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乐班子(1 / 1)

太后有一个御乐班子,她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带着。乐队的乐师都是由太监组成,他们共有十二个人,在穿着打扮上他们的服饰是相同的:长袍是紫红色的,上身都套有一件桃红色的马甲,看上去鲜艳异常。他们也各戴着一顶纬帽,可是他们与那些抬鸾舆的太监们所戴的的纬帽相比却多出一条红缕来。乐师们每人都有一个助手,他们实在是太忙了,没有助手的话,他们自己是应付不过来的。在许多地方,太后带着这套乐班显然有许多不方便之处,但她却坚持这样带着。好在无论到什么地方,自会有地方官在料理。

这班乐队里的有些乐器,是很有些年代的了,而它们大部分都能发出十分动听的声音。凡能了解乐器历史和使用这些乐器的人,大概都可以准确地知道这些乐器的用途。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太后是一个孤陋寡闻、心胸狭窄的老妇人,因为她是很难得到禁城外面去的。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她有渊博的知识,她的知识决不比任何人少。

慈禧总是让那支乐队不离她的左右,无论她身处何地。她曾经把他们带到过热河,这次又一路把他们带到了奉天。只要慈禧一有想听音乐的念头,这支乐队就得立即吹奏起来。这套乐队有仪仗队的功能,平时有一些刻板的演奏。如慈禧在路途上、她每一次上下车时。慈禧在宫禁内,乘着鸾舆在各处巡视,当她每一次上轿的时候,这班乐队都得在旁吹打着,待太后发出了起驾的命令,鸾舆起动了,乐声才能停止;乐声一停,这些乐工得马上悄无声息地把他们的乐器收拾起来,急忙从另一条道抄到太后队伍的前面去,先在目的地候着;待太后的鸾舆一到,便又吹奏起欢快的迎接曲。有时,太后忽然要下火车改乘鸾舆,这时身旁的人就得一齐跪下。光绪皇帝总是跪在太后身边。其余的人便顺其职位的高低,或近或远地跪着。

当然,乐队的乐师也不例外,他们恭恭敬敬磕过一个头后,便立即爬起身来吹奏曲子。为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他们煞费苦心。因为当他们跪下去要磕头的时候,他们必须把乐器放下来的,可是身子一站起,就得取乐器来用了。

这些古乐器中,确有几件是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新式乐器的始祖。

这些乐器中有一种叫“磬”, “磬”也属于“八宝”,它的式样在上一章中讲过了。乐器本身和黄缎上绣着的花样是一样的。这一种乐器的用途是调和节奏,使乐队的乐声忽徐忽疾,不至于呆滞单调。那时候的乐曲都很怪,节拍感不强,现代人也许不喜欢听,但那种庄严肃穆的音节,使你在听觉上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特点。有时用铜锣也可代替“磬”,铜锣的声音更是单纯,很柔和,他们在敲铜锣的时候,手腕用力很轻,不让发出刺耳的大声,听时就像一阵秋风在林子里吹过,很有诗意。

“番鼓”所发出来的声音,简直比铜锣更单调。竹筷在桌子上敲打,啄木鸟在林子里找食,都会发出同样的声音。“番鼓”的声音虽是单调不悦耳,可它也是在乐队里调整节奏的,有着重要的地位。

“九音锣”是乐器里头最有趣味的一种。 “九音锣”发出的声音,全是中国歌谱中实在应用的音阶。

人们所以特别赞美“九音锣”,是因为它那九面小铜锣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音韵甜润,特别动听。演奏时,用一根头上有颗算盘珠大小硬木圆球的细木棒轻轻地叩着,因为它的木质很硬,所以声音格外清越。

“九音锣”的声音便是中国古代乐谱中的九个音阶,和现在简谱的1234567无异。中国古代乐谱中的九个音阶是工、四、上、尺、五、一、六、万、合九个字。这九个字究竟怎样会当成乐谱、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现代人难以答复。

笙是中国最奇特、最古老的一种乐器,形状像只佛手,由二十四根细竹管组成。每根细竹管的长度是不同的,旁边开有小孔。乐师吹着下面的长柄,同时手指在细竹管的小孔上一按一放;不过,笙的竹管太细,声音不高,吹的人倒是很吃力。

还有琵琶、古琴、喇叭、锣、笛、箫、铙钹等。

慈禧的这班乐队在演奏乐曲时,每个人丝毫没有表情,板着脸,像木头人一样。但是在皇太后的眼里,他们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

这班乐队的技艺是好是歹姑且不论,他们的精神整天处于诚惶诚恐之中,因为只要太后高兴,随时随地都要立即演奏的。从北京到奉天去的路上,只要火车一停,他们就要整整齐齐地下车,站在慈禧那节车厢的窗外吹奏一番。

曾有好几次,慈禧在寝宫和在园里的戏楼上,半醒半睡地靠在龙椅上,阖着眼,而这一班乐队在旁不停地吹奏着,长达数小时……在这过程中,这班乐队如果在没有得到慈禧的命令前擅自停止吹奏,她就立刻会惊醒,责问他们为什么偷懒。这些乐师当然害怕极了,因为只要她把头轻轻摇动,这些乐工的脑袋马上就会掉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