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五代十國(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1017 字 3个月前

五代十國之國都及據地:

五代十國分合表:

五代帝系表

(1)後樑

後梁凡二主,十七年。

(二)後唐

後唐凡四主,十四年。

(三)後晉

後晉凡二主,十一年。

(四)後漢

後漢凡二主,四年。

(五)後周

後周凡三主,十年。

此所謂五代十國,其實只是唐室藩鎭之延續,惟其間有極可注意者數事。

一、關中自李茂貞昭宗時,鎭鳳翔,再犯闕,封岐王,為朱全忠所敗,遂不振。以外,別無割據之雄,此足證西北一帶之殘破,至是已不夠割據建國之資力。長安代表周、秦、漢、唐極盛時期之首腦部分,常為中國文化之最高結集點。自此以後,遂激急墮落,永不能再恢復其已往之地位。

二、不僅陝西如此,卽甘隴一帶文物亦臻破滅。河西自武帝始置郡、縣。東漢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州不殊。晉代自張軌以後,呂光、禿髮、沮渠迭據建國,經制文物,俱能仿效中華。亦因其地貨賄殷富,可以無求於中土,故能五涼相繼,與五胡角立。而中州人士,多往避難,見其風土之可樂。唐天寶以後,河西、隴右沒於吐蕃。大中、咸通雖復河湟,而名存實亡。五代以及於宋,河隴為西夏所據。元昊雖倔強橫逆,其土地亦過於五涼,五涼止有河西五郡,無靈、夏,元昊有夏、寧、綏、宥、靜、靈、鹽、勝、會、甘、涼、肅、瓜、沙等州。慶曆初,復陷豐州。其地東據河,西至玉門,南臨蕭關,北控大漠,延袤萬里。然苟絕其歲賜互市,則不免衣皮食酪,幾不能以為國。是以亟亟屈服,北事遼,南事宋,僅足自存。蓋河西自唐中葉以後,淪於異域,漸化為龍荒沙漠之區,無復昔之繁華。甘、涼之間以諸河為溉。興靈有古渠曰「唐梁」,曰「漢源」,皆支引黃河,仍是漢、唐人遺烈也。自長安旣毀滅,中原之風聲氣習,文物禮樂,益與甘、涼隔絕,遂若有夷、夏之分,傖荒復數百年。中國西北部文物驟衰,實為唐中葉以後一極要之轉變。

三、五代中只後唐都洛陽,尚是東周、東漢、西晉、北魏之舊都。亦是隋、唐之陪都。其他四代皆都汴,開封。直到宋代不能遷都。其理由下詳此證黃河流域之氣運,不僅關中以西不復興,卽中部洛陽一帶亦不夠再做文化、政治的中心點。中國社會的力量,漸漸退縮到東邊來。

四、五代均在黃河流域,十國除北漢。均在長江以南。五代名義上雖上承唐,下啟宋,號為王室遞禪之正統,其實前後五代,共止五十四年,而已有八姓、十三君。就其開國之君而言,三位是胡人,唐、晉、漢。北漢亦是胡人。一位是流寇,梁。一位是募兵;周。正可說明那時的北方中國,已到了最不像樣的時代。而南方九國,十國,除北漢,只九國。比較氣運長,其中過半數以上,每一國之年代,皆超過五代之全時期;其少數亦均超過五代全時期之一半。文物隆,還有一個樣子。自此以後,南方社會,遂漸漸跨駕到北方社會的上面去。此和南北朝情形又不同,尤著者,如吳徐知誥之輕賦恤民,越錢鏐之大興水利,江、浙一帶,至宋遂為樂土。又如南漢劉巖所用刺史無武人,皆北方所萬不能及也。而南唐文物,尤為一時之冠,宋太祖建隆元年,有戶九十六萬餘,嗣平荊南、湖南、蜀、廣南、江南,得戶一百六十萬。蜀五十餘萬,江南六十餘萬,即兩地戶數已超過中原矣。此亦與三國、南北朝相異也。

五、是晉石敬瑭稱臣契丹,事以父禮。割贈幽、薊十六州。自此下至元順帝退出中國,其間凡四百二十四年,那一帶土地,可以說長受異族的統治。雖此諸族均受漢化,然要之不能與中國本部相比。若嚴格言之,則此十六州中之某幾部分,自安、史以來,早已不能直接沾受到中國傳統政治與文化之培養。如是則先後幾將及六百年之久。

十六州州名如下:

幽今北平。 薊河北薊縣。 瀛河北河間縣北。 莫河北任丘縣北。 涿河北涿縣。 檀河北密雲縣北 順河北順義縣。 新察哈爾涿鹿縣。 嬀察哈爾壞來縣。 儒察哈爾延慶縣。 武察哈爾宣化縣。 雲山西大同縣。 應山西應縣。 寰山西朔縣東。 朔山西朔縣。 蔚察哈爾蔚縣。

幽、薊、瀛、莫、涿、檀、平、順為山前八州,新、嬀、儒、武、雲、應、朔、蔚為山後八州。平州先沒,劉仁恭以營、平二州遺契丹,在石晉前。山前八州增營為九州。寰州並於應。後唐明宗時。故十六州或數平,或數寰。又應、朔、寰、雲、蔚,亦稱代北。瀛、莫,周世宗已復取之;為宋河間、文安郡地。全祖望燕雲失地考,謂石晉所賂不止十六州。

此十六州旣為外族所踞,從此中國北方迤東一帶之天然國防線,全部失卻,大河北岸幾無屏障。惟山西尚有雁門內險,故宋征北漢,遼不能救;太原尚能為中國有。然宋都汴京,地偏東,仍非山西所能掩護。中國遂不得不陷於天然的壓逼形勢下掙扎。借援外兵,引入內地,唐代亦屢有其事。後世責石敬瑭不當借援契丹,卻忘了石敬瑭自身早是一個胡人。其於耶律德光自稱「兒皇帝」,為之假子,亦自安祿山以來相沿遺風。唐代對於民族觀念之不重視,流害遂至於此。唐人政制,均沿北朝周、隋。惜當時北朝周、隋諸儒,以環境關係,未能發明民族華、夷之防,唐人遂亦模糊過去。

六、是中國東北部契丹族之驟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