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听忠言能纳谏(1 / 1)

任何一位伟大英明的皇帝,仅靠一人的聪明和智慧,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因此,古人特别重视广开言路,把大臣进谏和皇帝纳谏看成是名君名臣的美德。忽必烈接触汉文化以后,也注重广开言路,集中众人的聪明才智,共同治理国家。他用历史上的名君为榜样,注意接受大臣们的建议和意见,成为历史上一个能纳谏的有名帝王。

忽必烈即位伊始,面临的是一个历经战乱、百废待兴的局面,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他急于思治,特召见张雄飞和江孝卿说:“今任职者多非材,政事废弛,譬之大厦将倾,非良工不能扶,卿辈能任此乎?”江孝卿听了这话,摇摇头谢称“不敢当”。张雄飞则回答说:“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如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

忽必烈听后很高兴,马上创立御史台,以前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张雄飞为侍御史。忽必烈特意对他们说:“卿等既为台官,职在直言,朕为汝君,苟所行未善,亦当极谏,况百官乎!汝宜知朕意。"

从此,忽必烈就将广开言路,纠正缺失的任务交给了御史台,以医治中书省、枢密院左右两手及谏阻皇帝缺失。继而,忽必烈又立诸道按察司及肃政廉访司等机构,以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忽必烈曾经与李冶讨论历史和历史人物,忽必烈问李冶,魏徵何如?李冶回答说:“魏徵忠言谠论,知无不言,以唐诤臣观之,徵为第一。”忽必烈又问:“今之臣有如魏徵者乎?”李冶回答说:“今以侧媚成风,欲求魏徵之贤,实难其人。”

李冶在明确指出,当时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成风,难以寻找像唐朝魏徵那样敢于犯颜直谏的人。窦默也曾向忽必烈指出:“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啸,古之所尚。今则不然,君曰可臣亦以为可,君曰否臣亦以为否,非善政也。”忽必烈看不惯这种阿谀逢迎之风,下决心予以扭转,真正打开言路,以便利国利民。

至元十四年(1277),王思廉为忽必烈讲读《资治通鉴》,讲了魏徵犯颜直谏的故事。王思廉说魏徵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很生气,回到后宫说,一定要杀掉魏徵。长孙皇后得知事情原委后,马上换上朝服向唐太宗进谏贺喜,说国有魏徵那样诤臣是皇帝之福,国家之福,只有皇帝虚心纳谏,大臣才敢犯颜直谏,这亦是皇帝英明的一种表现。唐太宗听了长孙皇后的话转怒为喜,与魏徵如初。忽必烈听了这个故事以后,让王思廉到皇后阁为后妃们讲演其说,也令大臣们都知道这个故事,目的就是要大臣们以魏徵为榜样,后妃们以长孙皇后为榜样,敢于进谏。他自己当然要以唐太宗为榜样,虚心纳谏。

有一次,忽必烈召见赵孟頫,问赵孟頫:“叶李与留梦炎孰优?”赵孟頫回答说:“梦炎,臣之父执,其人重厚,笃于自信,好谋而能断,有大臣器;叶李所读之书,臣皆读之,其所知所能,臣皆知之能之。”赵孟頫的意思是“梦炎优”。

忽必烈不以为然,说:“梦炎在宋为状元,位至丞相,当贾似道遵误国罔上,梦炎依阿取容;叶李为布衣,乃伏阙上书,是贤于梦炎也。汝以梦炎父友,不敢斥言其非,可赋诗讥之。”忽必烈认为叶李贤于留梦炎,就是反对“依阿取容”之风,倡导广开言路、踊跃进谏之气。

为了扭转阿谀逢迎之风,忽必烈无处不表现出鼓励进谏的样子,而反对那些溜须拍马之人。某天,一位猎者不慎将忽必烈一鹘(猎鹰)丢失,忽必烈见丢了心爱的猎鹰非常生气。一位侍臣见状,从旁边大声说:“宜加罪!"忽必烈对丢失猎鹰生气,而对别人的阿谀迎合更为生气,下令杖罚迎合的侍臣,而对丢失猎鹰的猎人则释而不问。

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忽必烈都给予鼓励和表扬,比如,姚天福敢于“廷折权臣”,忽必烈很是欣赏,特赐名为“巴儿思”,“谓其不畏强悍,犹虎也”。

要扭转阿谀取媚之风,真正广开言路,光靠皇帝鼓励大臣们广泛进言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皇帝要有虚心纳谏的姿态。忽必烈在汉儒们的帮助下,逐步认识到了这一点。

忽必烈过饮马奶时,得了足疾,许国祯为忽必烈配制了草药,让他喝。忽必烈嫌“药味苦,却不服”。

许国祯劝道:“古人有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忽必烈听了没有说什么,但还是没有服药。

后来,忽必烈足疾发作,再召许国祯诊视,忽必烈对许国祯说:“不听汝言,果困斯疾。”许国祯回答说:“良药苦口既知之矣,忠言逆耳愿留意焉。”劝忽必烈注意纳谏,忽必烈听后赠以七宝马鞍。

在这之后,忽必烈牢记“忠言逆耳”的话,对大臣们的进谏都能虚心接纳。

忽必烈受汉儒影响颇深,欲在宫廷中确立严密的等级礼仪秩序,曾对撒蛮说过:“男女异路,古制也,况掖庭乎。礼不可不肃,汝其司之。”撒蛮受任之后,对宫廷人员按照“礼”的规定严格要求。有一次,近臣孛罗因受忽必烈之命匆匆出宫,行道失次。撒蛮“怨其违礼,执而囚之别室”。忽必烈等了好长时间,不见孛罗回来,询问原因,方知被囚,急令撒蛮释孛罗之罪。撒蛮遂进谏说:“令自陛下出,陛下乃自违之,何以责臣下乎?”忽必烈听了这话深表赞许,说“卿言诚是也”。

还有一次,猎人亦不剌金狩猎时射兔,结果误中名驼,把名驼射死了,忽必烈一怒之下要杀死猎人。铁哥见状,进谏道:“杀人偿畜,刑太重。”忽必烈猛然醒悟说:“误耶,史官必书。”就把那个猎人放了。

伯撒王妃患了眼疾,一位医生用针灸治疗,因失误,把王妃的眼睛刺瞎了。忽必烈大怒,要处死那位医生。许国祯听说后,进谏道:“这位医生罪固当死,然原其情乃是恐怖失手所致。如果杀了他,以后谁还敢给王公贵族看病了?"忽必烈听了觉得许国祯说得对,特奖谕许国祯说:“国祯之直,可做谏官。”

至元十四年(1277)七月,忽必烈巡幸上都,驻跸于察纳儿台之地,留守大都的耶律希亮赶来奏事,奏对完毕,董文忠询问大都近事。耶律希亮说:“囹圄多囚耳”。

此时,忽必烈正倚枕而卧,听说大都监狱关了好多人,顿时从**坐起,忙问原因。耶律希亮奏曰:“近奉旨,汉人盗钞六文者杀,以是囚多。”忽必烈听了这话很是吃惊,忙问:“谁传此圣旨?”中书省臣回答说:“此旨实脱儿察所传。”

忽必烈就召来脱儿察询问原因。脱儿察奏曰:“陛下在南坡时,以此旨语蒙古儿童。”忽必烈听了这话一下想起来了,说:“前言戏耳,曷尝著为令式?”下令治了脱儿察乱传圣旨之罪。

耶律希亮奏道:“令既出矣,已经在民间造成了影响,现在必须明其错误,以安民心。”忽必烈对耶律希亮的说法很赞同,立即派耶律希亮返回大都,谕旨中书省,明文收回先前所传圣旨。

元灭亡南宋之后,忽必烈为控制亡宋之人,意欲把江南宋朝宗室及豪族大姓迁移到北方。叶李听说后,进谏道:“宋已归命,其民安于田里。今无故闻徙,必将疑惧,万一有奸人乘衅而起,非国之利也。”忽必烈听后立即消释了移民的打算。

至元二十一年(1284)春,右丞相和礼霍孙率百官奉玉册玉宝,为忽必烈上尊号曰“宪天述道仁文义武大光孝皇帝”,诸王百官朝贺,喜气洋洋。

忽必烈高兴之余想大赦天下。

张雄飞知道后就进谏说:“古人言,无赦之国,其刑必平。故赦者,不平之政也。圣明在上,岂宜数赦!”忽必烈听了很高兴,赞誉张雄飞说:“大猎而后见善射,集议而后知能言,汝所言者是,朕今从汝。”于是,只降轻刑之诏。

忽必烈要求臣下直言进谏,也能做到身体力行,勇于纳谏。有时大臣忤旨,他不接受进谏,但也不怪罪大臣,事情过后,仍加抚慰。比如,忽必烈准备征伐日本,王磐入谏曰:“日本小夷,海道险远,胜之则不武,不胜则损威,臣以为勿伐便。”

忽必烈不听,而且还很生气。王磐见状很伤心,说:“臣赤心为国,故敢以言,苟有他心,何为从叛乱之地,冒万死而来归乎?今臣年已八十,况无子嗣,他心欲何为耶?"

第二天,忽必烈消气以后,觉得自己昨日对王磐的态度很不好,就遣侍臣以温言抚慰,使无忧惧,又将内府珍玩碧玉宝枕赐予王磐。

又有一次,尚书参知政事何荣祖反对桑哥理算钱谷,多次在忽必烈面前请求罢之,忽必烈不从,他就进一步恳请,“至于忤旨不少屈”,最后僵到忽必烈下令,他也不在文书上签字。就是这样,忽必烈也没有惩罚何荣祖。后来,理算钱谷使人民深受其害,忽必烈又想起了何荣祖之言,下令停止理算。

忽必烈确实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朕于廷臣有戆直忠言,未尝不悦而受之;违忤者,亦未尝加罪。盖欲养忠直,而退谀佞也”。直言者,均受到忽必烈的赞扬和重用。

在忽必烈的倡导下,阿谀逢迎之风有所改变,直言进谏的人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