着风险做生意,不是也赚了吗?咱们再冒一次险又能怎样?”
她明白再争下去也是徒劳,他在生意上也一直这样冷酷无情。于是,她借口向邻居告别,把这事告诉给了管家的妻子。
勒布朗正要锁壁橱,忽然想起晾在花园的猎靴忘了装进行李。他伸手够靴子时,脚下一滑,头重重撞在了桌角上,随即昏倒在地。
几分钟后,他感觉有双有力的臂膀在抱着他,他听出是亚历克的声音:“没事啦,先生,你伤得不重,喝点这个会使你感觉好些。”一个红酒酒杯送到了他嘴边,他迷迷糊糊地喝了下去……
斯腾伯格的用意很明显,他是在告诉人们:超越正常的自私心理是非常有害的,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自私与伤害,而是和睦相处,是相互关爱。对人对己,这都是有利的。
自私,这是一种近似于本能的欲望,是人性中的一种缺憾。客观地说,没有人不自私,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私心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很多人的自私心理已经超过了人的一点私心杂念。就像案例中的勒布朗一样,损人利己,极端自私,刻薄成性,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容不得他人。即便自己心知肚明,也会觉得心安理得,且常常会找种种借口加以掩盖,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私本性。这种自私就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了。
自私作为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具有很强的渗透性,一个人的自私可能会影响到身边的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其危害程度可见一斑。不过,自私心理是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加以克服的。
自私心理的调整方法有以下几种:
1.常自省
在内心中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审视和反省,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我这样做对不对?”避免主观,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或者站在旁观者角度上看,用自我观察和陈述的方法逐渐纠正这种有意无意甚至下意识的心理现象。
2多行善
当内心自省或者经过他人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行为时,就要下决心改正。同时有意识地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日常工作中主动帮助他人,在行动中纠正不健康的行为、心态,从他人的表扬称赞中得到乐趣,以进一步改正自私心态。
3.回避性训练
以心理学上的操作性反射原理为基础,以强化手段进行训练。具体方法是在手上系一根橡皮筋,只要意识到自己有自私行为,或者要求好友发现自己有自私行为时,就拉一下橡皮筋来提醒。通过反复的自我纠正,逐渐克服自私行为。
你是不是NO.1?
婷婷,国内某重点大学毕业,1.65米的身高,曾是学校舞蹈队队员。她自认长得非常漂亮、才能超群。工作以后,她参加活动积极、踊跃,喜欢卖弄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行,穿着鲜艳、时尚,常常对同事表现出不屑一顾的神态,看不起周围的人,认为这些女人穿衣没品位,男人就知道献殷勤。她什么事都喜欢插一手,喜欢指使、支配别人做事,而对别人提的意见却总不能接受,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好的,别人没有资格评论。
她虽然人长得漂亮,但是缺少涵养,平时总是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与人相处时总是以教训的口气说话,令人难以接受,而且稍有不如别人的时候,便会妒性大发,常常把别人说得一文不值。这使得她在公司的人缘非常之差。
种种迹象表明,婷婷有着明显的自负心理。自负性格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错误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可以说自负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评价过高,夸大自己的长处,不明自己的短处。自负者往往缺乏修养,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对人缺乏尊重。
不能否认,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优点或优势之时,自负的情绪往往悄然而生。这时人会变得较为主观,往往以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客观事实,而且,又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骄傲,但与此同时,那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如果你无法确定,你可以这样,看看自己有没有出现下面这些类似状态。如果说类似特征在你的身上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那么你就需要注意了。
请问:你是不是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种心理,管理学家尤因为其取名为“全知全能信念”,正是它给我们的心灵播下了灾难的种子。于是,当有人给我们提建议时,我们会很不耐烦,因为我们自己“心中有数,无须提点”;于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对别人评头论足,因为“对方不如我们”,我们“有这个资格”;于是我们从不肯服输,一定要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为“我是对的,他们是错的”。但事实上,这都是我们陷入“全知全能谬误”的表现。
请问:你是不是以为“我就是NO.1”?不少人的傲气虽然还没有达到“全知全能”的程度,但也认为,至少在某一领域自己算得上是NO.1。在这个领域中,我们“就是权威”,别人都是“泛泛之辈”,是故他们不能挑战我们的威严,因为我们是绝对不容侵犯的。如果说有人威胁到我们NO.1的地位,那么我们一定要与其一决高下。另外,我们还很乐于向别人传授自己的成功经验,但这“绝不是炫耀”,只是为了“助人为乐”,是在传道授业。
毫无疑问,这都是我们陷入自负情结的表现,但我们自己却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其实,轻度的自负或者叫作优越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它的好处,它可以推动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达成更高层次的人生事业。但这种心理必须限定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优越感我们可以有也应该有,但最好不要过。过犹不及,当过度的优越感演变成极度的自负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束缚,令我们不能以谦卑之心去汲取他人之所长,于是人生困顿不前,甚至一败涂地。
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自负的害处:自负生傲气→傲气生霸气→霸气生偏见→于是狂妄自大、脱离群众、刚愎自用→最后导致失败。
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自负心理的教育案例,来看一下:
一场暴雨刚刚过去,池塘的水面上浮起了串串水泡。这些水泡在水面漂浮着,不断地合成大的水泡……
其中一个大水泡在水面上蛮横地晃着,伺机吞并其他同伴,只见它向左一晃,吞并了身旁的一个小水泡,向右一晃,又吞并了一个。伴随它一个个地吞噬同伴的同时,它的身体也一点点儿地膨胀着。这时,大水泡有些飘飘然了……
“哈哈哈,我太伟大了,我是世界之王!你们这些小不点都是我的臣民。如果谁敢冒犯我,我就将它毫不留情地吞噬……”
一个小水泡实在看不下去了,奉劝它说:“亲爱的朋友,不要太霸道了。这样下去,你会把自己毁掉的!”
“什么?你只是一个小不点,竟然还敢指责我!哈哈哈!”对小水泡的相劝,大水泡感到很可笑,“你竟然敢对我说出如此不敬的话来,就让其他人看看反抗我的下场吧,我要吃掉你……”说着,它开始向小水泡漂了过去。
然而,当大水泡腆着圆鼓鼓的肚子骄横地逼近小水泡时,由于肚子撑得太大,“嘭”的一声胀破了。
由此可见,有能力虽好,但若是引以为傲,它往往又会成为导致人生败北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人的能力得到认可、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以后,他很容易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从而出现一系列自负的毛病,例如,傲上欺下、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听不惯不同声音、听不进正确意见,等等。显而易见,它们只会扯我们人生的后腿。
这就好比我们学生时代的考试,第一次便考出好成绩,我们就可能因此骄傲起来,于是开始懈怠,那么下一次很有可能会考砸。这是因为我们还不真正了解考试。考试,它只是对前段时间学习的一个测验,你这一次考好,或许是因为前段时间的确在认真学习,或者说出的题正好都是你会的。但请注意,这只是对前一阶段的测验。在人生中,我们要经历无数次考试,虽然我们此时的成绩不错,但要知道,后面还有很多考试在等着我们,如果说你自以为不得了了,那么结果就未知了。其实,我们之所以总是犯下自负的错误,还是对人生的考试太不理解!
换而言之,成功加重了人的自负,其结果是近期的成功导致了长远的失败。所以,这种心理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提高自我认识
要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抓住一点不放,未免失之偏颇。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也不能总拿自己的缺点去比别人的优点,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
2.虚心接受批评
自负者的致命弱点就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接受批评即是针对这一特点提出的方法。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完全服从于他人,只是要求自负者能够接受别人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别人的批评,改变过去固执己见、唯我独尊的思维习惯。
3.以发展的眼光自己
既要看到自己的过去,也要看清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能抱着过去的荣耀过日子,它并不代表着现在,更不预示着将来。
4.感激与赞美别人
试着去感激与赞美,要从心里愿意这样去做,这可能不太容易,但当你跳出困住自己的井时,就会发现天好大,自己很渺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承认并赞美他人,这会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感激和赞美。当你对他人越来越感到满意时,当你坦然承认他人的优点并由衷的赞美时,就证明你的自负心已经得到纠正。
别人看你挺好,你把自己当草
张女士今年才36岁,给人的感觉就像到了更年期一样,她在朋友、同事面前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抱怨自己的“不幸”:丈夫的收入没有朋友的老公高;孩子不像同事家孩子那样听话;大学时样样不如自己的人,现在开着豪车住着豪宅,等等。她一边抱怨,一边说自己可怜,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声音也开始哽咽了。事实上,张女士的生活在同龄人中算是不错的:老公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骨干;一儿一女都长相清秀,聪明伶俐;她本人也拿着不低的工资,生病了还有医疗保险……可是,张女士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那些“可怜”的事情上,见人就说,弄得朋友、同事也对她敬而远之。往往张女士一开口,大家都避之唯恐不及,觉得她太矫情:“明明挺好的,干吗‘故意’把自己说得那么惨……”
从心理学来看,张女士其实是产生了自怜情结。这种情结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蔓延开来的。一方面,商品经济社会不可避免地令人的欲望升腾,现实与需求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宽,让人倍感失落;另一方面,生活条件的改善让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控制感,而对“失去”的担心让人们越发觉得心里没底,最终丧失了平常心。于是,在这种心理失衡的背景下,人们经常感到自己“太不容易了”。
“自怜”的发展会经过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假性自怜,内在的原因往往是希望获得理解,维护自己的“自尊”。一些人觉得自己生活得不如别人,于是便利用各种可能的场合,向大家解释造成这种状况的各种“不可控”因素,表现为自怜,譬如说,向别人表示自己怀才不遇,一再强调不是自己不行,而是领导有眼无珠。
第二阶段是真性自怜。当假性自怜成为一种习惯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当事者会产生抑郁情绪。到了这一个阶段,他们已经很难意识到自怜的初衷——维护自尊,而是深陷其中。这个时候,别人看他们挺好,他们却拿自己当草,陷入自卑自怜的恶性循环之中。
现代都市中,像张女士一样喜欢“自怜”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就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似乎这个世界上最值得同情的人就是他自己。他们原本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认同,结果却让周围的人越发反感,导致自己的生活圈子越来越狭小、朋友越来越少。
其实,自怜和冷热痛痒一样,也是一种自我察觉,是对现在状态的自我评价,然后会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来进行自我调节。从这个角度上说,自怜虽然是一种消极心理,但适当的自怜也是有益身心的。打个比方来说,知道冷了就添衣显然有助于身体健康,那么“委屈”就像是心理健康的警戒线,督促人们及时心理“排毒”,这显然对身心健康也是有益的。不过,凡事过犹不及,自怜心理一旦过了头,对人对己都是祸害,最终像黛玉一样一腔幽怨化作淋漓鲜血也不无可能。
那么,该如何抛开自怜呢?
1.别把自怜当成美
这一点是对文艺青年说的。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象,在当代,很多娱乐节目、选秀节目、电影、小说都在消费苦难,对痛苦进行病态的审美,仿佛非要较个“谁比我更惨”的真。很多原本便多愁善感的文青都沉溺其中,尤其是女文青往往会认为《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吟”的情愫是诗一样美丽的。但事实上,这种情愫在文艺作品中欣赏一下即可,真的把它带到生活中,并没有多少好处和美感。当一个人不断强调和暗示自己多么可怜、多么悲惨时,他极有可能就真的变得很惨了。这在心理学上叫“自我实现的寓言”,就是说你内心的想法创造了你个人的实相。
2.觉察到正身处自怜中
所谓“自知者明”,假如两个人都有自怜情愫,一个人觉察到了自己的非正常状态,而另一个仍混沌无知,那么前者肯定比后者更容易抛开自怜。觉察,即摆脱了“无明”的状态,这往往是改变的开始。觉察会让人看清自己真实的情况,及时停止那些消极的暗示。
3.接纳生命中的失控和失序感。
虽然“掌控”的感觉非常好,但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人所无法掌控的事情太多,别人的世界无法掌控,未来无法掌控,甚至有时连自己都无法掌控。失控感是人生中常常需要面对的事情。竭力想要掌控一切,必然会带来压力与焦虑,适度的放松控制对身心都是一种平衡和益助。允许失控感的出现,接纳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失控与失序,不要求一切尽在掌控,心就会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境界。
自卑的格格
格格家里的条件不好,虽然生在大都市,但却几乎未领略过大都市的繁华。
复读了两年以后,格格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已经25岁,刚刚大学毕业,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但是25岁的她还没有交过一个男朋友。
格格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也很在意糟糕的家庭环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并未将这些表现出来。
格格在同事面前显得骄傲和霸道,虽然与大家相处得还算不错,但她自己知道这种骄傲和霸道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在对待异性方面,格格有过失败经历,常常是她刚刚对人好一点,对方就表明态度——只能做朋友。几次以后,格格开始排斥异性,她甚至开始不善于与异**谈、相处了。不过,看着身边的人都成双成对,她又忍不住心生忌妒。
格格似乎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一样,这种着急近乎盲目。每每遇到想和她做朋友的男士,她就会开始以为能和对方有点什么,并且不由自主地喜欢,而当其得知对方并没有这层意思、是她自己多想了的时候,原先的喜爱就会变成一种怨恨:
“原来他在耍我!”
“这个男人不是什么好家伙!”
“我还不稀罕与这样的人交往呢!”
她从此与对方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苦大仇深一般。但要知道,对方原本就只是想与她做好朋友而已。
从格格的行为来看,她骨子里是自卑的,而且这种自卑已经到了病态的程度。通常,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些自卑情愫,但是甚微,几乎不能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可自卑一旦越了界,就会像一条啮噬心灵的毒蛇,不仅吸食心灵的新鲜血液,让人失去生存的勇气,还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最后让健康的机体死于非命。
自卑者习惯妄自菲薄,总是感觉己不如人,这种情绪一直纠结于心,结果丧失了原有的人生乐趣,烦恼、忧愁、失落、焦虑纷沓而至。自卑者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都提不起兴趣。他们万念俱灰,失去了斗志,失去了进取的勇气。自卑者一旦遭遇挫折,更是怨天尤人、自怨自艾,一味指责命运的不公。自卑者格外敏感,缺乏宽广的胸怀,往往别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戳伤他们的神经,以为别人在轻视自己、侮辱自己。
在人生崎岖的道路上,自卑这条毒蛇随时都会悄然地出现,尤其是当人劳累、困乏、迷惑时,更要加倍地警惕。偶尔短时间地滑入自卑的状态是很正常的现象,但长期处于自卑之中就会酿成一场灾难了。自卑的根源在于过分低估自己或否定自我,过分重视他人的意见,并将他人看得过于高大而把自我看得过于卑微。
自卑所造成的问题是不论你有多么成功,或是不论你有多么能干,你总是想证明自己是否真的是多才多艺。换言之,很多人都倾向于为自己设定一个形象,而不肯承认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一直希望自己成为特别苗条的人,总是担心自己瘦不下来,每次在量腰围时你就会担心,而完全忘了你的身体正处在最佳的健康状态。
你总是把自己认定的劣势时刻放在脑子里,提醒自己的不足,并把这些不足与他人的优势相比较。因而,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他人,越比越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从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打击了自信心。
假如让自卑控制了你,那么,你在自我形象的评价上会毫不怜悯地贬低自己,不敢伸张自我的欲望,不敢在他人面前申诉自己的观点,不敢向他人表白自己的爱情,行为上不敢挥洒自己,总是显得很拘谨畏缩。同时,对外界、对他人,特别是对陌生环境与生人,心存一种畏惧。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便会与自己畏惧的东西隔离和疏远,这样便将自己囚禁在一个孤独的城堡之中了。假如说别的消极情绪可以使一个人在前进路上暂时偏离目标或减缓成功的速度,那么一个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甚至已有的成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喜悦、兴奋和信心。他们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失败的体验里不能自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不愿走入人群,拒绝别人接近。
世界上有大多数不能走出生存困境的人,其失败都是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他们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样,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一种可怕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都是自己给自己的,所以自卑心理也完全可以通过努力来克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但处理得好,会使我超越与克服自卑去寻求优越感,而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下面微心理就来分析一些如何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1.以补偿法超越自卑
这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我们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令我们的理想与现实出现落差,这时,我们可以用一种补偿法来为心理“移位”,即克服自己因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的自卑,转而发展在某一方面的特长。事实上,这一心理机制的运用曾经成就了很多人,他们越是感到自卑,寻求补偿的愿望就越大,最后成功的本钱也就越多。
举个例子,林肯总统的出身很不好,他是私生子,长得也很一般,言谈举止也没有什么样子,他为此感到很自卑。他为了在人前抬起头来,拼命地为自己充电,以求弥补自己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的缺陷。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尽管眼眶越陷越深,但学识让他成为了具有非凡魅力的人。我们知道,他是美国历史上非常杰出的一位总统。
人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会形成一种动力,从而促使自己努力去发展所长,磨砺性格,完成对自己的一个超越。
2.以实际行动为自己建立自信
事实上,战胜自卑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挑战自己害怕的事情,直到这种恐惧心理消除为止。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1)挑靠前的位置坐,突出自己
在社交场合的聚会中,或是在各类型的讲堂中,我们不要坐在后面,不要怕引起别人的注意,直接就大大方方地坐在前面。要知道,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你做到了,你的自信势必会得到提升。
(2)去正视你的社交对象
很多人在与人交往、交谈中,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正视别人,这就是一种极不自信的表现,这说明你恐惧、怯懦或是心中有愧。倘若你能正视别人,就等于在告诉对方:我是真诚的;我是光明正大的;我乐于与你交往。这才是自信的表现,更是一种个人魅力的展示。
当然,这类方法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道足。其实,说一千道一万,解除自卑心理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心态。请记住!一个人可以犯错误,但绝不能丧失自信、丧失自尊。因为唯有自信者才能捍卫自己的尊严;唯有自信者的人生阵地才不会陷落;唯有自信者才能披荆斩棘、冲破重重障碍,最终摘得胜利的甘果。
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有一位叫埃文斯的作家就曾冥想过财富带给自己的烦恼。几年前他买了一片小树林,然而时间一久,问题出现了:财富影响了他的生活。他需要改变这种状况,他开始冥想,结果发现:
1.小树林在他心里经常沉甸甸的。它给了他权威,却拿走了欢乐。因为这笔财产给他带来了麻烦和不便,就好比家具需要除尘,除尘器又需要佣人,佣人又需要“保险印花”。这些事情让他在准备赴宴或者到河里游泳之前,左思右想,不能决定去还是不去,原本的好心情随之**然无存。
2.他觉得小树林应该再大一些,好容纳快乐高飞的小鸟。可他没有能力买下邻居所拥有的林边田野,也不愿谋财害命。这种种限制使他心烦意乱。
3.财产使拥有者感到应该用它做一些事情,比如砍倒树木或在树缝中栽上新树。这些奇怪的想法很折磨人,使他无法享受小树林的趣味。
4.常有经过的人采挖林中的黑刺莓、毛地黄和蘑菇。他感慨:“上帝啊,我的小树林到底属于不属于我?如果它属于我,我能阻止别人在那儿散步吗?”
他最后写道:“可能最终我会像某些人一样,用墙将林子围起来,用栅栏把众人挡开,直到我能真正享用小树林。而那样的话,这些都可能是我会有的特点:身体肥胖、贪得无厌、貌似强大而自私透顶——我也会整夜‘求一合眼不得’”!
这个世界上,80%的幸福与金钱无关,80%的痛苦却与金钱息息相关。这就是贪婪对于人性可能产生的影响,就如华智仁波切所说的那样:“有一条茶叶,就会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会有一匹马的痛苦。”
然而,人又不能没有欲望。“声色犬马,饮食男女,人之性也”就是说,人要活着就要听、要看、要做事、要吃饭、还要繁衍后代,这是人的本性。没有这些本性欲望,人不能生存,活着也没有意义。欲望,其实也是一种需求,是人类希望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心态,美国社会学家马斯洛把它分成了五个层次:
这五种欲求是由低到高次依此、逐渐满足的。在这个实现过程中,欲求是人产生各种行为的内在动因。也就是说,正因为人有了满足需求的欲望,才会为实现这种欲望而采取实际行动,才会奋斗,才会创造,才能够享受创造带来的成功。而人的幸福、快乐也将在创造、享受的过程中产生,所以说,常人不能无欲,不能无事。
可是,欲望又必须有所控制,不能贪得无厌。人过于贪婪,秉性就会变得懦弱,就有可能屈服于欲望,违心去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贪婪不是一种遗传疾病,现代医学对此缺乏研究,也没有找到先天的遗传证据。可以断言,贪婪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受病态的社会文化影响,逐渐形成的不正常心理行为表现,因此,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改正加以克服。
1.自我反问
将自己喜欢的、希望得到的东西罗列出来,然后反问自己:“我”的欲望是否合理?哪些欲望是超乎现实的非分之想?通过自我反问,了解自己的欲望值,该争取的就去争取,不该争取的果断放弃,有意识地克制贪婪心理。
2.格言自律
经常阅读、参悟一些关于节欲、廉洁自律的诗文、格言、名篇,澄心静坐,净化心灵,克制贪婪心理。
3.自我警戒
经常想一想那些因为贪婪而遭受惩罚的故事,以此为戒。
4.知足常乐
幸福和快乐原本是精神的产物,期待通过增加物质财富而获得它们,岂不是缘木求鱼?如果为了拥有一辆豪华轿车、一幢豪华别墅而废寝忘食,为了涨一次工资而逆来顺受,日复一日地赔尽笑脸,为了签更多的合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戴上面具,强颜欢笑……长此以往,终将不胜负荷,最后悲怆地倒在医院病**。此时此刻,应该问问自己:金钱真的那么重要吗?有些人的钱只有两样用途:壮年时用来买饭,暮年时用来买药。所以说,人生苦短,不要总是把自己当成赚钱的机器。一生为赚钱而活是何其悲哀!人活着,若想自在些,就要把钱财看淡些,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享受。在用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不妨多一点休闲的念头,不要忘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不妨每天花点时间与家人一起去看场电影,去散散步,去郊游一次……如果这样,生活将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情趣;心灵会变得轻松惬意,自由舒畅;生命会变得活力无限。
是什么始终不能让人满意
男人和女人是大学同学,在学校时是大家公认的金童玉女,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结成了百年之好。那时,当同学们都在为工作发愁时,男人就已经直接被推荐到一家公司做设计工程师,女人也因此自豪着。
结婚5年后,他们要了宝宝,生活步入稳定的轨道,简单平静,不失幸福。然而,一次同学聚会彻底搅乱了女人的心。
那次聚会,男人们都在炫耀着自己的事业,女人们都在攀比着自己的丈夫。站在同学们中间,女人猛然发现,原本那么出众的他们如今却显得如此普通,那些曾经学习和姿色都不如自己的女同学都一身名牌,提着昂贵的手提包,仪态万千,风姿绰约。而那些曾经被老公远远甩在后面、不学无术的男同学现在居然都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回家的路上,女人一直没有说话,男人开玩笑说:“那个小子,当初还真小看他了,一个打架当科的小混混,现在居然能混成这样。不过你看他,真的有点小人得志的样子。”
“人家是小人得志,但是人家得志了,你是什么?原地踏步?有什么资格笑话别人?”
男人察觉出了女人的冷嘲热讽,但并未生气:“怎么了?后悔了?要是当初跟着他现在也成富婆了是吗?”
一句话激怒了本就不开心的女人:“是,我是后悔了,跟着你这个不长进的男人,我才这么的处处不如人。”
男人只当女人是虚荣心作怪,被今天聚会上那些女同学刺激到了,为避免吵起来,便不再作声。
一夜无话,第二天就各自上班了,男人觉得女人也平复了,不再放在心上。可是此后他却发现,女人真的变了,总是时不时地对他讽刺挖苦:
“能在一个公司待那么久,你也太安于现状了吧?”
“干了那么久了,也没什么长进,还不如辞职,出去折腾折腾呢?”
“哎,也不知道现在过的什么日子,想买件像样的衣服,都得寻思半天价格,谁让咱有个不争气的老公呢!”
在女人的不断督促下,男人终于下决心“折腾折腾”。他买了一辆北京现代,白天上班,晚上拉黑活,以满足女人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女人的脸上也渐渐有了些笑模样。
那天,本来二人约好晚上要去看望女人的父亲,可左等右等男人就是不回来。女人正在气头上,收到了男人发来的信息:“对不起,老婆,始终不能让你满意。”女人看着,想着肯定是男人道歉的短信。她躺着,回想着这些年在一起的生活,想到男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宽容,想着他们现在的生活,虽然平凡一点,但是也不失幸福,想着自己也许真的被虚荣冲昏了头了,想着想着便睡着了。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的女人发现,丈夫竟然彻夜未归。她大怒,正准备打电话过去质问,电话铃声却突然响了。
电话那头说他们是交通事故科的,女人听着听着,感觉眼前的世界越来越缥缈,她的身体不停地抖着,蜷缩成一团。
原来,那天晚上,男人拉了一个急着出城的客人,男人一般不会出城,但因为对方给的价格太诱人,就答应了。回来的路上,他被一辆货车追尾。最后一刻,男人给女人发了一条信息:“老婆对不起,始终不能让你满意。”
太平间里,女人的心抽搐着,可是无论多么痛苦,无论多么懊悔,无论多么自责,都已经唤不醒“沉睡”的男人。她一遍遍地责问自己:“为什么要责骂,为什么要逼迫,为什么不能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为什么要用虚荣为生命埋单?”
这就是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虚荣心理是指一个人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或他人的荣光来弥补自己内在的、实质的不足,以赢得别人和社会的注意与尊重。它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现象,与自尊心有极大的关系,但也不能说虚荣心强的人一般自尊心强。因为自尊心同虚荣心既有联系,更有区别,虚荣心实际上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人是需要荣誉的,也该以拥有荣誉而自豪。可是真正的荣誉应该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应该是经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而不是投机取巧取得的。面对荣誉,应该谦逊谨慎、不断进取,而不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可见,当人对自尊心缺乏正确的认识时,才会让虚荣心缠身。
虚荣心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是妨碍道德品质的优化,不自觉地会有自私、虚伪、欺骗等不良行为表现;其二是盲目自满、故步自封,缺乏自知之明,阻碍进步成长;其三是导致情感的畸变。由于虚荣给人以沉重的心理负担,需求多且高,自身条件和现实生活都不可能使虚荣心得到满足,因此,怨天尤人、愤懑压抑等负性情感逐渐滋生、积累,最终导致情感的畸变和人格的变态。严重的虚荣心不仅会影响学习、进步和人际关系,而且对人的心理、生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所以,我们必须制止虚荣心的泛滥,还给心灵一片宁静。对此,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1.调整心理需要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满足需要中度过的。不过,在某些时期或某种条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要学会知足常乐,多思所得,以实现自我的心理平衡。
2.摆脱从众的心理困境
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另一面。对社会上的一种良好时尚,就要大力宣传,使人们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从而发生从众所为。如果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不正之风任其泛滥,也会造成一种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虚荣心理可以说正是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所带来的恶化和扩展。例如,看到很多人吃喝讲排场,住房讲宽敞,玩乐讲高档,为免遭他人讥讽,便不顾自己的客观实际,盲目跟风,打肿脸充胖子,弄得劳民伤财,负债累累,这完全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要有清醒的头脑,面对现实,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去处理问题,摆脱从众心理的负面效应。
客观地说,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人都会有虚荣心。适度的虚荣心可以催人奋进,关键是看你的心态。成熟的人应该让虚荣心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要让它盲目膨胀,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一次聚会毁掉的幸福
彤彤的幸福可以说毁在了一次聚会上,那次聚会让她觉得特丢脸。
露露算是这些朋友里最漂亮的,聚会时带了个新男朋友,据说是一家大企业的少主,家里在当地很有名望。露露拎了一个LV的包包,时不时地打开又收起来,生怕别人看不见。
琪琪大热的天居然围了一个皮草的小围巾,据说是那个在东北做皮草生意的男友送的,还一个劲儿地和大家说,这种皮草多么贵,保养如何如何讲究,配衣服如何如何难,搞得好像她自己现在就已经是皮草公司老板娘一样。
凯琳倒没穿戴什么名牌,但不停地提她那个既帅又有钱的男朋友,大谈他们的结婚计划:房子要在北京买,结婚旅行要到法国……
彤彤觉得自己最灰头土脸,男朋友在一家事业单位做事,虽说工作还算不错,待遇也挺好,可跟他们一比就显得逊色了,而且长得也说不上多帅。彤彤一边鄙夷着女友们的俗气,一边又对人家羡慕得很。回到家里,她越想越生气,就希望琪琪被她的皮草捂出痱子,露露的男朋友家生意破产,凯琳那个男朋友移情别恋。在心里暗暗诅咒了一遍,彤彤又开始抱怨自己的男朋友没有出息,挣不来大钱。两个人为此吵了一架,气得彤彤第二天一整天都没有吃饭。
彤彤越想越不是滋味,终日郁郁寡欢,竟还为此病了一场。病好以后,她开始了各种理由的抱怨、折磨,男友心力交瘁日沉迷在在网络中打发,只能主动提出分手。
彤彤开始彻头彻尾改变自己,她的眼里只容得下钻石王老五。她与现在的老公是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认识的。婚礼结束后第三天,新郎新娘就组织了“答谢饭”。后来彤彤才知道,那顿“答谢饭”主要是新郎一个朋友陈鹏张罗的,为的就是看看自己。陈鹏是某集团公司经理,也算是家族企业,家境殷实。之所以至今未婚,朋友说是因为太挑剔,家庭富裕顾虑就多,思想传统,一直想找一位背景单纯、贤惠持家的太太。
一心想嫁入豪门的彤彤开始“包装”自己。陈鹏不希望找个女强人,很坚持“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彤彤第一次见陈鹏家见家长,就故意明确表示自己在工作上没什么想法,还是觉得家庭更重要。
陈鹏喜欢单纯的女生,彤彤揣摩着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宅在家里。其实彤彤有一个“特长”——酒量超好。可和陈鹏谈恋爱以后,彤彤一直宣称自己不会喝酒。有一次几个朋友一起玩,有朋友在陈鹏面前说漏了嘴,彤彤马上极力否认,差点翻脸。这段恋爱,让朋友们从祝福变为尴尬。
最终,彤彤与陈鹏修成了正果,两人结了婚。婚后,彤彤按陈鹏的意思辞掉工作,一门心思做个全职太太,但现在说起,彤彤有种“上了贼船”的感觉。
首先是家务问题,以前谈恋爱时,彤彤还可以糊弄,结婚后就纸包不住火了。陈鹏觉得彤彤越来越不理事,即使不需要亲自动手的家务事,也需要人安排统筹,可彤彤一点意识也没有。
最关键的是,彤彤内心里对事业还是比较有追求和想法的,在家当全职太太让彤彤的才华被埋没了。彤彤几次提出想出去工作,但都被陈鹏一口否决了。
如今,两人已经走到了冷战边缘,彤彤感觉自己都要崩溃了。
可以说,彤彤现在每天都在“喝酒”,喝自己那杯当初酿的苦酒。当初她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心理开始不平衡,实际是攀比心理在作怪。客观地说,攀比也并非都是坏事。如果能够通过攀比,发现自身的不足,认识自己的独特,承认与别人的差异,确定努力的方向,激发合理竞争的欲望,那么攀比一下又何妨?这样比有什么不好?这样比也能促成进步,这样比完全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什么都要比,聚在一起就比事业、比地位、比房子、比车子、比银子……非要比出个谁强谁弱,比赢了就扬扬得意、不知所以,比输了就垂头丧气、耿耿于怀,那就是一种心理失衡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完全是在自找烦恼。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总有人比你拥有的更多、更好,所以在这场较量中,你不可能“赢”。与他人比,你永远只能一时高兴。
生活的道理应该是这样:没必要为了面子让自己活得太累,在人前处处逞强,仿佛自己什么都能做到似的。每个人都有缺陷,要敢于承认己不如人,也要敢于对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说“不”,这样自然能够获得一份适意的人生。
其实,“攀比”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人们对待“攀比”的心态。人一旦有了不正常的比较心,往往意不能平,终日惶惶于所欲,去追寻那些多余的东西,空耗年华,难得安乐。然而,尽管人们都知道“人比人,气死人”的道理,可在生活中,还是要将自己与周围环境中的各色人物进行比较,可是攀来比去,最后除了虚荣的满足或失望之外,还剩下什么?有没有意义?是徒增烦恼,还是有所收获?答案是:毫无意义!
其实,他是他,你是你,他有的你不一定有,你有的他也未必有,生活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得开心、舒适就好,何必与人比着活?
你不是别人,你没有走过他所走过的路,又怎会知道他心中是苦是乐?所以没有必要羡慕嫉妒恨。
你的幸福也许就是一碗白开水,你每天都在喝,何必羡慕别人喝的、带有各种颜色的饮料?饮料未必有你的白开水解渴。
其实,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别活得太累,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完全没有必要羡慕别人,只要知道自己的方向,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去做,就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并收获自己的幸福,而这个价值和幸福也都是别人所无法达到的。
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
李雪与陈静是某艺术院校大三的学生,同在一个宿舍生活。入学不久,两个人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李雪活泼开朗,陈静性格内向,沉默寡言。陈静逐渐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而李雪却像一位美丽的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认为李雪处处抢自己的风头,心中暗暗恨着李雪。大四那年,李雪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服装设计大赛,并获得了一等奖。陈静听到这一消息以后心中特别难受,便趁着李雪不在宿舍时将她的参赛作品撕成碎片,扔在**。李雪回来以后,看到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如何与陈静相处,更想不通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李雪与陈静从形影不离到反目成仇,这样的变化实在令人惋惜,而引起这场悲剧的根源只有两个字——嫉妒。
人性中的忌妒就像一把看不见的钢刀,不仅会刺瞎人的眼睛,还会刺伤人的心。如果让这种心态恶性循环下去,所有美好的东西都将成为忌妒的陪葬品。这种由褊狭、自私而萌生的忌妒显然是消极的。
客观地说,毫无忌妒心的人是没有的。忌妒是人的本性,在合理范围内可被视为正常反应。但如果让自己的内心充满妒忌,就可能导致行动不顾后果、做事缺乏考虑。所以莎翁一再提醒人们:“您要留心忌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的确是这样,现实生活之中,嫉妒作为一种病态心理危害极大。忌妒者往往不择手段地采取种种办法,打击其嫉妒对象,既有害自己的心理健康,又影响他人。
“每一个埋头于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工夫去忌妒别人的。忌妒是一种四处游**的情欲,能享有它的只能是闲人”。人被这种情欲纠缠了,又如何摆正心态去经营自己的人生?对于别人的成功,应该以一种认同的、竞争的心态去对待,思考一下他们的成功历程,在心里问问自己:都是人,为什么他们能做到,而“我”做不到呢?找出自己的欠缺,弥补自己、充实自己,争取早日进入他们的行列。
想要克服嫉妒心理,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
1.首先思考:忌妒要告诉我什么
你对世界的看法代表了某一部分的你,思考“忌妒”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我认知。那么想想,你对别人的嫉妒反映了什么?
是害怕被超越吗?“我”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我”害怕因为别人的优秀而失去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如果是这样,那再问问自己:为什么不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让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而偏偏要浪费精力在担心和嫉妒上?
你会认识到自己的荒唐与滑稽。
2.给予自己自我安慰式的洒脱
嫉妒心理通常来自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缺乏”。你心里泛酸,不是滋味,是因为你想得到的东西被别人得到了,你因此失落,甚至认为是别人抢走了原本属于你的关注、荣誉、利益、机遇,等等。这种感觉会扰乱你的生活,会让你被忌妒情绪所左右,并不断强化和持久化这种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安慰式的洒脱来消除它的影响。在心里告诉自己:总会有新的机遇、新的朋友、新的美好在等待“我”,只要“我”愿意把握!这种自我安慰能够减少你的压力,让你将上一次的失利归咎于自己的失误,而不是别人的掠夺。
做人洒脱一点,活得就会更自由一点、更放松一点,当你发现自己被嫉妒找上时,记得把冥想从“缺乏”转移到“丰富”上,你就能够淡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