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大包大揽的当权者(1 / 1)

许多主管被提升到他们的职位是因为他们作为一名普通员工的时候十分精明强干。许多人是他们所在部门中最能干的人,他们经验丰富、十分可靠、十分精明,他们知道如何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

但是这些主管却常常遇到一个问题,即不知道如何把责任下达给部门中的其他人。他们感到其他员工都不如他们自己能干,他们想把每项任务都安排给最合适的人选。当然,他们是周围人群中最能干的人,所以结果就是他们事必躬亲,即使在他们把工作交给别人去做的时候也要亲自监督工作的进行。如果他们不喜欢正在做的事情,就会接手过来自己做。他们做所有的决策,因为他们不相信任何人的判断力,他们喜欢大包大揽。

这些主管工作的时间很长。他们手头的任务已超过了他们可以应付的数量。他们很难有一段好的时间来完成工作,因为下属总是要打断他们,请示这事或者那事。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会大失所望,因为除了他们自己没有别人愿意承担责任。他们案头堆积的未处理的文件像山一样高。他们的孩子想知道那个每天深夜拖着沉重的脚步进家的面目不清的陌生人是谁?尽管他们工作得非常卖力,但却未能得到高级管理层的赞赏,因为他们还没有学到一条基本的管理法则:放权。

聪明的主管把任务和责任分派给他人,而且从一开始就完全知道,结果不会像他们亲自去做的那么好。当然,他们要检查工作结果,这是主管应做的事情,然后他们告诉手下如何做才能更漂亮。他们培养了能力、树立了信心,同时作为一种副产品,他们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他们的主要职责上,即管理。

以下是在处理一些情况时,放权者和大包大揽者的不同工作方法:

大包大揽者:“你那样做不对。把它交给我,这里的每件事都得由我亲自去做。”

放权者:“这项业务是有些棘手。让我告诉你该怎么做。”

大包大揽者:“这就是我们做这件新工作的方法。”

放权者:“请提交一份关于如何做这件新工作的计划。确保计划实现以下目标……”

大包大揽者:“什么?我们的齿轮又缺货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我?现在我只好发二份紧急订单了。”

放权者:“请核查一下我们每月的齿轮用量,然后确定一个安全存货水平。如果我们的存货低于该水平,就由你负责发一份订单。”

大包大揽者会被大量要由他亲自花费精力的任务压垮。放权者则培训员工使他们能够承担责任。

1.放些权力下去,才能收得人心

从表面形式看,用人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权力运用。但是如果简单地这样理解,那就错了,因为用人不是权力专制的表现,而是权力调控的表现。

权力是一种管理力量,权力的运用是有法度的。一个高明的领导或经理,首先要明白一点:自己的工作是管理,而不是专制。也就是说,经理不是监工,因为监工即是专权的化身。把自己当作监工,往往大权独揽,把所有的下属都看成是为自己服务的,这样的经理,永远成不了好领导,或者说,监工式的管理已经与现代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相去甚远。也许监工式的管理一时有用,但不可能时时生效。牢记这一点,会对企业领导的用人方式带来益处,至少不会招致下属的心理抗拒,容易使双方形式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工作气氛。

尽管知道某下属的能力较强,可以授权他做更多事项,但是不能从已经接手进行工作的下属手中,把事项移交到前者身上。除非主管认为后者已无能为力将事情办好,但是要有证据显示,方能服人,以免吃力不讨好,影响两者的工作情绪。

计划、开会以至进行一项工作,主管当然有责任和权力去参与。然而,过分的干扰,却造成下属的依赖心,无法突出个人表现。

主管给予下属过多的辅导,不能使下属独立处理整件工作,对下属本身及主管,均会造成长远的损害。在下属方面,未有适当的磨炼,埋没了潜质和才华。在主管方面而言,工作量太大,精神和体力均感疲乏;况且以一个人的能力,没有集思广益的好处,终会比其他同行落后。

不管什么时候,与下属一起研究工作,指派了某个下属后,就放心让他去处理。在适当的时候,询问一些问题,防止他偏离目标,但这不等于干扰。例如,问他是否要协助、工作进度如何、可有遇到困难等。

主管主观的判断会影响下属的工作情绪,使他们不敢放胆去做。因此,主管应站在客观的立场,看下属的工作进度。“我认为这样不好”,改为“你认为这样会较好吗?为什么?”下属听来较易接受,以便帮助人更了解工作,方便工作的进行。

放些权力下去,才能收得人心上来,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也是一种等价的交接。对一个企业领导而言,彻底改变监工身份,有时候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这种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实际工作来体现,真正做到由专权而放权的角色转换,切忌误以专权就是大权,放权就是失权;相反,放权能够赢得下属的诚信,会使下属更加尊重你的权力,而使你的权力从本质上起效应。而专权只能是迫使下属表面服帖,却赢得不了人心。现代企业主张“把监工赶出权力层”的说法,就是对专权与放权关系的精辟概括。每一位有志于企业管理革命的领导,应当切记这种说法的意义。

2.凡人都有表现欲,员工也不例外

请记住:员工到一家企业干活,并不仅仅是为了挣工资,而是有着发挥自己专长、成就事业的追求。企业领导者若能满足员工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令员工精神抖擞,乐于从命。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对员工委以重任,大胆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两位为发展中国民族工业而做出杰出贡献的实业家,被誉为“南吴北范”,其中“北范”即指在天津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而出名的范旭东。

范旭东深受永利员工的拥护与爱戴,许多人追随他二三十年,条件再艰苦也不离开。因为他们在范旭东这里能被委以重任,获得拓展自己事业的机会。当范旭东发现留学英国的王季同熟悉碱业时,就千方百计地争取他加入永利,并破格免除他应缴的发起人股金而列于发起人之中,委以主管技术重任。他还派东吴大学毕业生、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陈调甫到美国去考察,并委托他在美国物色人才。

陈调甫在美国认识了有理想、有技术的爱国青年侯德榜,当他向侯德榜介绍国内急需用碱,范旭东待人以诚、求贤心切等情景后,侯德榜十分感慨,欣然接受范旭东的聘请,到永利肩负重担。

范旭东对员工工作十分信任,生活上多方照顾。他放手让员工工作,出了问题则自己承担。由于范旭东给了员工发展自己的机会,他们感觉到在企业有奔头,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与永利的命运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