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听政(1 / 1)

世人皆知,慈禧策立光绪的目的就是为了垂帘听政,总揽大权,所以西太后宣布载活继位当皇帝的决定后,立即连夜派人到西城醇王府去迎接载活入宫。

经过较长时间的周密计划和一系列有步骤地运作,朝廷上下确实忙活了

一大阵,但有关第二次垂帘听政的一切事宜都已按慈禧的计划准备完毕。至此,西太后在政治舞台上又开始重新亮相了,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实是西太后一个人说了算。

小皇帝载活,是醇亲王的二儿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太平湖畔的醇王府。继位后称光绪皇帝。光绪皇帝一进宫就被西太后牢牢地控制在手中,严格按她的意志来培养、塑造。首先,慈禧切断了光绪皇帝与亲生父母的联系,不仅不能随意会面,连吃的东西都不准奕還夫妇送给光绪皇帝。其次,经严格挑选一批绝对忠实于慈禧的宫女、太监侍候光绪皇帝,通过这些人随时随地向光绪皇帝灌输他的母亲只有一个,那便是慈禧,用滴水穿石的办法,使光绪皇帝忘掉与亲生父母的血肉联系。同时,西太后还用宫廷中严厉的、烦琐的礼仪严格地要求光绪皇帝,在皇帝幼小的心灵中牢固地树立起慈禧绝对权威的形象。

当光绪皇帝五岁的时候,慈禧又为这个小皇帝制订了一套严密的学习计划。在光绪元年(1875)十二月十二日,西太后和东太后联名发布一道旨意: “派内阁学士翁同稣、侍郎夏同善教授皇帝读书。皇帝的读书事宜由醇亲王细心照料。”同时,还规定了光绪皇帝的学习内容,如儒家典籍、帝王治术、列朝实录、圣训等,特别强调学习满语、蒙古语和骑马射箭,由御前大臣负责,并把毓庆宫作为皇帝的书房。为了保证光绪皇帝学好,还指示侍候皇上的太监要格外小心,如果不细心,就予以严惩。

在慈禧的精心策划下,在光绪二年(1876)四月二十一日那天,五岁的光绪皇帝开始上学,直到十年以后,光绪皇帝十六岁亲政时为止。在光绪皇帝整个学习过程中,慈禧突出一个“严”字。比如,规定每天一大早光绪皇帝都要到慈禧的寝宫里请安,下跪之后,慈禧不叫他起身,他就不能站起来;慈禧只要对光绪皇帝有一点不满意,就命令光绪皇帝罚跪。光绪皇帝胆量很小,据记载,“皇上胆小怕打雷,在书房里每逢听到雷声,立刻一头扎在翁师父的怀里”, “光绪皇帝有点口吃,每当慈禧责问时,他就浑身打战,干张嘴说不出话来”。在慈禧的“教养”下,把光绪皇帝变成了一个懦弱之人。

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时,虽然仍把内政、外交大权委托恭亲王执掌,但是,此时的慈禧远远不是咸丰皇帝刚死之时的慈禧了,她已积累了治理朝政的经验,尤其对驾驭大臣她更显得满有信心,手段自如了。此时的朝廷之中,改良派与保守派斗争激烈,而慈禧往往是站在保守派一边,所以,这一时期清朝的许多近代化的改良措施被搁浅。加上天灾频仍,外患逼人,致使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

慈禧第二次垂帘听政伊始,南方五省发生了严重水灾,北方九省遭受严重旱灾,有的省份还出现蝗灾。仅光绪二年全国受灾人口就达一亿之多,随后两年,灾民居然达到两亿。由于灾荒带来的瘟疫,就使一千万人死亡。

广大农民不堪天灾人祸,纷纷揭竿而起。清王朝不惜重金镇压农民起义,在扑灭西南少数民族及东北农民起义的战斗中,清政府国库几乎掏空了。

这期间,外国侵略者也步步紧逼。光绪二年(1876),英国政府强迫清王朝签订《烟台条约》,从此,英国殖民主义者可以自由地从印度进入西藏,从中国内地经西藏去印度了,光绪五年(1879),日本侵占琉球,把琉球改名为冲绳;光绪十一年(1886),日本强迫清政府同意其有权派兵进入朝鲜。而最震惊朝野的当数中法战争了。

越南曾经是清王朝的藩属,在同治元年(1862)就遭到法国侵略。光绪九年(1883),越南国王阮福膺面对法国的大举侵略,向清朝求援,慈禧眼看法国军队从西南方逼近国门,加上朝野上下抗击法国的呼声不断高涨,她命令李鸿章全权办理与法国的交涉。李鸿章本来就不敢与法国抗争,而慈禧也不想同法国开战,所以,在同法国交涉伊始,清朝就采取了妥协投降的方针。法国侵略者却得寸进尺,在谈判中公然提出清王朝必须同意由法国“保护”越南;在云南开口岸通商;消灭在越南境内重创法军的太平军余部由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法国侵略者还以扩大战争范围威胁清王朝。面对着法国苛刻的议和条件,李鸿章在慈禧的支持下竟然准备应允。可是,法国却并不满足,接连发动新的军事进攻。

朝廷的有识之士纷纷上奏折弹劾李鸿章,力主同法国开战,此时,法国侵略军一方面在越南境内向清军开火,一方面在海上向台湾、福建进攻。在越南境内清军最初吃了败仗,经重新部署,又转败为胜。慈禧只想求和,所以把在观音桥打败法军的部队撤回境内。在海上,法军攻击台湾时吃了败仗。后来,法国海军转向福州,闯入马尾港。由于中国水师的官员在李鸿章的授意下不准士兵抵抗,所以法国兵舰得以**。当中国水师仓促应战时,已被法国兵舰占了上风,结果,中国十一艘兵船全部被击毁,马尾造船厂也被法舰炮火击毁。

马尾之战后,慈禧于光绪十年(1884)七月初六日下令对法国宣战,中法战争爆发了。清朝的爱国将士,在镇南关重创法军,收复谅山,临洮大胜,连战皆捷,到第二年春天,越南北部地区全部收复。清军的胜利,使令法国茹费理内阁于光绪十一年(1885)三月三十一日倒台,巴黎陷入混乱状态。

正在举国上下欢庆胜利的时候,慈禧却派李鸿章在天津同法国公使进行和谈,同时还派海关职员英国人金登干去巴黎求和。慈禧畏敌如虎,在打了胜仗的时候还一味求和,在四月七日至六月初这段时间里,一连下了九道谕旨命令在越南打击法军的清军撤回国内。慈禧这个举动,当时人比作宋朝秦桧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更令人气愤的是,光绪十一年六月九日,慈禧命

令李鸿章在天津同法国公使巴德诺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中法新约》,共十款,主要内容为: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统治;听凭法国同越南签订条约;准许法人由越南进入中国,减少法国商人入境税款:允许法国帮助修筑云南、广西境内铁路。法国作为战败国却享受了战胜国的权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承担了战败国的损失。

慈禧再次垂帘听政,给中国内政外交所带来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有人说,这一时期的清王朝是“自强”不强, “求富”不富, “非败”而败。中国兵连祸结,江河日下,进一步加重了中华民族的灾难。

东太后的突然死亡令人关注,人们不能不想到她与慈禧的关系。东太后钮祜禄氏与慈禧那拉氏之间的关系,经历过一场戏剧性的变化。在咸丰皇帝生前,钮祜禄氏是皇后,那拉氏是贵妃,地位之分别犹如妻妾;咸丰皇帝死后,那拉氏地位虽说有些提高,沾儿子的光晋升为太后,但比起钮祜禄氏仍差一等。咸丰皇帝生前,那拉氏为取悦皇帝虽与钮祜禄氏有矛盾,但是,她不敢越礼,对钮祜禄氏凡事得忍让,甚至心里不悦,脸上也佯作欢喜。即便这样,咸丰皇帝对那拉氏仍存戒心,担心她在自己死后要犯上作乱,所以在自己病危时,给钮祜禄氏留下一道密诏,授予钮祜禄氏随时可以处死那拉氏的权力。这道密诏无疑是悬在那拉氏头上的一把利剑。在咸丰皇帝死后,东太后与慈禧面临共同的政敌,为了共同的利益,她俩之间的矛盾化解了。慈禧要利用东太后的地位与权力,东太后要借助慈禧的能力与手段。两个人同心协力铲除了八个顾命大臣,实现了垂帘听政的目的。论心计、手段,东太后都远远不如慈禧,所以在垂帘听政期间,慈禧往往起主导作用,而东太后虽说地位高于慈禧,但却往往迁就慈禧。东太后与慈禧之间的矛盾斗争,往往以慈禧获胜而告终。

慈禧对东太后取得第一个胜利,是骗取了东太后的信任。东太后为表示诚心相与,竟当着慈禧的面,把咸丰皇帝留给自己的可以置那拉氏于死地的密诏销毁,这样一来,就等于向慈禧缴械,注定最终是要失败的。

东太后尽管心计、手段、势力都不如慈禧,又销毁了密诏,对慈禧屡屡退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东太后与慈禧就没有矛盾了。有时,东太后实在看不惯慈禧专权,甚至采取了主动出击的态势。比如同治八年(1869)东太后联合恭亲王杀掉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就是显著的一例。

安德海仗恃慈禧的宠爱,横行霸道,目空一切,连恭亲王也没放在心上,他甚至干预朝政。同治八年,安德海以置办龙衣为由,公然违背清朝太监不得出京的祖制,离京南下,沿途大肆招摇,地方官为了讨好他,甚至远接近送,他坐的船上鼓乐喧天,装饰得犹如皇帝出巡的船只一般。这件事很快就被恭亲王得知了。恭亲王报告了东太后,并征得东太后的同意,以皇帝的名义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令,等安德海路过山东时,将其就地正法。丁宝桢是恭亲王的党羽,当然照办不误了。当安德海到达山东时,将其捉住,就地斩首,并暴尸示众。慈禧听到安德海在山东被捕的消息,知道情况不妙,立即派人星夜兼程到山东传达自己赦免安德海的旨意,但是,慈禧的使臣尚未到达,丁宝桢就将安德海杀了。慈禧失去了宠幸的奴才,减少了一个得力的爪牙,她也深知这是东太后与自己“积有深嫌”而采取的一个报复行动。

但是,人死不能复生,况且,东太后还有恭亲王的支持,而多数朝臣对安德海也痛恨万分,慈禧想到这里,压下了心头的怒火,暂时隐忍了。不过,选准时机,杀掉东太后的想法也在心中扎下了根。

由于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愿意亲近东太后,这也使得慈禧更加坚定了杀掉东太后的决心。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生儿子,光绪皇帝是慈禧的亲外甥,按常理,自然应该同慈禧亲近才是。可是,恰恰相反,这两个小皇帝都对慈禧敬而远之,都愿意接近东太后。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慈禧冷酷无情,东太后为人随和。在同治朝,慈禧同东太后还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关系,而到了光绪朝,慈禧随着势力的增强,地位的巩固,对东太后再也不能容忍了。为了达到个人专权的目的,慈禧竟毒死了东太后。

光绪七年(1881)三月十日清晨,慈禧因为有病,没有临朝,只由东太后一个人召见军机大臣们,处理朝政。在大臣们眼中,东太后与平素一样,和颜悦色,毫无病容。不料,在傍晚的时候,宫中忽然传出消息,东太后死了!

东太后死时年仅45岁,一向身体强健的东太后突然死亡,自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在东太后死亡前后慈禧的一些反常的行动,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议论。据说,东太后在死前曾吃了慈禧派人送去的“柜妝”(馓子),吃后稍感不适,但并不严重,到了晚上6点多种,东太后突然死了。东太后不舒服却没有召御医诊治,而东太后一咽气,慈禧便下令叫权臣及东太后的亲属进宫略一瞻视遗容,便立即入殓。

这一切反常的举动,可以说都是疑点。虽然说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东太后就是慈禧毒死的,但是,将这些疑点贯穿起来,结合东西太后的关系来分析判断,尤其联系慈禧的为人与手段,认为慈禧是害死东太后的凶手并不过分。

另外,从东太后弥留之际写的遗书来看,她对自己突然得了暴病,回生无望也颇有怀疑,这也可作为慈禧是凶手的一个佐证。东太后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话: “我身体平时特别健康,有可能长寿”“初九那天偶然有点不舒服”“没想到初十那天病势突然加重,到下午六七点钟时就不行了”。

这里,东太后虽然没提是因为吃了慈禧送去的馓子而得病的,但却把自己的死亡是属于意外的这一点交代得十分清楚。也许东太后至死也不知道是慈禧下的毒手,但这封遗书却给后人留下了研究东太后死因的一份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东太后一死,慈禧完全实现了个人专权的愿望,无论从名义上或者实质上,慈禧确实是一手遮天了,光绪皇帝只是个傀儡。

慈禧一个人垂帘听政到光绪十二年(1886)底,光绪皇帝16岁。按常规,这时的光绪皇帝完全可以亲政了,已无垂帘听政的必要了。可是,权势欲极强的慈禧,当然是不愿归政,退出政治舞台的。但又碍于垂帘听政伊始向全国臣民许的“愿”——一旦皇帝成年,便立即归政。归政不愿,垂帘不可,面对这进退两难的形势,老奸巨猾的慈禧,早已成竹在胸,她又想出个“训政”的名堂,以“训政”代替垂帘听政。

原来,在光绪十二年的夏天,慈禧就责成自己的心腹醇亲王奕還和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人研究如何“归政”。同时,她授意奕還和世铎,在归政之后,她要“训政数年”。奕還和世铎秉承她的旨意,在她宣布于“明年举行皇帝亲政典礼”的第五天,醇亲王与礼亲王便上奏折,请求慈禧在皇上亲政之后再“训政数年” “凡是宫中和朝廷上的事情仍然要先向慈禧请示,然后再报告皇上”,并且依此规矩永远照办。这样一来,等于宣告慈禧无限期“训政”了。

对此,光绪皇帝当然是不满的,但又无可奈何。光绪皇帝虽然斗不过慈禧,但是,他也在培植个人势力,企图与慈禧抗衡。

慈禧二次垂帘听政之后,除掉了东太后,达到了个人专权的目的,可是,随着光绪皇帝的亲政,她认为个人专权又出现了障碍,于是,她以训政为名,行听政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