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咸丰年间,就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帝决心镇压,先后派出的钦差大臣有林则徐、李星沅、赛尚阿、徐广缙、向荣、琦善、陆建瀛等,均未奏效。太平军一直从广西桂平打到江苏南京,在南京建都,改称为天京。向荣部尾随而至,在城外扎营,称“江南大营”。琦善部在扬州扎营,称“江北大营”。清政府以江南大营为第一道防线:另立临淮军,以袁甲三为钦差大臣,与江北大营一起,构成第二道防线;更以僧格林沁、胜保所部为游击之师,在华北构成第三道防线。以八旗兵、绿营兵为核心力量,层层设防,保卫京师。
此外,还号召有关地区兴办团练,辅助清军。奉旨办团的共有十省,任命团练大臣四十三人。在这帮人中,独有曾国藩与众不同,他认为要对抗太平军必须建立新军。他于咸丰四年(1854)正月,建成湘军,以卫道者自居,发表《讨粤匪檄》,誓师出征。曾国藩攻陷武昌、汉阳,咸丰帝喜形于色,赏给他二品顶戴,命他署理湖北巡抚。有一个大学士向皇帝进言,认为曾国藩不过是一名在籍侍郎,犹匹夫耳,登高一呼,从者万众,恐非国家之福。咸丰帝不久便收回成命,不再让曾国藩掌握地方实权。咸丰七年(1857)二月,曾国藩之父病死,他愤然回籍守制。向咸丰帝发牢骚,说他“虽居兵部堂官之位,而事权反不如提镇”。要求拥有总督、巡抚的大权,直至咸丰八年(1858)五月,经湖北巡抚胡林翼,湖南巡抚骆秉章极力奏请,曾国藩才又奉命复出。咸丰帝已经愈来愈认识到要镇压太平天国就不得不依赖曾国藩、左宗棠等地主阶级经世派了。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粉碎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和春,总督张国梁相继死亡,咸丰帝依赖八旗、绿营消灭太平天国的希望破灭,更坚决的依靠湘军,启用汉臣。以曾国藩为兵部尚书衔,署理两江总督。曾国藩等了七年的地方大权终于到手。接着,便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实授两江总督。还任命毛鸿宾为江苏布政使,李续宜为安徽按察使,严树森为河南巡抚。
咸丰十一年(1861)九月三十日,慈禧垂帘听政控制了中央政权以后,她不顾别人反对,对曾国藩等更是优礼有加,信任空前。十月十八日,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督以下各官悉归节制。浙江提督以下归左宗棠调遣。曾国藩递上《力辞节制浙省各官折》,请以左宗棠专办浙江事务,他不能遥制浙军。十二月,她又以沈葆桢为江西巡抚,左宗棠为浙江巡抚,李续宜为安徽巡抚,严树森为湖北巡抚。同治元年(1862)正月初一日,提升曾国藩为协办大学士。正月初四日,以曾国荃为浙江按察使,蒋益澧为浙江布政使,陈士杰为江苏按察使。曾国藩之羽翼已大为丰满。曾国藩感恩图报,认为“朝廷清明,三奸破碎,自是中兴气象”。同时,请慈禧在攻克金陵之前, “不再加恩臣家,庶可以保全功名,永承圣眷”。还说他屡奉保荐督抚之旨,但他认为他“即有征伐之权,不当更分黜陟之柄……所以预防外重内轻之渐,兼杜植私树党之端,庶几纪纲弥肃,朝廷愈尊矣”。曾国藩派曾国荃率湘军东下,直攻天京,派李鸿章率淮军至上海,逼苏州,派左宗棠率老湘营至浙江,逼杭州,遂使太平天国处于多方受敌的被动局面。
清朝政府在与太平天国进行明火执仗的军事斗争的同时,还采取种种措施与太平天国争人心之向背。
第一,整饬吏治,例如李鸿章到上海不久,即署理江苏巡抚。接着,他就将署江苏布政使上海道吴煦,上海粮道杨坊等一大批奸贪狡猾之徒撤职,一一换上“经世派”人物。
第二,对土地税进行蠲缓减免,以《清实录》为依据,从五县以上者起算(包括厅、州),以整省、整府为单位,或为同知,县丞、卫所等属均不计,由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止,共有二百八十二次,八千二百二十一县次之多。
第三,增广学额,清政府户部制定章程,凡捐输银三十万两,准加文武乡试定额各一名。还有捐输定章,规定于本身应得奖叙外,复准通县合算加广学额,通省合算加广中额。例如同治二年(1863),因广东筹办厘金济饷,就加广文、武乡试永远中额各四名。同治三年(1864)八月,安徽省安庆地区补行咸丰三年(1853)、四年(1854)岁科考一次,五年(1855)、六年(1856)岁科考一次,新进生员竟达七八百人。这些措施,在团结地主阶级内部,争取广大知识分子,分化农民群众方面都是起了不小作用的。有人说,江苏苏州的百姓尤为感激涕零。
李鸿章率部到苏南后,与太平军恶战于新桥、泗泾、北新泾等处,陷常熟、太仓、昆山等地,又策动苏州太平军守将叛变献城,慈禧赏以太子太保衔,穿黄马褂。左宗棠率部入浙,攻陷遂安、金华、绍兴,大战于富阳。海宁太平军守将叛变献城。杭州太平军守将出走。左宗棠得杭州,慈禧亦赏以太子少保衔,穿黄马褂。曾国荃率部围攻天京,李秀成率太平军数十万来援,曾国荃与之苦战四十余日,始转危为安。同治三年六月十六日,地道火发,天京陷落。这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终于被慈禧等人所镇压。慈禧踌躇满志,封曾国藩一等侯,曾国荃一等伯,李鸿章一等伯,骆秉璋一等轻车都尉,杨岳斌太子少保,彭玉麟太子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