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偏执症之谜
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
看过电视剧《渴望》的人们可能还对其中王亚茹这一角色记忆犹新。剧中的她几乎是观众一致公认的“最没人情味”的人,这个人自负清高、傲慢不逊、冷漠无情、孤僻多疑、不苟言笑、不善交际、生性忌妒、执拗刻板。她与慧芳、小芳、月娟、刘大妈等人势如水火;对自己的父母及弟弟也常常冷面寒霜;对待恋人罗冈更是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就连唯一与她走得近一些的老同学田莉,也因为受不了她那古怪的脾气而几次不想再去管她。她说话做事全凭个人意愿,我行我素、随心所欲,根本不考虑旁人的感受,这几乎让她成了“全民公敌”。王亚茹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偏执型人格,亦称偏执症。
偏执型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病态人格。
他们很自负,自我评价过高,常常固执己见,独断专行,因此免不了和别人经常发生矛盾、争辩,但他们从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在事实面前仍强词夺理或推诿于客观因素。
他们往往喜欢忌妒,喜欢鸡蛋里挑骨头,不大愿意承认别人的成绩。
他们听不得不同意见,不理解别人的良苦用心,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妄自尊大,不懂得尊重别人。
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感情出发,主观片面性大。
他们总是将周围环境中与己无关的现象或事件联想到自己身上,觉得是冲着他来的,甚至还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与自己对号入座。尽管这种多疑与客观事实不符,与生活实际严重脱离,但即使他人反复解释,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想法。
持这种人格的人在家不能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融洽相处,严重者,甚至还会对被怀疑对象产生强烈的冲动及过激的攻击行为。譬如众所周知的马加爵就是典型的人格障碍,他总是偏执于身边的人看不起他,甚至可以把任何事情都与之联系到一起,最终酿成了悲剧。
可见,持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如果不能及时、主动地矫正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则会因环境变化、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不顺心,加上激烈的精神刺激等因素,而诱发为精神疾病,甚至对家人和社会造成损害。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
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容易将“偏执”误解为固执,其实二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固执”是个性,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作出了决定,不撞南墙是不回头的,还可以理解;偏执则是心理障碍,就是说即使撞上了南墙,还会拿头继续去撞,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适当的固执为人平添一份可爱的“原则美”,而偏执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结,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多数比较固执的人,虽然难以改变,但仍然可以沟通和讲道理,而一旦达到偏执的地步,就很难沟通了。因为偏执的人往往会把别人的沟通视为一种攻击,非常容易因此认为别人都对他有敌意,其实往往是偏执的人对别人敌意很重。
不过,持有偏执型人格的人智力尚属良好,有的人还能取得杰出成就。其实不少艺术家、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政治家也是属于偏执型人格的。所以,持有这种人格症状的人也不要太过惶恐,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人格缺陷,正视它,如果控制、调节得好,非但不会对自己及别人造成伤害,或许还能作出不错的成就。
病因分析
在人格障碍这种心理疾病中,偏执型人格障碍应该算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它的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早期失爱
幼年时生活在不被信任、常被拒绝的家庭环境之中。缺乏父爱或母爱,经常被指责和否定。
2.后天受挫
在成长过程中,连续性地遭受生活打击,譬如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又或者经常遭受侮辱、冤屈。
3.自我苛求
对于自己的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其意识深层正为此深深地自卑。
4.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会使人偏执。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这可能会导致当事者对人生产生不正确的看法。如果长期处于这种自卑、紧张、冲突的情绪状态及人际环境中,就会形成对人的戒备习惯和冷漠情感,进而演变成偏执性格,这种性格遇到突发刺激可能会加重,甚至发展为偏执性心理疾病。
另外,这种人格的形成也可能与他们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有关。
这些人一般都比较聪明,长期受到家长、老师、亲友的宠爱与迁就,得到了过多的赞扬,因而在潜意识中对自我形成了过高的评价,对别人则过分贬低。进入社会以后,他们无法像在家中、在学校里那样被众星捧月、随心所欲,就会感到自己缺乏应有的重视,感到无比委屈。他们的自大其实是一种防御,因为他时刻感到别人在小看他,所以他要用小看别人来反击。他们常怀疑别人在贬低、威胁或压制、迫害自己,对自己不公平、不信任或不忠实,因而自己也不相信别人,而且容易因为觉得自己吃了亏而怒不可遏地进行反击。他们的不良情绪似乎只有通过大肆贬低、羞辱别人,狂热炫耀自己才能得到宣泄,因而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理论上一般认为,其症状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1.一般的疏远
儿童期受到大量的斥责或其他环境创伤,便形成一种与别人在感情上疏远的不良倾向。
2.不信任
在与家人及周围人的正常关系中,缺乏感情上和交往上有效的反馈,偏执的倾向发展为一种对别人和整个世界都不信任的观念。
3.知觉和思维的选择性过滤
不信任的观念会使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有选择性地进行过滤,主观上筛掉自己不喜欢的信息,只保留符合自己思维逻辑的信息。这更加深了偏执人格障碍者与周围环境在关系上的疏远。
4.焦虑和愤怒
与周围环境的长期疏远会使人的情绪极不稳定,产生过度的紧张、焦虑,常把别人看成是问题的根源,对别人有一种“敌视心理定向”,很容易产生对具体的人和事的怀疑与愤怒。
5.歪曲的洞察力
随着疏远和敌视的加深,当事者会形成一种“看破红尘”的意识,把行为的偏执理由当作事实接受,错误的信念逐渐被“合理化”。
6.妄想
错误信念的持续,使当事者越发地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补偿潜意识中的自卑感,就会设想出自己的优越感,通过妄想而使自卑合理化。
以上便是偏执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为了尽可能地保证自身心理的健康,同时也避免偏执型人格障碍给心理带来危害,都市人在生活中应务必做好调理和预防工作。
2.个案报告
阴谋论者
不久前,吴先生被调到集团下属外地企业去做业务经理,他认为这是明升暗降。“为什么要调离我?”他认为肯定有人从中搞鬼,“是上司忌妒我的才干,怕我有一天抢了他的位置。”吴先生为此愤愤不平,他觉得自己受到了排挤。上司总是说他搞不好同事关系,给他安排工作时异议又很多。“我为什么要理那些人呢?”吴先生觉得自己从来就没有做错过。
“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吴先生向老板投诉,表达自己的不满,诉说自己的委屈,“我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吴先生恨恨地想。女朋友劝他不要这样做,他不听。她说他心理不正常,吴先生一下子火了:“我有什么问题,我看是你变心了!”这时他恍然想起,每次女朋友去单位,与那位上司之间好像都在眉来眼去。“对,他们一定是早商量好的,将我调走,这样他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勾搭在一起了!我和他们没完!”事实上,每位与吴先生交往的女孩子都曾被他怀疑过,不是怀疑人家不忠,就是怀疑人家另有目的,所以即便吴先生长相不错,工作也不错,但直到30多岁的年龄,还没有一个女孩子能够与之达到谈婚论嫁的程度。
吴先生这种状态已经持续很久了,那还是他上高中的时候,虽然成绩很好,但人缘却非常差。为什么呢?因为吴同学总是觉得自己胜人一筹,又觉得别人都在忌妒自己的才能。他觉得别人看自己的眼光都是异样的。同学们受不了他,疏远他,他更认定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还爱顶撞老师,因为他觉得老师有很多观点都是错误的,反而却来批评自己,他甚至认为老师都在忌妒自己。
这么多年,吴先生也没有一个真正长久的朋友,别人在与其短暂接触以后,都唯恐避之不及。吴先生也从不主动去与别人交往,他更乐于独处,那样似乎更安全。他怀疑一切,认为一切都隐藏着阴谋或者灰色地带。现在,他更是认为自己被人玩弄了。他恨这一切,同时他又认为,这是天妒英才。
猜疑是毫无根据地对一些自己并未完全了解的事情进行各种设想、猜测、主观加工,并对自己的“内心假定”信以为真。为什么会有猜疑心理呢?可以说,这也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为了生存要抵制来自各方面的威胁。猜疑是人类为保护自己而作出的本能防御。从这个层面上讲,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些时候产生猜疑心理,如果程度较轻,现实感和自我功能都很好,就不会对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猜疑过度就是不自信、自卑的表现了,是防御心理的过度。这样的猜疑往往是对自己不利的、消极的。
吴先生的猜疑心理显然已经影响到了生活。他敏感多疑,对任何人都有很重的猜疑心,经常感到自己受到了别人的忌妒、陷害与攻击。从吴先生与前任、现任女友的关系中也不难发现,他这个人虽然在一些方面也不失为强者,但总会无端自卑。由此基本可以断定,吴先生是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持有者,虽然程度并不算太重,但却有向严重发展的明显倾向。
对于吴先生来说,当前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和危害性,愿意主动接受医生诊疗并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循序渐进,提高自己对于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认知,恢复交友活动,在交往中学会信任别人,逐渐消除自己的不安和多疑。
有类似症状的朋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去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可以在心里默念:“一个人多疑偏执,不利于人际交往,因为多疑偏执,就会听不进别人的任何意见,就会使别人感到自己难以接近。因为多疑偏执,即使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也会使别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就有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所以务必要改掉多疑偏执的缺点,要谦和、平心静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积极地去倾听、思考别人的意见,这对自己总是有帮助的。不要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一山还比一山高这是事实。不要整天疑神疑鬼,不要觉得别人都是阴谋家,怎么可能所有人都针对你?如果我能用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相信别人也会这样对待我。”
最好每天都默念一次,在大脑皮层兴奋性较低的早晨、午休或就寝前进行。坚持一段时间,偏执症状就会得到缓解,甚至有明显的改善。
2.学会用自我分析法分析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观念
每当对别人出现敌意观念时,马上分析一下是不是被非正常情绪卷入了“敌对心理”的旋涡;每当对别人心生猜忌时,马上分析一下是不是自己被卷入了“信任危机”之中,尽量保持客观的判断。如果答案是确定的,就要提醒和警告自己:不要再沉浸于“自我信任”之中了,这个世界更多的还是好人,很多人都是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所有人心存怀疑,否则就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就会毁掉自己的生活。这种自我分析非理性观念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止偏执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了偏执行为,事后应抓紧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对自己作出警告,以防下次再犯。
良好的自我调节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的人可以起到不错的纠正作用,但如果是一些已发展至极端,乃至严重妄想者,则需要请专业医务工作者针对具体情况辅以具体的心理治疗了。
被同化的女人
赵女士在北京经营着一家建材商店,生意一直不错,小有财富,然而她的情绪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一个人的时候常会哭泣。
她觉得身边没有人理解自己,没有自我价值感,生活毫无意义可言。近一段时间,她感觉自己已经无法控制情绪了,每次情绪发作时,自己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脑子都是丈夫如何亏待她、骗她,甚至认为他和婆婆在对付自己,要害自己。情绪来时如洪水猛兽,去得也快,事后又非常后悔,不知自己为何会变成这般模样。平均每周三到四次,这令赵女士痛苦不堪。
赵女士出生在一个物质富足的家庭中,父亲算得上是当地的成功人士,但性格暴躁,唯我独尊,对赵女士的管教非常严厉,经常斥责,亦有打骂。母亲的脾气也不好,父母经常吵架。赵女士从小就很怕他们,唯恐父母不顺心就拿自己出气。到了青春期以后,父母不允许她单独出去玩;放学以后必须准时回家,不然父母是要发火的。这使得赵女士从小就很乖顺,不谙世事,爱幻想。
刚刚工作那会儿,赵女士结交了第一个男朋友,虽然父母表示明确反对,但赵女士终于做了一回自己的主。她在父母的责骂声中离开了家,开始与男友同居。最开始的两个月,两人关系还算融洽,之后,两人开始争吵,男友骂她、羞辱她,甚至还动手打她。她要离开他,他跪下来求她,情真意切,痛哭流涕。她心软了,想到平时他对自己真的很体贴,这个时候她脑子里又都是他的好。这是她的初恋,她真的很珍惜这段感情。然而他总是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是真好,处处体贴她、关心她,坏的时候是真坏,简直不可理喻、不近人情。就这样,他们在一起相互折磨了6年,她再也无法忍受,最终提出分手。他当然不愿意,但她决心已定。
她逃离了那座城市,孤身来到北京。两年前,她结识了现在的丈夫。他们沟通得非常好。她觉得这个人很可靠,性情温和。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个人确立了恋爱关系。第二年,他们组建了家庭。
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到了她的情绪,也勾起了她的回忆。她来到北京,原想与过去做个了断,摆脱心中的阴霾,然而这阴霾却越来越重,越想忘记,越挥之不去。她为此常在梦醒时分轻轻抽泣,莫名其妙地对丈夫发火。丈夫不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问她时,她又不愿意去讲,怕丈夫知道她的过去。有时丈夫保持沉默,她就更火大、更伤心。她会不知不觉地拿前任与现任做比较,总觉得现在的丈夫没有前任对她那样体贴、细心。她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
婆婆现在独自居住,母子两人都相互关心。儿子考虑母亲一个人可能会孤独,经常打电话问候,时常陪她聊天。就因为这一点,她非常烦恼、生气,她觉得婆婆抢走了丈夫对她的爱,她不愿意与人分享。逐渐地,她的郁闷发展成了猜疑,她觉得两个人如此频繁地通电话是在合谋要害她,她开始怀疑丈夫当初和自己结婚是有所图,确切地说是为了她的钱。冷静下来,她也知道自己的想法不可理喻,但她无法自控。
从赵女士的感情生活来看,她的遭遇是不幸的。过严的家庭教育、缺乏温情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她单纯无知的心,也在某种程度上注定了她的经历。透过人格特征,基本可以判断她的前男友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可是她并不了解,她忍受了6年不堪回首的生活。在这6年中,她始终在被要求按他的意愿做事、按他的思想生活,她几乎丧失了自我。她虽然猛然觉醒,断然离去,然而,单纯如白纸的她已经被偏执的前男友所涤画,她的人格被“同化”了。由于被“同化”,她变得敏感、多疑,自我为中心,不去理解别人,依赖性强,希望被关注。
赵女士所表现出来的是典型的“创伤后遗症”,带有很强的偏执色彩,既跟别人较劲,也跟自己较劲。以往的事情在她内心里留下了严重的创伤,大多时候,她的内心在本能地压抑对这件事情的担心、恐惧和愤怒,而结婚后的家庭生活激起了那次创伤的回忆,以至于无法自控。
客观地说,有过异常痛苦的经历,产生一点偏激的想法也属正常,说说狠话、怪怪别人发泄一下也就算了,千万不要让这些痛苦停留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使之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别让自己的身心一触碰到现实就亮起红灯。在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心理就是“不信任”,一个人如果不信任这个世界,就等于已经把自己隔离在这个世界之外,偏执、孤独、焦虑、痛苦随之而来。
对于赵女士而言,她现在最需要的是内省,正视自己的心理障碍,好好想想在现在这段感情里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偏执,主动接受治疗,并做好自我调节,让自己从阴霾中走出来,成为心灵上的强者。
不相容
小沈在大学毕业以后的一年间里,已经换了5份工作了!
他头脑聪明,思维敏捷,办事能力强,好胜心也很强,接受了任务以后就会马不停蹄地去完成。
但他个性突出,在讨论工作时固执己见,又总是喜欢炫耀自己,同时去贬低别人;他说话尖酸刻薄,爱挖苦人,对所有人都持轻蔑态度。平心而论,他在业务上还是很成功的,但大家都不喜欢他。他每到一个单位,用不了多久就会与同事关系紧张起来,而他还总认为是领导偏向别人,压制甚至排挤自己,最后大吵一通,拂袖而去。
小沈这也属于偏执型人格,在职场上我们常看到类似的人。他们对同事和主管的话很敏感,尤其是批评,总是会拿自己对号入座;他们做事情很怕被同事和主管看轻,谨慎过分,不爱求助别人,因为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如果某次绩效考评综合评分不高,这个时候他们不是选择与上司坦诚沟通,而是跑去一个人喝闷酒,甚至上网骂上司;他们之中有些人遇事情不敢据理力争,太“老实”,又有些人没理也要争三分,太“执拗”;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如何评价自己,达到了偏执,比如某次开会自己说错了话,其实事后很多人都忘记了,他们却还在想别人现在肯定在笑自己;他们对工作调整过分焦虑,比如某一次部门加薪没有自己,心里就会七上八下,一直在猜想“是不是我做得不好?公司是不是准备把我开掉”,又或者“上司是不是对我有意见,是不是在给我穿小鞋”,而事实上,这只是公司调薪还没轮到他而已,根本就不是觉得他不行。
这种人一般都有两分法的世界观,就是非对即错。所以逻辑是他们的强项,圆通是他们的弱项。所以,他们往往能够处理好工作任务,却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像小沈这样的人应该注意,要认识到自己存在的心理缺陷,学会客观分析事物,纠正非理性观念,树立对别人的信任感,从“敌对心理”的陷阱中挣脱出来。同时要进行行为调整,鼓励自己积极主动交友,注意“心理相容”,宽容朋友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自己的缺点也要充分认识并努力改正。
事实上,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首先要尊重别人和信任别人。
要学会恭谦。虚心是医治偏执的良药,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博采众长,才能自信而不自负,坚韧而不偏执,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受人欢迎。做事时,要谨遵对事不对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灵活通达,才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在看待问题时应学会冷静思考,一切从客观事实出发,克服思维的片面性,多征求别人的意见。待人接物随和一些,不要总是独标高格、特立独行,尽量少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
必要的时候,应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系统的行为矫正训练。
其实像小沈这样的人,如果心理能够得到及时调整,就能够改变剑拔弩张的人际关系,工作也会变得更有成效。
相思成“灾”
何小姐是北京一家国企的高级白领,工作业务突出,长相清新秀丽,虽然已年满三十,却一直名花无主,原因是她这个人太矜持、太端庄了,总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之感。所以,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但却鲜有男士敢轻易接近她。
然而,她在同事心目中的形象却在一次旅行中被彻底颠覆了。
去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公司组织员工旅游。初到美丽的大草原上,同事们异常兴奋,说笑不断,而平时并不孤僻的何小姐却突然变得寡言少语。原来,她的眼睛一直在盯着不远处一个放牧的藏族小伙。那个小伙个子高高,肌肉强健,古铜色的皮肤彰显着健康。不多时,小伙子翻身上马,飞奔而去,动作一气呵成,何小姐的眼睛里简直要放出光来了。此后的何小姐一改往日矜持端庄的模样,与同事大谈这个小伙的气质与风度,甚至直言不讳地说自己已经爱上这个小伙子了。
为了凑成何小姐的好事,同事们帮忙找到了这个小伙。让大家铁破眼镜的是,这个小伙只是一个普通牧民,只是身材健硕,长相非常普通,而且文化程度较低,与其交流都十分困难。但何小姐并不在意这些,她一口咬定,藏族小伙就是自己命中注定要找的那位“白马王子”。接下来的时间里,何小姐根本无心游览,她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向小伙子表露心声,并且表示非他不嫁,这让刚刚二十出头的藏族小伙不知如何是好。
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同事们也慌了神,公司领导立即与何小姐家人取得联系,并匆匆结束行程,返回北京。可回到北京的何小姐依然“意乱情迷”,她每天都要念叨几次这个藏族小伙的名字,称永远无法忘记他翻身上马那奔放不羁的动作,还向父母表示一定要再见一见他。
正值婚龄的男男女女偶遇一段缘分,如果能够好好把握,结成一段美好的姻缘,自然是好事。然而如果这段姻缘是不现实的,又或者为此做出了过激行为,比如执着于单方面的愿望,并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又比如死缠烂打、寻死觅活,这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医学上称为“情爱妄想症”,这是一种非正常心态,而并不是爱情。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个体对异性产生的美好幻觉,是预先潜藏在心底的,偶遇与内心中的那个他(她)相似的个体,好感便会被激发。但正常情况下的一见钟情,只是对对方的气质、外貌等产生好感,在没有进一步了解的情况下,是不会贸然采取行动的。但是,在现代都市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情爱妄想症”被人们误认为是一见钟情,这并不是正常的,也是带有一定危险的。
曾看到这样一条社会新闻:
某厂职工薛某,对已婚女同事周某一见钟情,多次直诉情怀,多次被婉转拒绝。于是,他不断地给对方打骚扰电话,对方不堪忍受,将情况反映给了厂领导,薛某被辞退。但从这以后,他开始在周某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上拦着对方表白,在被周某的亲友教训以后,他潜入对方家中,欲杀害周某的丈夫,所幸未能得逞。面对司法人员,他的理由是:“她其实是喜欢我的,只是她摆脱不了世俗束缚,她太犹豫了,不敢离婚,我要帮她脱离苦海……”
而该厂的员工都可以做证,周某的家庭其实很幸福,从没有对他有过任何的暧昧表示,是他一直在骚扰人家的正常生活。显然,与何小姐相比,薛某的“情爱妄想”要更严重,已经到了心理扭曲的地步。他偏执地认为对方已经爱上了自己,但实际上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当自己幻想出来的爱情遭遇阻碍时,他开始恼羞成怒,做出一些异常的举动,甚至不惜触犯法律。
“一见钟情”本是件浪漫的事,生活中,不乏一见钟情终成眷属的佳话。然而,因“一见钟情”导致“相思成灾”就真的不正常了。诚然,幻想里面有优于现实的一面,现实里面也有优于幻想的一面,完满的幸福应是将前者与后者合二为一,而不是让幻想失去控制,变成妄想、狂想,这无论对想象者本人和被想象的对象来说,都是不幸的。
事实上,在现代都市中,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受到了挫折,也可能是因为感情问题不顺利,便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到某个人身上。这个人可能是熟人,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偶像明星。他们靠着这种安全而有距离的妄想,体会着爱情中的各种感觉,大部分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少数严重的会失去控制。
而类似何小姐这样的人是需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了,要诚实地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动过滤掉自己不爱听的东西,专门挑符合自己逻辑的话。要知道自己的状态是有问题的,要用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要认识到,爱情并不是存在于空幻才完美,事实上,现实中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样样都有的爱情才是真实的。如果有可能,尽快将自己投入到真正的爱情中去,感受现实中的喜怒哀乐,这会让你的心无暇幻想。
当然,如果只是轻度幻想,只把这作为一个美好的秘密珍藏起来,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也不影响他人,而且幻想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保留着一些粉红色的梦,只是作为生活的调剂,也是无可厚非的。
3.综合诊疗
偏执症的自我评估
为了便于诊断,《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偏执型人格的特征描述为:
1.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2.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3.易产生病态忌妒。
4.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5.好忌恨别人,对他人的道错不能宽容。
6.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或利益。
7.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自己的想法。
以上症状至少要符合其中的三项及以上,方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我们还可以做个自我评估,客观地想一想,在自己的身上有没有出现以下情形:
1.在社交关系中感到孤独和不适,与亲友在一起感到很不舒服,很少动感情,而且还有知觉或者认知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除一级亲属以外,没有亲密的或者知心的朋友。
2.对挫折与拒绝过分敏感。
3.容易长久地记仇,即不肯原谅侮辱、伤害或轻视。
4.猜疑,以及将体验歪曲的一种普遍倾向,即把他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
5.与现实环境不相称的好斗及顽固地维护个人的权利。
6.极易猜疑,毫无根据地怀疑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诚。
7.将自己看得过分重要,表现为持续的自我援引态度。
8.将与自己直接有关的事件以及世间的形形色色都解释为“阴谋”的、无根据的先占观念。
9.过分的社会焦虑,往往伴有偏执性的恐惧感,但没有对自己错误的判断。
10.虽然因以上问题感到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同样,如果同时具备以上问题三项及以上,建议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疗。
偏执症的自我调节
偏执症应以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亲人帮助
由于偏执症者对别人不信任、敏感多疑,不会接受任何善意忠告,所以最适合的调节引导者非其亲人莫属。当事者的亲属应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向他们全面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一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这是进一步进行心理治疗的先决条件。
2.交友训练法
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有以下几种。
(1)真诚相见,以诚交心。本人必须采取诚心诚意、肝胆相照的态度积极地交友。要相信大多数人是友好的和比较好的、可以信赖的,不应该对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存在偏见和不信任态度。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
(2)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尤其当别人有困难时,更应鼎力相助。患难中见真情,这样才能取得朋友的信赖和增进友谊。
(3)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另外,性别、年龄、职业、文化修养、经济水平、社会地位和兴趣爱好等亦存在“心理相容”的问题。但是最基本的心理相容的条件是思想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相似和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这是发展合作、巩固友谊的心理基础。
3.自我剖析
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喜欢走极端,这与其头脑里的非理性观念相关联。因此,要改变偏执行为,本人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如:
(1)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2)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3)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4)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现在对这些观念加以改造,以除去其中极端偏激的成分。
(1)我不是说一不二的君王,别人偶尔的不忠应该原谅。
(2)世上好人和坏人都存在,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3)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击。
(4)我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4.敌意纠正训练法
带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产生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有助于克服敌意对抗心理。
(1)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的旋涡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2)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只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3)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而且努力去做好。
(4)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不能让敌对的怒火烧得自己晕头转向。
饮食保健
一般来说,适合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食物有:
鸡肉、酸奶、豆腐、啤酒酵母、大比目鱼、豌豆、葵花子、绿花椰菜、胡萝卜、五米、鸡蛋、鱿鱼、马铃薯、番茄、全麦,等等。应注意,色、香、味、形,以增加患者食欲,对于有被害妄想的人来说,亲属可为其提供密封式包装的食物。
同时也要注意,有些食物也是偏执障碍者应尽量少食或尽量不食用的,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对病情造成刺激。如辛辣刺激类的食物、含咖啡因的食品、烟酒等,偏执障碍者尽量不要接触。
需要提醒的是,虽然食疗对缓解偏执型障碍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食疗在正规的治疗中起到的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来说,寻求正规医疗诊治才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