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不在话多。对于那些口才高超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否则尽量不会与别人周旋绕圈,而是抓住关键,简明干脆、一语中的。
法拉第为了证实“磁能产生电”,在大厅里对着许多宾客表演,只见他转动摇柄,铜盘在磁极间不断地旋转,电流表指针渐渐偏离零位。客人们赞不绝口,只有一位贵妇人不以为然。
贵妇人问: “先生,这玩意儿有什么用?”
法拉第回应: "夫人,新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喝彩声。
针对贵妇人取笑式的问话,法拉第来了一个反问。
众所周知,新生婴儿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这个比喻是如此的贴切,难怪宾客们要喝彩了。后来,他的预言也确实完全被科学所证实。
英国人波普说:“话犹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诗云: “削繁去沉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行。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尽量多的内容,是讲话水平的最基本要求。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词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显然,纵横口才追求的是后一种“水平”。
有人问马克·吐温,演讲词是长篇大论好,还是短小精悍好,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礼拜天,我到教堂去,适逢一位传教士在那里用令人哀怜的语言讲述非洲传教士苦难的生活。当他说了5分钟后,我马上决定对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捐助50元;当他接着讲了10分钟后,我就决定把捐助的数目减至25元;当他继续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小时后,我又决定减至5元;最后,当他讲了一个小时,拿起钵子向听众哀求捐助并从我面前走过的时候,我却反而从钵子里偷走了2元钱。”
这个幽默故事告诉我们,讲话还是短一点儿、实在一点儿好,长篇大论、泛泛而谈容易引起听众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林肯在葛底斯堡的演讲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优美的一篇演说辞! 全篇只有10句话,271个字,仅用了两分钟,却成为林肯一生不朽的纪念!
我们知道,上林苑是古代皇帝打猎消遣的园林。上林苑占地很大,可谓皇家气派十足。汉朝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建议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
刘邦一听,不干了,皇家的娱乐场所怎么能对外开放?刘邦认为,萧何胆大包天居然要来动皇家脚下的土,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接受审查准备治罪。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皇上开了金口要处置谁,下面的人自然心领神会,不惜用大刑侍候也要办出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就在这紧要关头,刘邦旁边的一位侍卫官上前向刘邦进言: “陛下是否还记得当年楚汉战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儿小利吗?”
这话简短,却从楚汉战争时期谈到当今。简短的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尽管心里有火,但也不得不承认侍卫官说得在理。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周勃和萧何一样,也做过宰相。吕后乱政时,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的势力,迎立汉文帝,可谓功勋卓著。可后来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要谋反,何必等现在,在您未登基时,先皇留给你的玉玺都在他手上,那时他还手握精兵,要反早就反了。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会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汉文帝一听这话,对呀,有道理呀。于是,所有的疑虑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赦免了周勃。
歪嘴评论
我们看上面两人对皇帝的分别进言,完全是简明干脆地一箭中的。若东拉西扯地找来论据来为两个苦主辩白,可以找来很多。但多不如精,太多的论据说来说去都没有让人信服的一条,别人听了会厌烦。就算其中有那么一条两条有说服力的,也容易淹没在论据的海洋之中,还不如单拧出来加以说明,反而更加令人信服。要拥有从繁杂事物中选取最有说服力的论据的能力,这当然需要说话者拥有锐利的眼光、丰富的知识,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与锻炼才能逐渐积累起来。否则,腹内空空,即使想简洁也不知道如何简洁,即使想说到位也表达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