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沙俄入侵,北疆抗敌 建“新满洲”(1 / 1)

我国东北地区是大清王朝发祥地,是满族的故乡。满族从开始形成时起,其首领就是明朝在东北设的地方官吏。康熙皇帝的曾祖父努尔哈赤世袭指挥使,后升都督,封号“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自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经过他与康熙的祖父皇太极两代的征战,基本上统一了东北地区。至17世纪30年代末,西起贝加尔湖,北到外兴安岭,南至日本海,东迄鄂霍茨克海,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在清廷统治范围之内,属于中国版图。这一时期,俄国人的足迹还不曾在这一地区出现。

俄国,又称罗刹,系俄罗斯的音转、异译,也写作鄂罗斯,本是欧洲国家,原来的疆界在乌拉尔山以西,和中国远不接壤。16世纪末,俄军越过乌拉尔山东侵。明万历十七年(1589),在叶尼塞河中游建立叶尼塞斯克。接着,俄军一路征服,掠夺当地居民,向勒拿河推进,于明崇祯五年(1632)在勒拿河上建立雅库次克。从此,俄国人才与中国人成了邻居。叶尼塞斯克、雅库次克后来成为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两个主要据点。明崇祯

十六年(1643),俄国雅库次克督军彼得·戈洛文组织了以瓦西里·波雅科夫为首的远征军,开始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

波雅科夫军队在中国境内流窜三年,受到中国人民的沉重打击,而后残兵败将逃回雅库次克。但俄方并未死心,继续派军队向黑龙江流域进犯和袭扰。

顺治皇帝在位(1644—1661)期间,黑龙江流域各族人民和清朝驻军英勇抗击俄国侵略者,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在顺治十七年(1660)把俄国侵略势力驱逐出黑龙江中下游地区。但上游的尼布楚(涅尔琴斯克)仍被俄军侵占着。

康熙即位之后,俄国侵略者在康熙四年(1665),向我国进行了新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是南下,侵占我国喀尔喀蒙古管辖的楚库柏兴(色楞格斯克);一是东进,再次窜犯雅克萨(阿尔巴津)。而且,俄军逐渐改变过去长距离流窜、骚扰的入侵方式,转而采取建立侵略据点、逐渐推进的策略。除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三个最重要的据点外,他们还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一些较小的侵略据点。他们以据点为掩护,不断抢掠我国索伦、赫哲、费牙喀、奇勒尔等各族人民的财物和人口,“构乱不休”“子女参貂,抢据殆尽”。

康熙皇帝亲政(1667)之初,面对着的正是这样一种被动局面。他深深地意识到,这是一大祸患。此患不除,边疆不固,祖宗发祥地不安,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把抗击俄国入侵者列为本朝大事。他先是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细访被俄军侵占地区的地理形势、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而后酌定天时地利、运饷进兵机宜。同时,他还总结吸取前朝抗俄斗争的经验教训,决定采取军事和屯戍结合,内政与外交并举的战略方针,从内政、外交、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作总体部署。

卫国先强兵。为了加强东北地区的防御能力,康熙皇帝先是组织东北各族人民共同抗俄,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紧编组“新满洲”。“新满洲”又称“伊彻(新)满洲”,是与“佛(老)满洲”即满洲八旗相对而言的。一般指清军入关后由东北部分少数民族编组的旗籍佐领。康熙元年(1662),清廷决定对编组“新满洲”有贡献者,按军功授奖:自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县)出兵招新满洲,一百户者,给头等军功;八十户者,给二等军功;六十户者,给三等军功;四十户,者给四等军功;二十户者,给五等军功。康熙皇帝亲政之后,继续倡导。康熙十年(1671)九月初二至十一月初三,他以寰宇一统告祭祖陵,亲诣盛京。谒陵后,北行到叶赫站(吉林省四平叶赫满族自治乡),召见宁古塔将军巴海,询问宁古塔及瓦尔喀、虎尔哈、飞雅喀、赫哲等各族人民风俗情况,令其善布教化,抚绥远人,组织操练,整备器械,加强东北边防,警惕俄国人狡计。

康熙十二年(1673),世居松花江下游诺罗河(今挠力河)、乌苏里江和穆棱河等地累世输贡的赫哲族墨尔折勒氏,请求内迁。将军巴海谨遵康熙皇帝善布教化的谕旨,将其内迁至宁古塔附近,编置四十佐领,以其族长扎努喀、布克托及族属等为首领,号称“新满洲”。次年冬,巴海率扎努喀、布克托及佐领四十员,并佐领下人等,至京城面见康熙皇帝,“入觐行礼”。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分别赏赐衣帽鞍马。后来,因这批“新满洲”能与老满洲官兵一体效力,康熙皇帝特予嘉奖,任命扎努喀为副都统,布克托为副都统品级,并分别授予世职。将军巴海也因迁移各姓“新满洲”之功,在原有世职之外,特优加一等阿达哈哈番(一等轻车都尉)。

在吉林,康熙十年(1671),将居于珲春东部烟楚(岩杵)河以东沿海一带的库雅拉人等移来,编为十二佐领;康熙十六年(1677),将新移来人口编设佐领二十六员。以上,由赫哲人与库雅拉人编组的“新满洲”共达七十八佐领。其分布为:吉林与宁古塔四十佐领,盛京(沈阳)十七佐领,锦州五佐领,广宁(辽宁北镇)三佐领,义州(辽宁义县)七佐领。另有六佐领入京为侍卫。康熙五十三年(1714),清政府在三姓(黑龙江省伊兰)将赫哲一千五百三十余丁编为四佐领;在珲春将原住黄岛与海参崴一带捕海獭的库雅拉人编为三佐领,分别建城驻防。康熙统治时期,以赫哲和库雅拉入编组的“新满洲”总计为八十五佐领,大约一万丁以上。

分布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鄂温克、达斡尔与鄂伦春人,统称为索伦部,早在清廷入关之前已分编佐领。顺治年间,因俄国人入侵黑灰江流域,江北部分居民先后移居到嫩江地区。康熙初年,对他们重新编组,将鄂温克人二千三百余丁,按姓氏编为二十九佐领,定期进京入贡。康熙六年(1667),康熙皇帝派理藩院官员绰克托等,将达斡尔未编佐领的一千一百余口照例酌量编为十一佐领,设头目管辖。其中,居住在嫩江上游甘河一带孟尔登氏同族人等一百余丁编为一佐领,任命罗布硕的和萨拉尔酌为正副佐领。在此基础上,设立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实行统一管理,下设参领、骁骑校、拨什库等。索伦人善于射猎打牲,以貂皮向清廷纳赋,无论官兵散户,身足五尺者,年纳貂皮一张。满文称打牲为“布特哈”,所以,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所辖佐领,后来也称“布特哈八旗”。康熙十二年(1673),“布特哈八旗”已有四千五百余丁。康熙二十三年(1684),索伦副都统品级官员升格为都统级,正式定名索伦总管,同时增设一名达斡尔总管,康熙三十

年(1691),增没满洲总管,并建总管衙门于伊倭齐(黑龙江省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又称泥勒即、尼尔基),统一管理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居民。

康熙组建“新满洲”和“布特哈八旗”,给予房屋、土地、耕牛、种籽,令其屯田耕种,使各族从渔猎逐渐进入定居的农业生活,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并使东北边防力量得到极大的充实和加强。顺治末年,东北边疆地区只有宁古塔一地驻有满洲八旗十八佐领。由于编组“新满洲”,尽管因吴三桂叛乱,不断从东北调兵支援关内,东北的军事力量仍在不断增强。康熙十五年(1676),宁古塔将军移驻吉林,设四十六佐领,宁古塔设副都统驻防,设十二佐领,两地新旧满洲共达五十八佐领,比顺治末年增加两倍多。“新满洲”与“布特哈八旗”还是筑城永戍黑龙江及戍守东北其他重要城市的主力。在驱逐俄国侵略者的雅克萨之战中,最初参战的军队就有三千人,其中,乌喇、宁古塔兵(主要是“新满洲”)一千五百人,打虎儿(达斡尔)兵四、五百人,二者合计约两千人,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而第二次雅克萨之战,长期围城的两千三百名清军,几乎全是吉林、宁古塔兵。此外,索伦总管和达斡尔总管还分别率领索伦、达斡尔战士承担侦察敌情、安设驿站等重要任务,他们共同为争取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