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十一年(前196)的初夏,年届六十的刘邦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沛县。一如当年项羽回彭城,刘邦亦是“衣锦昼行”,而且比项羽气派多了。沛县百姓迎出县城几十里。中阳里的父老最为得意,逢人就宣称他们来自龙的故乡。这使邻村的人有些不服,因为沛县中人,谁都以刘邦的同乡自居。刘邦即位之初,便宣布沛地乃是他的汤沐之邑,世世代代豁免赋役,这岂不是对家乡人一视同仁?
当然,邻村的人不得不佩服中阳里的人,因为中阳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说一段刘邦早年的故事。老者是亲见亲历,后生姑娘虽源自听闻,却早已背得滚瓜烂熟,与亲历亲见一般无二。
刘邦起义时,他身边的三教九流大多数随他闯**,也有些本分人家的子弟不敢造反,固守穷日子。如今,三教九流变成了王侯将相,这些人自是后悔不迭,早知如此,不如当初也起来造反,一生富贵不说,且能荫及子孙,那该是何等不同。刘邦回沛县,设盛筵于行宫,凡为中阳里人,皆可与宴。这些穷哥们儿既兴奋又惴惴不安。他们身穿褐衣,三五成群地徘徊于行宫外。及至被传唤进宫,又长时间地伏地不起。刘邦顿生怜意,遍赐金帛,引来了一片感激和欢呼。
刘邦召来当年的几个寡妇:曹女、武负、王媪,或许还有李媪和赵媪。一群头发斑白、面皮打皱的老女人站在刘邦面前,笑眯眯地望着这位四十年前还是英俊年轻的皇帝。英俊青年向来善于勾搭风流寡妇。她们当中,半数跟他有过一手,剩下的一半曾和他眉来眼去。不过,逝者如江河,当年的风流韵事恍如隔世,刘邦唯一能明白地记起的是曹女。
某个炎热的夏季,年轻的曹女**裸地站在井边上,刘邦往她身上连泼了两桶冷水。刘邦不知道,自他走后,曹女便悄悄养成了往自己身上泼冷水的习惯。这习惯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旦冷水上身,她就会想起刘邦,想起那些疯狂而又缠绵的日日夜夜;再者,冷水从头浇到脚,的确非常舒服。何以如此?曹女自是茫然。
几位老女人伏地,又笑眯眯地望着龙座之上的刘邦。唯有曹女残存着一点儿韵味,大概泼冷水收到了意外的养颜效果。另外,她可能最年轻,不到五十岁。她盈盈下拜时,竭力想重现当年的媚态,引得刘邦仰面大笑,紧挨着刘邦的绝代佳人戚姬亦娇笑个不停。
曹女向刘邦请求:几个老姐妹能否随驾到长安,享一回荣华富贵?刘邦欣然同意。
地方长官和沛县父老轮番向刘邦敬酒,刘邦每人喝一小口,其余由臣子代饮。敬酒的人太多,排起了长队,刘邦十分高兴,一概不拒,于是大醉。
醉酒之后的刘邦仿佛回到了过去,不再像个皇帝。他下座,翩翩起舞。这原是他的业余爱好,跳起来有板有眼,俨然接近专业水平。他好久没跳过了,今天要过一回瘾。谁也拦不住他,包括一头白发的叔孙通。这老太傅渐渐受到气氛感染,跟着打节拍,摇晃脑袋,任凭白发在风中飞舞……六十岁的刘邦且舞且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词十分简单,唱来唱去就这么几句。大家很快学会了,跟着刘邦一齐高唱,快活的气氛臻于极致。
刘邦在高歌起舞之时,又想起当年的往事,“慷慨伤怀,泣下数行”。刘邦怀着一片深情对沛县父老们说:“远行外地的游子,总是怀念故乡的。我虽定都关中,但是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想回到故乡的。况且我自从被立为沛公以来,讨伐暴君逆贼,如今终于取得天下,现在就以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沛县的赋税徭役。"
沛县父老子弟闻听皇帝的恩赐,无不高呼“万岁”。
沛县的父老乡亲们整日陪着皇上开怀畅饮,谈论往事,刘邦十分高兴。就这样,刘邦一连在沛宫住了十多天。当刘邦准备离开家乡时,父老乡亲们都一再挽留,希望皇上再住几天。刘邦不得不婉言说道:“我的随从人员很多,总是留在这里你们可供给不起啊!”
起程的那天,沛县城中的男女老少倾城出动,都赶到郊外向皇上敬献酒食。这种场面使刘邦深受感动,便又留下来,在郊外搭起帐篷,又同乡亲们在一起痛饮了三天。这时沛县的父老们向皇上叩头请求说:“我们沛县有幸世代免除赋税徭役,可丰邑却未能得到免除,望陛下也可怜他们。”
“丰邑也是我生长的地方,我怎会忘记?因为当年丰邑人跟着雍齿背叛我,倒向魏王一边。”刘邦回答说。
沛县父老再三请求,刘邦最终还是答应丰邑与沛县一样,世代免除赋税徭役。
刘邦在沛县同父老乡亲饮酒十余日,说明他虽然做了天下的皇帝,可他的心还是同家乡的父老子弟们连在一起的。这同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不可同日而语。而刘邦在家乡所作的《大风歌》第一句中的“风”“云”,回顾了他争夺天下、安定天下的往事。第二句中的“威加海内”,说的是他所成就的帝业;“回故乡”三字是用来抒发他对父老乡亲们
的一片思念之情。第三句中的“安得猛土兮守四方”,表明了他希望自己所成就的帝业能够传之长久。刘邦以他的《大风歌》回顾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他对后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