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齐家治国显大略 兼容百家重儒学(1 / 1)

蒙古族族文化发展起步较慢,成吉思汗时期借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言,创制了蒙古畏兀儿文字,可以供人们学习的文献太少了。

作为藩王的忽必烈虽然努力学会了畏兀儿蒙文,但仍然满足不了自己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忽必烈开始向蒙古人以外的世界去探求更加广泛的知识。

刚开始初,忽必烈曾想了解传说中带有神秘色彩的佛法,他曾向海云禅师询问:“佛法中有安天下之法否?”海云禅师建议他寻求安天下之法不要到佛法中去寻求。而要“求大贤硕儒,问以古今治乱兴亡之事”。

此后,忽必烈便开始到汉儒那儿寻求知识。他通过刘秉忠等人,招致了大量汉儒,每招致一位汉儒,都要让这位汉儒给自己讲授儒学文化知识。

通过汉儒,忽必烈发现汉文化高深莫测,博大精深,那里不仅有治国之方、为君之道、御人之术,也有为入之道、处世之方以及如阿处理家庭、邻里和社会关系的准则,等等。

可以说,举凡天上、地下和人间诸事,应有尽有。这种五彩缤纷的世界,忽必烈以前连听说都没有听说过。于是,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

忽必烈学习汉文化知识,主要内容是学习儒家经典。儒家思想主要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些道理对忽必烈来说太重要了。这样,忽必烈便让汉儒为他讲解儒家经典及历代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等,心甘情愿地当一名小学生。后来,忽必烈即位当了皇帝,也挤出时间听讲,并且持之以恒。

通过儒士介绍,忽必烈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孝经》《尚书》《周易》《大学衍义》《春秋》《资治通鉴》等书都有所了解。汉文化书籍浩如烟海,忽必烈一时难以学完,为了便于掌握,忽必烈曾命商挺、姚枢、窦默、王鹗、杨果等人为他重新撰写了《五经要语》凡二十八类,作为读本。

中书左丞许衡,也曾“集唐虞以来嘉言善政,为书以进”。供忽必烈学习。为了吸取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忽必烈又令王磐、徐世隆、王鹗等人将金世宗时期的治国方略编成《大定治绩》一书,“以备乙夜之览”。

徐世隆将尧、舜、禹、汤为君之道德撰成书,由安藏译写以进。不忽木也曾书写《贞观政要》数十事,献给忽必烈。

忽必烈学习肯下功夫,他作为一个国王,日理万机,但一有闲暇就与身边大臣、儒士讨论历史上君主的为君之道和大臣们的为臣之道等,并令儒士为他讲解。

忽必烈常常将儒士请到自己的帐殿,“陈说古先帝王政治”,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忘记疲倦。忽必烈白天的时间十分有限,为了多学习一点儿知识,就利用晚间学习。

忽必烈在为藩王时,请王鹗等人“进讲《孝经》《书》《易》及齐家治国之道,古今事物之变,每夜分,乃罢”。即位以后,事务繁忙,更是学习到深夜,就是出征打仗,忽必烈也不因为军务繁忙而一时停止学习,比如,他率军征伐大理时,特命姚枢等人从行。

行军之余或是晚间姚枢为忽必烈讲解经书及古今治乱得失,姚枢曾经为忽必烈讲述了北宋太祖赵匡胤派遣曹彬攻取南唐不杀一人的事迹,第二天,忽必烈坐在马鞍上对姚枢说:“你昨天晚上讲的曹彬不杀之事,我也能做到。”结果,忽必烈攻取大理,也没有滥杀。

忽必烈亲率大军平定阿里不哥叛乱时,也令贾居贞等人从行。一有闲暇,贾居贞等就为忽必烈讲说《资治通鉴》,“虽在军中,未尝废书”。赵璧用蒙古语译出《大学衍义》,经常在马背上为忽必烈讲解。这种废寝忘食的学习精神,在古代帝王当中是比较少见的。

因为忽必烈对学习历史上统治经验的重要意义有着充分的认识,学习十分努力,很快就掌握了历史上君主治理国家的事迹,其历史知识甚至于超过一般汉人。

比如,忽必烈招至赵孟頫以后,曾经问道:“汝赵太祖孙耶?太宗孙耶?”赵孟頫回答道:“臣太祖十一世孙。”忽必烈又问道:“太祖行事,汝知之乎?"赵孟頫回答说不知。忽必烈接着说:“太祖行事,多可取者,朕皆知之。"

许衡曾将上自唐虞,下讫辽金的历代帝王名谥、统系、岁年等编为课本教授国子学生,忽必烈曾经按其课本内容口试当时还是国子学学生的不忽木等。这些都可以说明,忽必烈并非是一般知道历史知识,而是相当精通。

忽必烈在学习汉文化知识时,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盲目乱学,他曾经说过,“汉人惟务课赋吟诗,将何用焉”,主张“通经书,学孔孟”,有益于治国。他所学的经书及历代统治经验,都是为他治国服务的。

因此,忽必烈在历代帝王之中,比较重视唐太宗、宋太祖和金世宗等人,在治国及为人行事等方面,有意仿效这几位名君。而对汉高祖刘邦,最初则不太在意,在焦养直讲到汉高祖时,忽必烈曾“诵所旧闻”。以其“起自侧微”而予以轻视,后经焦养直反复论辩,才逐步转变了对汉高祖的看法。

忽必烈勤奋好学,不但注重学习历史知识,也注重了解当时的社会实际,“欲见万里如在目睫,以决其几”。他曾经派遣贺胜等人“遍历吐蕃、云南、广海之地,往返观察。军旅所及,必得其情以归报”。马可·波罗出使各地以后,忽必烈也让他作以具体详细汇报,以便及时掌握全国各地情况。

因为忽必烈虚心好学,掌握了大量历史知识和现实情况,才能较好地将历史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统治方针和政策,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及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