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初,张治中将军出任京沪警备司令一职后,即积极准备该地区的抗战工作。他先在陆军军官学校(习称中央军校)内设立了一个“高级教官室”,专门主持制定“京沪分区”防御及实施计划。为严格保密起见,“高级教官室”迁往苏州留园办公,改名为“军校野营办事处”,并分设政治、军事两个组,陆续对沪宁间各重要地区进行具体调查,对防御作战的兵力部署、指挥系统、防线设置、兵员补充、后勤供应,甚至民众的发动、舆论的准备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积极备战。
◎成立“高级教官室”,着手战前准备
张治中在中央军校成立的“高级教官室”,实际是宁沪地区的抗日秘密指挥部,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能公开进行的,只能秘密地工作。
中央军校是个教育机关,张治中当时是该校的教育长,所以,他就在学校东大楼自己的办公室旁边,设置了这个“高级教官室”作为掩护,并选调了一批干部筹划这个工作,由军校教育处长徐权具体负责。张治中把从军校选调来的工作人员,武的派往参谋处,文的派在秘书处,并对所有的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规定:绝对不许对外泄漏工作的机密。
机构设立之后,首先决定了两项主要工作,一是国防工程的建设,一是民众的组织和训练,并先后派人分别到京沪区各地去考察,力求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根据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张治中及所部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上海必然是战场之一,不能重演九一八和“一·二八”被动挨打的悲剧,应在敌方发动战事以前,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彻底摧毁日军在沪的军事据点,然后封锁海岸,确保宁沪地区的安全。
实际上,张治中的京沪警备司令部和他的“高级教官室”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体的。张治中作为京沪警备司令,还负责指挥第36师宋希濂部、第87师王敬久部、第88师孙元良部及独立第2旅钟松部,进行京沪线的防务及吴福、锡澄两据点工事构筑工作。这些部队在张治中将军的教育及熏陶之下,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都进驻上海,在会战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也是归南京军事委员会及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指挥。淞沪警备司令部驻在龙华,司令是杨虎,但是当时只能间接指挥上海市保安总队长吉章简的两个团、警备局的警察、虹桥机场的守备连及各县的自卫队。虽然设有作战部队,但兵力非常单薄,司令部编制又小,张治中及时对司令部充实了力量,使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京沪分区的参谋机构在1936年到1937年间还组织了几次从苏州到上海的长江沿岸的考察,设想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研究了这一地区的作战方略。政治工作方面,在苏州、无锡、江阴、常熟各县,利用暑期集训学生,并训练了一些民兵。京沪分区和淞沪警备司令部还想在以上海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市区,秘密设置阵地工事,防止日军在黄浦江的登陆,但还没来得及按照计划全部实施,八一三战役就爆发了。
京沪地区还增设了苏州至嘉兴的铁路,名义上是为缩短京杭距离,实际上是为战时部队调动方便,后来该铁路在淞沪抗战中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了准备运输,还协同京沪铁路在有关车站增添了便于军队及坦克运作的设备。
◎紧张的留园,将平时当作战时
“高级教官室”成立之后,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张治中把它从南京搬移到苏州。起初进驻比较偏僻的狮子林办公。日后机构不断扩大,工作人员不断增多,狮子林容纳不了,遂搬师留园。在移迁留园时,张治中觉得“高级教官室”这个名义不能掩护工作的积极展开,对外名义即改为“中央军校野营办事处”。
因这个组织的成员大都是从中央军校选调来的,大都有军人的作风、军人的气质。张治中把这个机构学校化,实行很有规律的作息制度。他按照学校的一套教学、研究方法,常常召集参谋人员研究一些问题,作出一些决定。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官兵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关系密切。他们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到淞沪线、吴福线、锡澄线一带实地侦察,测量、绘制地图等。这些人回来之后,要完成战术作业和初步的作战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有利条件,开始构筑淞沪线、吴福线和锡澄线一带的小炮、机关枪等据点工事。而且每一项工作,都要在种种困难的情况下,秘密地进行。特别是在上海,敌人耳目众多,为了不使敌人知晓,必须采取巧妙的掩护手段来进行工作。
为了加强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密切联系,增强政治和军事的研究工作,张治中又设置了军事研究委员会和政治研究委员会两个附属机构。两会的职能是搜集有关军事和社会科学的学术材料和情报,研究国内外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各方面的情形,为有关领导和部门提供咨询服务。首先从留园工作的人员中选择了一些有研究能力者,补充到研究委员会,又从别处聘请了几位有专门学识的人担任研究工作的重任。
1936年秋,日军在上海制造紧张局势,借故增兵。张治中认为形势进一步恶化、严峻,立即将第36师由无锡推进至苏州附近,第87师由江阴推至常熟、福山一带,原在南京的第88师推进至江阴、无锡,并秘密设计扩充上海保安总团。
除此之外,由于张治中对京沪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鉴于当时的形势变化,他于1936年9月23日向国民政府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请将本分区作战必须之部队,密令配拨,以便指挥。
二、请即令饬通讯主管机关,建设京沪分区军用电话及指定地方长途电话,在战事发动后之使用权。
三、请将京沪铁路及锡沪公路之车辆尽量控制于无锡以西各站、昆山支塘以东及上海附近。所有船舶,请密令各县尽量诱至吴县、常熟附近,以利我军运输,且免为敌所利用;并将本区各县船舶车辆明定统制管理办法,俾得于军事运输适时利用。
四、请于本区中预定作战地区各要点,囤积必需粮秣,以供军食。
五、请将阵地内已由驻军筑成路基之各路桥梁涵洞,迅予建筑。
张治中的意见递交上去以后,南京国民政府迟迟没有答复。他又焦急又生气,于十几天之后的10月4日,再次向国民政府陈述意见:
甲、上海为我经济重心,系世界视听,我沪上武力仅保安一团,守土匪易。在事变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进驻淞沪,向敌猛攻,予以重创,至少亦须保持我与租界交通,取攻势防御。若自甘被动,占苏福线或锡澄线,亦属非宜;若迎战不能一举破敌,又不能持久支持,则使国人回忆“一·二八”之役,薄现在中央军之无能矣。
乙、为达成上述任务,须有兵力六七个师,以四至五个师任淞沪正面,两师控制浏河、福山、常熟一带。如此,在淞沪附近作战当可支持三个月以上。除现有第36师、第87师、第88师三个师外,请再调三至四个师来沪。
丙、大局至此,无论外交如何,似应以决心抗战积极准备。惟各方面仍不免空泛、纾缓、推诿,使部属无所秉承,如徒有作战计划,迄今毫无准备,即其例也。
从这几个月来,日军在上海的动态,推测中日形势,今后可能更趋恶化。中方为了应付万一,于十一月初,下令进行下列部署:
(一)令第36师、第87师在苏福线上一面警戒,一面继续构筑工事。
(二)令第88师接防锡澄线阵地。
(三)以地方团队担任沿江防务。
(四)以各县警察为监视哨。
(五)令江苏保安第4团分驻浏河、梅李镇、牌头镇等处,为东自浏河附近西迄大港镇地方警察各监视哨后方之支援。
(六)成立太湖水警联防处,任太湖水上之警备。
通过以上所陈述的具体意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作为一个爱国将领,张治中将军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若没有对淞沪地区各种情况的掌握,没有对部队及地方抗日力量的了解,没有对敌我双方形势的深入分析,他就不能对各种利弊关系作出如此精确的论述,从而也就不会有高屋建瓴的真知灼见。他那力透纸背的慷慨陈词,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每一句都讲到了点子上。张将军那热爱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满腔热情,跃然纸上,令人敬佩,令人仰慕。
为防不测,张治中还提议派一加强旅伪装成保安队进驻上海虹桥地区、龙华西飞机场,加强警戒;又令一团化装为宪兵,开驻松江。再调江苏保安第2团接替浏河方面江防的警戒,将原保安第2团集结太仓附近,担任岳王市、梅李两区的防务。
京沪警备司令部还与上海市合作,在市区布置了防御工事,以阻止日军由黄浦江登陆。七七抗战后,张治中又提出立即封锁长江水道,围歼长江上游日舰的计划。总之,张治中与他的留园智囊团,在淞沪会战前夕,做了大量的、具体的、深入细致的工作,为淞沪抗战中“先发制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