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战役爆发时的上海,已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这样一场腥风血雨的激战,自然也引发了国际舆论巨大关注,各大媒体竞相报道。
◎日军给上海造成的灾难
从1月28日至3月3日的三十六天中,日军的狂轰滥炸,给上海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上海市区包括闸北、吴淞、江湾、引翔、殷行、彭浦、真如等地被日军占领的面积就达494.78平方公里。受害人口达18万户,占全市华界人口的45%。闸北、吴淞、江湾等地被炸成一片废墟,上海各大媒体上出现“极目四望,但见一片残垣断壁”,“瓦砾成堆,尸横遍野”的报道。战区内579家工厂,损失者达半数以上,1.3万多家商店损失70%,大中小学校受灾238所,建于光绪三十年的商务印书馆所属东方图书馆积数十年所收藏的孤本、珍本、善本及地方志等图书46万余册全部化为灰烬,闸北至江湾十余里大火竟日不熄,民房损毁80%。据当时统计:全市工厂、商店、住房等损失计16亿元,市民死6080人,伤2000余人,居民逃难,流离失所不计其数。
◎以上海为中心的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军长蔡廷锴在《密勒氏评论报》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每一寸土地上都沾有中国人的血,我们绝不会轻易放弃,白白让给日本人。我们只要还有一个人、一颗子弹,就要坚守在这里。我们为独立而战。哪怕日本攻占上海的野心一时得逞,我们退到了黄河边,仍还不是战争的结束。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我们!”
但十九路军由于不是蒋介石嫡系,部队供给远远不足。战役开始前,中央政府共拖欠十九路军八个月600余万的军饷。1月底的上海,天降大雪,十九路军几乎没有棉衣,将士身着单衣,短裤露膝,在冰天雪地里作战。不仅衣物没有,武器装备更是不足,尤其战役开始后,手榴弹明显供应不上,中央政府不予回应,却屡次发电,要求十九路军不得抵抗,撤到二线阵地。蒋光鼐不同意,并且下定了决心要抗命。何应钦下令,如果开战,“十九路军兵源充足,有足够实力,上海附近部队不得增援!”
然而,淞沪抗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全面支持。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上海市总工会第一时间发布了抗日总同盟罢工的命令,强烈抗议日本侵略暴行,并发动了上海日厂10万工人的大罢工,在日本人在上海开办的工厂、机关、洋行、商店、住宅工作的中国工人长期罢工或离职,坚持了一个半月之久,使日本在沪的绝大多数企业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同时组织了上海各界民众的抗日联合会,吸收广大民众积极参加,出版《反日民众》等报,大力宣传抗战政策,极大地援助了中国军队和市民的抗战。
上海社会各界民众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军队的抗战,开始形成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给中国军队以极大的支援和鼓舞。
上海工人群众热烈捐献,踊跃支前,纷纷组成义勇军、敢死队、救护队、运输队,或直接参加战斗,或开展战地服务工作,救护伤员、运送弹药、递送情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十九路军中担任义勇军的就有2万多人。上海各界民众积极参加支援前线的各种工作。兵工厂工人日夜赶制军火,支援前线。中国守军急需大批手榴弹时,上海总工会即募集了数万只空烟罐,赶制成土炸弹运往前线。2月初,日军飞机、舰炮轰击吴淞要塞,上海工人送去上百块大钢板,供守军构筑掩蔽体。上海和全国民众一起广泛开展捐献运动。在淞沪抗战中,海内外民众捐给十九路军款项达700余万元,这对前方作战、军需供应起了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宋庆龄当即主张“积极抵抗到底”。她亲临前线,慰问浴血奋战的十九路军爱国将士,率先发动“捐制棉衣运动”,仅五天便赶制了3万多套棉衣送往前线,创办了“国民伤兵医院”。在宋庆龄的爱国义举感召下,短短一个多月,上海各界人士开办了70多所伤兵医院。各种慰问品源源不断送到前线,有力地支援了淞沪抗战。
一些地方士绅、国民党知名人士及各界群众,全力声援十九路军的奋勇反击,纷纷捐助食品、棉衣及前线迫切需要的交通工具、通信器材、工事物资、医药用品;救治伤病员;赶制全新棉衣棉裤送往前线,给全军将士御寒。人民的热情支援,使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受到巨大的鼓舞。
1932年2月4日,《文艺新闻》战时特刊第2号《烽火》上公开刊登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丁玲、胡愈之等43人联名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坚决抗议日军的侵略暴行。鲁迅积极捐款资助,并与茅盾、田汉等著名作家联名发表宣言,坚决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