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兵助剿(1 / 1)

慈禧在第一次垂帘听政期间,对洋人有联合也有抵制。企图利用洋人势力剿杀国内人民起义,留下了后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北京条约》签订以后,英国、法国、俄国等国积极要求协助清朝政府进攻太平天国。咸丰十一年(1861)冬,太平军再攻上海。由江苏巡抚薛焕出面,又向慈禧递上了《代江浙绅士奏请借师助剿折》,为了达到目的,江浙绅士潘曾玮还到京师进行疏通,并得到了奕诉等人的赞同。慈禧在一道上谕中表示: “所有借师助剿,即由薛焕等与英、法两国筹商,克日办理,但于剿贼有裨,朕必不为遥制。其事后如有必须酬劳之说,亦可酌量定议,以资联络。”署江苏布政使吴煦拟定《借师剿贼章程》,其基本纲领是:防守上海以固根本,攻取宁波以树声援,乘虚而入,以取苏州,会合湘军进攻南京。并且拟定办法:克复一县城,约犒赏银二万两;克复一府城,约犒赏银四万两。至于克复苏州、南京两处,拟于破城时将城中一切辎重,概归外国兵官收管,俟变价后分作三分,英、法二国兵丁各得一分,中国兵得一分。而曾国藩、李鸿章等却对慈禧已经认可的“借夷助剿”,在一定程度上持保留态度。曾国藩奏称: “宁波、上海皆系通商码头,洋人与我同其利害,自当共争而共守之,苏、常、金陵,本非通商子口,借兵助剿,不胜为笑,胜则后患不测。”李鸿章也写信给曾国藩说:“潘季玉(潘曾玮)从京回,盛称恭邸(奕诉)、文百川(文祥)之意以会剿腹地为是,独吾师不谓然。”虽然如此,慈禧、奕诉主持的“借兵助剿”,还是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英国、法国、俄国均曾出动正规军与太平军作战,英国、美国扶植的“常胜军”,法国扶植的“常捷军”,与太平军的战斗则更为频繁。只是由于与曾国藩、李鸿章等存在着利害冲突,外国武装未能染指苏州、南京而已。

在第一次垂帘听政的十余年间里,外交方针基本上是奕诉制定的,西太后也是同意的。开始时,对洋人“外敦信睦,隐示羁縻”,利用洋人势力剿杀国内人民起义,对洋人人有联合也有抵制。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伴着一系列外交的失利,西太后只求苟安, “孤儿寡母”过平静的日子,外交方针逐渐蜕变为投降主义的了。

在第一次垂帘的时期中,清朝最大的“收获”是镇压了历时十四年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历时十六年的捻军起义。这与西太后推行重用有才能的人,尤其重用汉族地主官僚、勾结洋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