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尤利西斯厌倦了奇观,他看见朴实而葱郁的伊萨卡岛时,流下了爱的眼泪。伊萨卡岛就是艺术,一个绿色的永恒,而不是奇观。

——约格·路易斯·贝佳斯

要更自如地理解“着迷”的疗愈作用,去看看其与近几年被广泛强调的“当下”之间的关系会很有帮助。对当下的强调切断了所有对过去或未来之事或者在别处发生的事的关注,这种关注令人分散注意力。当这些令人分散注意力的因素都消失后,就只剩下一个深刻的体验,相对于将所有的事情都考虑在内,这样的体验要更敏锐。带着这种摒弃了杂质的觉察,专注得以深化,将每个人带入全心全意的状态。每一个为考试而学习或者准备投出一个棒球的人都知道这种感觉,他会在那个时刻努力从他的头脑中抹去其他杂事。不过尽管付出这种热忱的努力,要保持敏锐的专注还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总是有成千上万的兴趣点在争相吸引你的注意。

在1950年前后,治疗师对这些专注干扰源开始变得特别警觉,他们发现这些干扰源会成为改变的障碍。他们中间许多人开始不信任错综复杂的影响网络,他们认为影响网络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的逃避,而他们认为此时此刻才真正有价值。鉴于治疗师们过往所接受的主题事物包括许多对过去身心分离的悲叹,对未来忧心忡忡的预期,以及对来自朋友们的排斥空洞的叙述,如今在新的切入方式下,他们决意越过所有心理学上的繁文缛节直奔明确的知觉与感受。当他们有能力从一个广阔的心理情形中将众多事件成功汇聚到当下时,他们发现这种做法有着对纷繁的事件进行提纯的效果。在一个复杂得乱了套的世界里,突出即时性强调的是简单朴素,这有助于隔绝许多导致治疗进展缓慢而且使人身心疲惫的思维习惯。

在这种收窄的思维方式下,任何对单点的热诚专注可能会跳开一连串内在事件。举个例子,一种简单的知觉比如痒,当得到这种聚焦式的关注时,一开始可能会感到痒得更厉害了。然后这种痒的感觉会转移到身体的另一个部位,然后再另一个部位,然后回到最开始感到痒的地方。在持续的专注中,每一个觉察可能点燃下一个直到整个身体仿佛被文火加热了。知觉的增强可能像多米诺骨牌逐个竖起而不是倒下那样出现,汇集起一波又一波释放被压抑能量的感受,令人精神焕发,而他原本只是像平时一样体验到了可能被忽略的痒的感觉。

这种简单的系列知觉带来的着迷在更复杂的行为里也会存在。此时此刻与一个头脑中想象的父亲对话比与别人交谈有关父亲的话题更富于戏剧性,击打枕头的行为也比讲述没打起来的仗要更加有意思,而敞开心扉把保留的批评意见表达出来比含沙射影含糊其辞地发牢骚要好。这些,还有许多其他即时性的练习,带领许多人进入过往无法想象的着迷的高度,而一个新的术语,高峰体验,作为全心投入及其妙不可言的结果的代名词被广为采用。

全神贯注带来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效果,被一种时下广为传播的对伪当下的力量的信念所掩盖了。“此时此刻”这一定位本身并不会确保高品质的专注。许多人即使可能沉浸在他们当前的关切中,他们的专注力仍然很差。例如,抑郁的人们很少关心未来而只是模糊地关心着过去。这时出问题的不是他们的行事日历,而是他们的专注力。有良好专注力的人也不会专注于当下。显然,他们可能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事件感兴趣。

无论如何,现在只是说说比真正去教导人们如何专注要容易得多,“安住当下”的操作指引比错综复杂的专注要求更加容易流行起来。赞成活在当下这个理念的人越来越多,因为他们意识到,允许他们的生活被耽搁和跑偏令他们已经失去太多。他们不再接受在未来某个时候如毕业了,或者结婚了,或者退休了之前,一直将生活置于次要地位,这一点不难理解。许多人开始相信当下是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是唯一的现实。

甚至近到1984年,这种观点在一本很可爱的被称为《珍贵的当下》的书中反映出来。在这本书里,当下受到了毫不吝啬的赞扬。为了对普罗大众有吸引力,本书是用寓言体写的。一位智慧的长者在向一个小男孩解释“珍贵的当下”时说:“当下之所以是当下,因为它是份礼物(在英文中‘当下’一词也可译作‘礼物’——译者注),而它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任何收到这份礼物的人都会永远快乐。”对当下拟物化的描写持续伴随着小男孩如寻找圣杯一样寻找当下的历程。尽管这本书将“当下”比平常更加神化了,它还是阐明了“当下”的重要地位,“当下”成为了一个意味着自足、意义与本真的流行语。然而,这也可能变成一种制约性的视角,常常削弱了对生活中许多值得注意的方面的关注。

只是偶尔被“安住当下”的操作指引所诱发的深度专注,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技能。这是一种自然的注意,通过这种注意,每个人将身边的世界带入他自己的体验范围内。当这种功能运行良好时,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独立自在的范围内自如、优雅地向一切伸展。成年人会羡慕地在孩子们身上看出这种独立自在,孩子们全然投入的能力,对成年人来说,像一个逼真的梦境一样。通过简单的专注,孩子们很容易进入着迷状态。

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他们感兴趣的事被其他人高度左右,他们的父母、朋友、老师、宗教领袖还有警察。他们不被允许做许多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比如穿过马路、把妈妈的碗扔到地上看那些碗如何碎裂。他们也被吼叫、巴掌以及自相矛盾的指令所吞没。他们还被要求去做许多他们不情愿做的事,比如坐在地理课堂上或者吃某些令人讨厌的食物。

专注及随之而来的着迷然后开始消失。在学校里有些幸运的学生还会着迷于他们所学的东西,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最好的情况下,他们带着沉重的决心或者习惯或者心不在焉地这么做。而老师们通常也不关心他们的学生是否着迷——而只是关心他们是否学习了规定的材料,乘法运算表、莎士比亚或者一门外语。大家收到的信息是:因为学习不能敷衍了事,所以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学!

对许多人而言,除了分心去获得一个或另一个学位以外,别无其他事可做。这是人们对付许多不得不做的事情的办法。捏着鼻子吃球芽甘蓝,可能犯下错误时绷紧你的肌肉,做着关于一个同学的白日梦而不是去跟她说话。这正是活在当下的倡导者们决意要消除的极为盛行的身心分离状态。这种身心分离状态并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一直在积聚,有年头了。不过在本世纪,身心分离制造了一个特别的标记。它成了大批作家钟爱的主题,特别是卡夫卡、萨特和加缪。到目前为止,对身心分离的认识已经如此广泛,以至它不仅仅在艺术作品中被大量审视,还频繁受到普遍评论影响。在工作中意识到个人化的力量在今时今日并不需要太多哲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