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契丹之興起(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1344 字 3个月前

中國的東北,在歷史上很早便有其地位。殷商箕子卽避地朝鮮半島。戰國時,遼河兩岸全屬燕國版圖。燕並略屬眞番、朝鮮,為置吏築障。(見漢書地理志。戰國策已謂「燕東有朝鮮、遼東」。)眞番即此後漢武所置四郡之一,地跨今鴨綠江。朝鮮乃平壤故名。則燕遼東邊界,較今中、韓國界為遠。秦長城東端,直至樂浪。此見晉書地理志。樂浪亦漢武置四郡之一,今黃海、平安二道地也。漢初,遼東與朝鮮以浿水(今大同江)為界;秦界則更在浿水來。秦亂,中國人衛滿自王其地。此如尉佗之王南粵。漢武旣滅衛氏,以其地置眞番、玄菟、今咸鏡南道。樂浪、臨屯地在今漢江北。四郡。三國時,公孫度王於遼東。此乃中國內部之割據分裂,惟因地遠,故獨立以後,乃與內地交涉較疏。公孫氏傳四世,晉初仍屬中國為郡縣,自戰國以來五百年矣。五胡慕容氏亦起遼東,而其漢化之程度,較之劉淵匈奴五部久居山西者有過之無不及。可見其時遼河東、西地帶之文化,較之內地河北、山西一帶,無多遜色。唐安東都護府設治在平壌。亦朝鮮境。其後經安、史之亂,中央與東北的關係永為隔絶。然東北漢族文化根基已深,故渤海建國十餘世,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之規模。可證其國全是城郭耕稼,用其部族的武力,與漢人的經濟、文化相結合,而凝成一個較進步的國家。其事略如五胡與北魏。又按:渤海自唐武氏聖曆二年,迄後唐明宗天成三年,前後十二世,二百三十年;而契丹自天寶四年閏十二月丁巳興兵,至翌年正月辛未,渤海王即降,前後僅半閱月。渤海臣門藝之言曰:「昔高麗盛時,士三十萬,今我眾比高麗不過三之一。」蓋渤海種人不繁,又建國既久,不尚武事,故其亡忽焉。(渤海故都在今吉林寧安南,牡丹江畔之東京城。其城不依川險,而位於四面開朗之原地,亦渤海以和平立國之一證也。)其後遼滅於金,亦數年事。此皆由其立國本多賴漢人,漢人不為效死,故易滅也。其後劉豫向金乞師,金調渤海漢兒軍五萬應之。金亮南侵,先計女貞、契丹、奚三部眾,又起中原漢兒與渤海軍共一十七路。而渤海一軍卒叛歸會寧。大金國志引許亢宗奉使行程錄,第三十三程:「自黃龍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府,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強盛時,擒獲異國人,則遷徙散處於此。南有渤海,北有鐵離、吐渾,東南有高麗、靺鞨,東有女貞、室韋,北有烏舍,西北有契丹、囘鶻、党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俗。凡聚會處,諸國人言語不通,則各為漢語以證,方能辨之。」此可證渤海建國本仗漢人,及漢族在東北方面文化勢力之盛。契丹建國亦和渤海情形略相仿。

契丹其先出自鮮卑,為宇文氏別種,遞屬於突厥、囘鶻。很早卽為一種耕牧兼營的民族。遼史稱:「皇祖勻德實,為大迭烈府夷離堇,喜稼穡,善畜牧。」又云:「太祖仲父述瀾,始興板築,置城邑,教民種桑麻,習織組。」

耶律阿保機即遼太祖。建國,自始卽依仗漢人之歸附。

時劉守光暴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阿保機為建漢城,在炭山東南濼河上。有鹽鐵之利,其地可植五穀。阿保機率漢人耕種,治城郭、邑屋、廛市,如幽州制度,遂基之以併八部。契丹始建國。

及其立皇都,地在臨潢。今熱河東北,西遼河上流,巴林旗境。事在神冊三年,即梁末帝貞明四年,距宋興尚四十二年。滅渤海,史稱「得城邑之居百有三」,事在明宗天成元年。是歲遼太祖阿保機卒,距宋興尚四十三年。已經是一個規模很像樣的國家。其會李克用於雲中,以兵三十萬。伐代北,兵四十萬。後事在唐天祐二年,距宋興五十五年。其後耶律德光阿保機子遼太宗。又得幽、薊十六州。並得晉歲輸金、帛三十萬。距宋興亦二十六年。其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襲用唐制三省六部、臺院寺監、諸衛東宮之官,藉以招徠中國人。然共國任事,則惟宗室耶律、外戚蕭氏二族。

以耶律德光與石敬瑭、劉知遠相較,一樣是胡人,一樣不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然而耶律德光的政治成績要比石敬瑭、劉知遠好得多。此因耶律德光誠心想模仿中國,而石敬瑭、劉知遠還只是想用兵力霸住地位。此正是唐藩鎭與五胡、北朝之相異點。因一面有理想求上進,一面無理想只求霸佔。所以想上進者,因其為一部族中之優秀領袖,能知為遠大永長之計。所以只想霸佔者,因其本來出身行伍,徒藉兵強馬大,非有遠志。

遼廷多用漢人,如太祖於韓廷徽,太宗之於張礪。范仲淹疏:「契丹得山後諸州,皆令漢人為官守。」諸帝皆通漢學,遼族亦多好文學。參看二十二史劄記。

以遼與北朝比,則遼之文化尚遠遜北朝。此因北朝時中國門第勢力未衰,故雖在部族統治下,而漢族文化仍得發榮滋長。契丹建國時,中國社會已無門第勢力,故契丹雖亦酌取漢化,而漢人則並不能自保其文化之傳統,以與異部族之統治勢力相抗衡。蓋北朝大體上猶是漢人為主,而遼則漢人為屬矣。

其後遼國遂備五京之制。宋統一前,遼已有上京、南京、東京三京。

上京。梁貞明四年,阿保機始城臨潢,謂之「黃都」。晉天福初,德光稱為「上京」在臨潢。今熱河林西縣東南。

中京。宋景德四年,隆緒城遼西為「中京」,自上京徙都。在大定。今熱河省東南部喀喇沁旗境,平泉縣東北大寧城。

東京。後唐天成三年,德光稱遼陽城為「南京」。晉天福初,改曰「東京」。在遼陽。即遼陽縣治。

南京。晉天福初,升幽州為「南京」,又謂之「燕京」,常為行都。在析津。今北平。

西京。宋慶曆四年,宗眞(興宗)以雲州為「西京」。在雲州。今山西大同。

境內有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東至海,西至金山,既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方萬餘裡。有兵一百六十四萬,勝甲胄者盡籍為兵,皮室、屬珊二軍尤重,各隸精兵數十萬。屬珊軍則擇蕃、漢精騎兵為之也。部族屬國之兵不與焉。

要之,遼之立國,與漢初匈奴、唐初突厥均不同。遼國直是一個漢族分化的國家。

胡嶠陷北記:「上京所謂西樓,有邑屋、市肆。交易無錢而用布。有綾、錦諸工作。宦者、翰林、技術、教坊、角觗、秀才、僧尼、道士等,皆中國人,而并、汾、幽、薊之人尤多。」又按:遼史儀衛志,記晉高祖使馮道、劉昫冊應天太后、太宗皇帝,其聲器與法駕,同歸於遼。又德光入汴,收法物。秦、漢以來帝王文物,盡入於遼。周、宋按圖更製,乃非故物?此即太宗紀所載「大同元年三月,晉諸司僚吏、儐御、宦寺、方伎、百工、圖籍、曆象、石經、銅人、明堂刻漏、太常樂譜、諸宮縣、鹵簿、法物及鎧仗,悉送上京」是也。

中國的東北方,為安、史以來長期的藩鎭割據所隔絕,久不與中國中央相通。此一部分人遂漸與異部族武力相結合,而形成一個新國家。故雲與北朝相似。這一個國家,遂還為中國本部之強敵。這又是此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