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载:王元泽小时候,曾见一客人持有一个大笼子,里
面有两个动物。客人告知他笼内一獐一鹿,并问道:
“哪个是獐,哪个为鹿?”
王元泽哪里知道,但他马上就给出了答案: “獐边上的是鹿,鹿边上的是獐。”
尽管王元泽没有分辨出獐和鹿,但他的推诿搪塞之辞却赢得了客人们的赞许。
1972年,基辛格随尼克松总统动身前往莫斯科,途中经过维也纳,就即将举行的美苏首脑会谈问题,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纽约时报》某记者提出了一个所谓“程序问题”。他问: “到时,你是点点滴滴地宣布呢?还是来个倾盆大雨,成批地发表协定呢?”
基辛格回答说: “我明白了,要我在倾盆大雨和点点滴滴之间任选一个。所以,无论我怎么选择,总是坏透了。”
基辛格对记者实质性的问题避而不谈,以攻代守,抓住两个比喻不放,并“合理”地引申到无论怎么选择,事情总是坏透了。他的这种说话技巧也是属于诡辩,从对方的言辞中找出字眼,尽情发挥,以将话题游历于主题之外。
法国作家小仲马浪漫风流,有一次与朋友们逛妓院(基于时代的原因,我们不能因此质疑其道德),朋友们当着两个名妓的面,为哪个妓女更美丽而争论来争论去。两个名妓一位身段妙不可言,另一位面容如花似玉,争论似乎没有结果。最后,朋友们让一声不吭的小仲马做裁夺。“你最喜欢哪一位呢?”他们问。“我最喜欢带第二位出门,带第一位回家。”小仲马轻松写意地将这个难题解开,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无不信服并为之赞叹。对于小仲马这种幽默,我们除了像周星星同学似的感叹“I服了YOU”之外,找不出更恰当的致敬之语了。
小仲马的诡辩,完全解构了谁更美丽这一问题,将问题一分为二,从而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样的诡辩术有很多例子。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为此询问大臣: “我的字怎样?”大臣们也无不夸口说天下第一。有一天,皇帝问米芾同样的问题,米芾是闻名天下的书法大家,书法胜过宋徽宗。如回答皇帝,一则委屈自己;二则在皇帝面前显得自己虚伪,而他要是说自己第一,又必然会扫皇帝的兴。米芾灵机一动, 说:“臣以为在皇帝中,你的字天下第一;在大臣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宋徽宗听了,拊掌微笑。米芾在此用的也是诡辩术,将一个问题分开来回答,从而让答案无懈可击。
延伸阅读
从前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做了大官,儿子中了状元,唯独他什么官也没有做。因此,他的父亲和儿子都看不起他,平时难免对他说些讥讽、嘲笑的话。但此人颇有口才,当父亲嗤笑他时,他就对父亲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得多。”当儿子嗤笑他时,他就对儿子说: “你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爸爸比你的爸爸强得多。"一番话把他的父亲和儿子都说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