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边缘人物”(1 / 1)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战争中,突然袭击敌人的指挥机关,捕杀敌方指挥人员,可以使敌人立即陷入群龙无首、不击自溃的困境,这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同样,在晋升机会来临的时候,要想梦想成真,就要针对关键人物下功夫,突破关键人物这道关卡,谋求关键人物的赞同和协助,这样问题往往就会迎刃而解,势如破竹了。

说到“关键人物”,人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这是指主管人员或上级领导。是的,主管或领导的意图对解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上面动动嘴,下面跑断腿”,形象地道出这种影响的威力。与其唇干舌燥地和具体办事人员交涉,再心急火燎地等待办事人员向上级主管请示汇报,“研究研究”,不如想方设法地径直向有关上级主管申请洽商。这样或许能争取到当场拍板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至少可以减少辗转获悉上级主管审批意图的时间。

但是,关键人物不一定就是台面上看得见的人物。正如光绪当皇帝、慈禧掌印玺,幕后人物往往才是真正的“权威人士”。民间所谓“全公司听厂长的,厂长听老婆的”,就是最通俗的注解。

因此,想要在晋升过程中稳操胜券,除了着眼于主管、领导一类正式组织身份的负责人外,还应该争取足以影响主管领导的非正式的“权威人物”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当事人或上级主管人的亲友故旧来说服当事人,成功的可能性则会大得多。

宋朝蔡京曾一度被宋徽宗罢相,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政治舞台,而是多方活动,以图东山再起。

首先,蔡京暗中嘱托亲信内侍求郑贵妃为自己说情,又请深得徽宗信任的郑居中伺机进言。一切妥当之后,蔡京再让自己的党羽直接上书徽宗,大意是为他鸣冤叫屈,说蔡京改变法度,全都是秉承圣上的旨意,并非独断专行。现在把蔡京的一切都否定了,恐怕并不是皇帝的本心。

这些意见的要害是把徽宗牵了进去。徽宗见表章,果然沉吟不语,但也没批复。这时郑贵妃发挥枕边作用。她本是识文断字之人,早已看到表章的内容,又见徽宗的这种表情,就顺势替蔡京说了几句好话,徽宗便有些回心转意了。

第三步是请郑居中出马。郑居中了解内情后知道时机已经成熟,便约了自己的好友礼部侍郎刘正夫,两人先后晋见徽宗。

居中先进去向徽宗说道:“陛下即位以来,重视礼乐教育,欲行居养等法,对国家和百姓都很有利,为什么要改弦更张呢?”一席话只字未提蔡京,只把徽宗的功绩歌颂一番,但暗中褒奖的却是蔡京,因为肯定前段朝政的英明就等于肯定了蔡京的正确。

刘正夫又进去重复补充一遍,醉翁之意不在酒,弦外之意不在言。徽宗听了心里很舒服,终于转变态度驱逐刘逵,罢免赵挺之的相位,第二次起用蔡京为相。

盯住主要目标,全力以赴,固然很重要,但是对于目标周围的那些“边缘人物”,也要多多花费心思,有时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他们可以顺利地把你送到权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