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蜀汉最先灭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刘禅暗弱,国协弱,宦官误国,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蜀汉后继乏人,无能臣强将。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蜀无能臣谋将。
曾任蜀汉蜀郡太守的王崇后来著《蜀书》时即说:“后主庸常之君,虽有一亮之经纬,内无胥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焉可包括天下也!"晋人常球则说:“爱迄(蒋)琬、(费)祎,道修弗革,摄乎大国之间,以弱为强,犹可自保。姜维才非亮匹,志继洪轨,民嫌其劳,家国亦丧矣。”孙盛说:“蜀少人士。”袁宏说:“小国贤才少。”后人王夫之也说:“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土耳……虽若费祎、蒋琬之誉动当时,而能如钟繇、杜畿、崔琰、陈群、高柔、贾逵、陈矫者,亡有也。”
最为不幸的是,刘备崩殂前后,相当一部分稍见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英才,壮年逝去了(前已述及)。诸葛亮执政以后,事无巨细,咸决于己,忽视了后继者的使用和培养,所选非能,守成尚恐不支,何谈事业的发展和壮大。
《华阳国志》说:“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实际上,蒋琬、费祎、董允都是原丞相府的班底,均为守成之臣,根本无法同诸葛亮相比。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诸葛亮很赏识他,称其为“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姑且不论做不好地方官的人而能做大官的理论是否正确)诸葛亮开府,以琬为东曹掾,主管人事;继而升为参军、长史,加抚军将军,主持丞相府事,表现出一定的办事能力。史载,“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因此,诸葛亮常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并且密表刘禅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后,刘禅即以蒋琬为尚书令,随后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加大司马。他为人稳重,颇得时人好评,所以史称“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他的对魏策略,如刘禅延熙元年诏中所说,“诸军屯住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又“以为昔诸葛亮数窥秦川,道险运艰,竟不能克,不若乘水东下。乃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蒋琬保守的战略方针和乘水东下的打算,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未可为非。但他长驻汉中,“会旧疾连动,未时得行”。因此,诸葛亮的这第一位接班人是内无建树,外无勋功,九年而事无所成。
费祎,字文伟,江夏郾(今河南罗山西)人,是诸葛亮心目中的第二任接班人。曾为丞相府参军、中护军、司马,帮助杨仪除掉魏廷;后为后军师,代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凡事皆向刘祥请示,表明他缺少政治家,谋略家能力被魏降人郭修所杀。
延熙十五年(252),费祎开府。延熙十六年(253)初被魏降人郭修所杀。但是,为官平平,内无匡主殊勋,外未建功立业。值得肯定的是,他甚有自知之明,军事上主张战略防御,所以对姜维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安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应该说,费祎的方略虽然趋于保守,但比较符合蜀汉当时的实际。
董允,字体昭,南郡枝江人,是诸葛亮心目中的第三任接班人,所以《出师表》中有所谓“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之语。董允为传中,上能正色匡主,下能抑制黄皓胡作非为。后以待中守尚书令,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可惜未及有大的成就,便先费祎而亡了。
董允之后,相继为尚书令或“平尚书事”的有吕乂、陈祗、董厥、诸葛瞻、樊建等人。吕乂,字季阳,南阳人,“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但好用俗吏,缺乏开拓精神。陈祗,字奉宗,汝南人,“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是第一位同宦官勾结用事的尚书令。主政期间,毫无成绩。董厥,字龚袭,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初为丞相府令史,曾经受到诸葛亮的好评:“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因此能以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辅国大将军。诸葛瞻,字思远,是诸葛亮之子,史称“美声溢誉,言过其实”,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董厥“并平尚书事”。樊建,字长元,也是义阳人,由侍中守尚书令。前已言及:“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成共将护,元能匡矫”。“咸共将护”反映了他们品德上的欠缺,“无能匡矫”道出了他们能力有限。他们三人,除诸葛瞻死难外,董厥、樊建均降魏,做了魏国的官。
诸葛亮不信魏延,而用杨仪,遽拔姜维都是重大的失误。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是个野心家,自认为“当代亮秉政”,结果蒋琬做了尚书令、大将军,因而对诸葛亮在世时的安排和当政的人大为不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魏延“脑有反骨”,史实证明,真正“脑后有反骨”的人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当其野心没有得逞时,便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嘴脸,自谓“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费祎先是帮助杨仪除掉了魏延,此时又将杨仪的话密报刘禅,杨仪被废为民,自杀。
诸葛亮所培养和提拔的武将,亦无可称者。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建兴六年(228)以州郡从事归降,诸葛亮即以为丞相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侯,并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又说“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因为得到诸葛亮器重,四年后,姜维便为辅汉将军,“统诸军”,继而刘禅庵麻呢以啊咔将其升迁为卫将军,录尚书事,大将军。如果诸葛亮晚死数年,姜维的真正能力得到体现,或许没有什么问题。但诸葛亮早死,问题就来了:
第一,诸将不服,姜维也觉自卑。姜维为大将军,本来年资浅短而不易服众,可刘禅还另封了一大堆其他名号的大将军,如以王平为镇北大将军,胡济为镇西大将军,阎宇为右大将军,董厥为辅国大将军,张翼为征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左车骑将军,宗预为征西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廖化为右车骑将军,等等。大将军太多了,所以便出现了调度不灵,指挥不利的问题:胡济“失誓不至”,导致姜维为邓艾所破,“星散流离,死者甚众”;阎宇与黄皓勾结,策划夺取姜维的兵权;张翼在战略主张上与姜维有分歧,因而军事行动上不易协调;宗预、廖化,年龄较大,不仅军事主张与姜维不同,而且不求进取。第二,姜维非帅才,不善大谋,不善知势而用兵。穷兵赎武,徒伤国力,及至敌以优势兵力来犯。遂不能支。第三,姜维“外宽内忌”,听不得不同意见。第四,重己安危,私心太重,不能果断行事。阎宇与黄皓想夺他的兵权,
他“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置军国大事于不顾,关键的时刻,不能果断地铲除阻力,谋划大的进取。第五,及至蜀亡,试图利用钟会叛魏的机会复国,精神可嘉,但少知天下形势,亦乏知军之明,徒致灭顶,累及妻子。
至于其他一些在刘备、诸葛亮死后的后继人物,或世之硕儒,文藻壮美,或修身谨严,不谋家产,或忠勇坚贞,临官忘家,甚或得到配享武侯之荣。但以定国安邦大器言,有的过早谢世,更多的是才不足称。诸如:
陈震,南阳人,建兴三年(225),以键为太守人拜尚书,迁尚书令。建兴七年(229),曾受诸葛亮派遣出使吴国,祝贺孙权称帝,“申盟初好”,为诸葛亮的“续结吴好”的政策做出了贡献。但诸葛亮死后不久,他也去世了。
向朗,襄阳宜城人,年轻时师事司马徽,与徐庶、庞统相善。随刘备入蜀,曾为巴西、群舸、房陵太守,领丞相长史。曾因袒护马谡,被免官。数年后,为光禄勋。诸葛亮死后,为左将军。虽然很有才干,但“自去长史,优游无事垂三十(当作二十)年,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年逾八十,犹手自校书……开门接宾,诱纳后进,但讲论古义,不干时事,以是见称”。既然不干政事,政治上自然也就无所成就了。延熙十年(247)去世。
杜琼,成都人,曾被授予谏议大夫、左中郎将、大鸿胪、太常。精究儒术,蒋琬、费祎等“皆器重之”。然而,“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不干政事且年事已高,延熙十三年(250)死时,已八十多岁,自然难为治国之术。
孟光,洛阳人,官至大司农;许慈,南阳人,官至大长秋;来敏,义阳新野人,官至光禄大夫;尹默,梓潼涪人,官至太中大夫。四人皆为儒者,官非政要,且在刘禅“自摄国事”时,都已年届耄耋,苟活尚恐不及,何来振国之思。
最可算得上人物的是谯周和卻正了。谯周,巴西西充国(四川今县)人,耽古笃学,“研精六经,尤善书札”,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性推诚不饰,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曾官益州劝学从事、典学从事、太子家令、中散大夫、光禄大夫。他的三大事绩,一是疏谏刘禅,不要没有节制地外出游观、增广声乐、扩建后宫;二是著《仇国论》,以寓言形式,讥论频繁出兵、百姓苦痛之非;三是劝刘禅投降于魏。据说,谯周“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时访大议,辄据经以对”。可见,是一位儒者,概不具备政治家的才质。
卻正,本名纂,河南偃师人。史称:“少以父死母嫁,单茕只立,而安贫好学,博览坟籍。弱冠能属文,人为秘书吏,转为令史,迁郎,至令。泊淡名利,而尤耽意文章,自司马、王、扬、班、傅、张、蔡之俦遗文篇赋,及当世美书善论,益部有者,则钻凿推求,略皆寓目。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应该说,卻正是蜀汉末年唯一具备政治家才能的人,有文采,善韬晦,多智谋,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军事人物,略如:
吴壹,陈留人,刘备之吴皇后的哥哥,刘璋时为中郎将,投降刘备后先后被授为护军、讨逆将军、关中都督。诸葛亮死后,壹都督汉中,以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然而,三年后就死了。
吴班,吴壹族弟,刘备时为领军,是蜀吴夷陵之战时的主要将领,后主世,为骠骑将军,未见殊功而逝。
向宠,襄阳宜城人,一位比较出色的优秀人才。建兴元年(223)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到的唯一军事人物。诸葛亮说:“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正当可能成为军事领袖人物的时候,延熙三年(240),“征汉嘉蛮夷,遇害”,死去了。
马忠,巴西阆中人。刘备死前,曾经在永安见过马忠,谈话之后对时任尚书令的刘巴说:“虽亡黄权(按:指黄权降魏),复得狐笃(马忠少养外家,姓狐名笃),此为世不乏贤也。”曾官群舸太守、丞相参军、州治中从事、康降都督、镇南大将军,为平抚夷越做出了贡献。可惜,刘禅亲政不久,延熙十二年(249),马忠也便死去了。
王平,巴西宕渠人,初为裨将军,曾是参军马谡的部属。诸葛亮出祁山,“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邰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进,率将士而还”。因此,加拜参军,晋位讨寇将军。诸葛亮死后,帮助杨仪除掉魏延,被授安汉将军,协助车骑将军吴壹住汉中,领汉中太守,进而代壹督守汉中。延熙六年(243),升职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生长戎旅,屡有战功,头脑清楚,“口授作书,皆有意理”。但他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且“性狭侵疑,为人自轻”,自卑感很重。自然,他难承大任。况且,他也于刘禅自摄政事以后不久死了。
邓芝,义阳新野人,在刘备死后曾向诸葛亮自荐出使吴国,为吴、蜀再次联合做出了贡献。军无大功,年逾七旬,被授车骑将军。年事既高,不可能有大的作为。
张翼,键为武阳人,累官梓潼、广汉、蜀郡太守,康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前领军,征西大将军、镇南大将军、左车骑将军,是蜀汉末年唯一可资重用的大将,然而因与姜维意见不合,受到姜维的钳制,难以一展才干。
宗预,南阳人,官至征西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廖化,襄阳人,官至右车骑将军。蜀汉末年,他们都是七十岁以上的人了。正如宗预对廖化所说,“吾等年逾七十,所窃已过,但少一死耳”,自然是不会有所作为了。
以上就是刘备、诸葛亮为刘禅留下的班底。老朽者多,平庸者众,怀奸者当道,略有微能者受到钳制而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和刘禅都继承了刘备的不重视、培养、使用巴蜀人士的错误思想。平、录尚书事和尚书令以上者十几人,仅马忠一人为蜀籍;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将军以上十数人,除镇北大将军王平、左车骑将军张翼、镇西大将军马忠外,余皆客籍。甚至已经受到诸葛亮一定赏识的人也没得到重用。
君主平庸,国无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以致“内无胥附之谋,外无爪牙之将”,欲求国之不亡,怎么可能呢。
历史证明,相对于蜀无能臣谋将的情形来说,魏国,先期自不必说,明帝以后仍有司马懿父子以及辛毗、蒋济等一批老臣和张郃等谋勇俱佳的武将;及至末年,司马昭执政,其人本善权谋,又有不少有计谋、敢冒险者如钟会、邓艾等听其驱使,力量自然非蜀吴可比。吴国,孙权亲政三十余年,顾雍、陆逊相继为相,他们都是善于谋国强兵之人,因此能够有力地扼住长江天堑,不时给魏以威胁。当然魏、吴地比蜀大,兵比蜀众,蜀汉先亡,亦属于情理中事。
蜀汉亡(263)后,不久,司马氏发动政变的手段夺取了曹魏的政权(265),建晋;十余年之后,280年,晋灭孙吴。魏、吴灭国,最重要的原因也同蜀国如出一辙,后继者平庸无能,既乏良谋,又无贤者为其用,于是或被权臣篡夺,或被强者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