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1 / 1)

我们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最受欢迎的孩子往往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能说会道的,而是有好东西能够想到朋友,和朋友分享的孩子,也就是表现比较“大方”的孩子。因为孩子们对分享很在意,如果有人对他们以分享的方式示好,那个人将会受到欢迎。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孩子都表现得唯我独尊、占有欲强,通俗一点讲,就是“小气”。这些孩子不会分享,表现为:我的东西别人不能动,我的玩具别人不能玩,好吃的我自己吃等。他们不愿意为别人着想,受限于“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无法顾及他人的感受,以至于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私。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帮助孩子改掉“小气”的毛病。及早启发孩子懂得分享、谦让、沟通、心里想着别人,这样才有可能共享欢乐,互利互惠。也只有这样,孩子在学校里、社会上,才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和合作;才能在当今这个资源共享的社会里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要想让孩子拥有分享与交往的智慧,家长应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机会给予引导、启发和教育。

1.家长要善于发现教育机会

一个小男孩拿着一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在广场上玩耍,他轻轻一推,小汽车跑得老远,他快速跑到小汽车旁,再把小汽车推回原处。很快,广场上的小朋友都被吸引过来,他们一块儿跟着小汽车奔跑。这时,小汽车停在一个小女孩脚下,她正想蹲下摸一摸,妈妈却对她说:“这是别人的东西,你不要动。”说着,就把小女孩抱走了。小男孩依旧一个人玩,别的孩子则在旁边羡慕地看着。站在旁边的男孩的母亲面对发生的一切,只是淡淡一笑,没有吭声。

上述场景中的两个妈妈都没能抓住教孩子学习分享的好机会。

男孩的妈妈在看到别的孩子对儿子手中的小汽车感兴趣时,应该鼓励儿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分享的过程中,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动”比“独自享有”更快乐,从而强化心中的分享意识。而女孩的妈妈也没有趁此机会教孩子:“在拿别人的东西前,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许后,才能一起玩。”也可以建议他们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别人交换,等玩过之后,再换回各自的玩具。与上面的两个妈妈不同,小小的妈妈就充分抓住了机会启发小小换位思考与分享:

周末,妈妈带小小去公园游玩。小小又累又渴,要求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喝点儿东西。

妈妈拿出了一袋饼干和牛奶给小小。这时,妈妈看见一个小女孩也坐在旁边,正看着小小吃饼干。妈妈知道,小女孩也饿了,也许和她一起来的家长去给她买吃的去了。

妈妈对小小说:“儿子,给小妹妹吃点儿饼干。好吗?”

“不,我要自己吃!”小小显然有点儿不乐意了。

妈妈耐心地引导小小:“宝贝,如果妈妈有事不在这儿,这位小妹妹有饼。干吃,你想不想吃呢?”

“想吃。”小小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些饼干给小妹妹吃,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小妹妹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小小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妹妹,终于把自己的饼干送到了小妹妹的面前。

大多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但却希望自己能够分享到别人的东西。小小的妈妈抓住了孩子希望获得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换位思考,让小小站在小妹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愿意分享自己的饼干。小小的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家长们教孩子学会分享的一个成功的范例。

2.别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

在一个家庭中,经常会发生这样一幕:

一个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一起吃东西,家长坚决推辞,说:“你吃,妈妈不吃!”或者“爸爸不喜欢吃,留给你吃的。”

就是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家长扼杀了,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凡事先想到自己,喜欢吃独食的习惯。与大多数富有“牺牲精神”的妈妈不同,小勇的妈妈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性:

小勇从小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都惯着他,有什么好东西自己舍不得吃,全留给小勇吃。小勇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以后,妈妈就发现孩子过于自我,吃东西的时候从来不会问别人吃了没有。

有一天吃饭时,妈妈把鱼端上来放在桌子中间,然后郑重其事地说:“其实,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也都喜欢吃鱼,以往爷爷奶奶舍不得吃,留给你吃,是希望让你营养充足,健康地成长。那么,你觉得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需不需要营养呢?”小勇听完妈妈的话,陷入了沉思。

吃饭的时候,小勇先为爷爷奶奶分别夹了一块鲜美的鱼肉,诚恳地对爷爷奶奶说:“以前爷爷奶奶有什么好东西都留给我吃,我不懂事自己都吃了,从今天开始,爷爷奶奶要先吃。”听了孙子懂事、体贴的话语,小勇的爷爷奶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时,小勇又为爸爸妈妈夹了鱼,他同样真心诚意地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最辛苦了,所以爸爸妈妈也要吃。”

故事中,小勇的母亲意识到让孩子“吃独食”是一种不良的习惯,她启发孩子去理解别人的心理和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某些东西是需要分享的,亲人的恩情是需要回报的,给孩子上了一堂很好的分享课。

因此,要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学会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接受和别人分享的事实,让孩子去感受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

3.对孩子的每个慷慨举动都要表扬,以强化他的分享意识

例如,孩子拿着爱吃的东西,家长会说“这么好吃的东西,能分给爸妈一点儿吗?”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要求,心里会“斗争”,这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等孩子终于下定决心时,“行,给你吧!”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家长这时应该愉快地接受并表示感谢,还要表扬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会很高兴,并会慢慢养成分享的好习惯。

4.让孩子之间互通有无

有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分享,她是这么做的:

只要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这位母亲就鼓励孩子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交换自己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妈妈教育孩子说:“只要你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玩,那么,别人也会把好玩的玩具借给你玩,这样你就有很多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的图书和画片可以看。”

慢慢地,这个孩子尝到了分享的甜头,以后,不用妈妈提醒,他都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学校去,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5.别让孩子做“假分享”的游戏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见到这样的一幕:

小宝贝正吃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奶奶假意试探说:“乖乖,给奶奶吃点儿。”小宝贝乖巧地跑到奶奶跟前,拿着饼干往奶奶嘴里送,奶奶假装咬了一口,说:“宝贝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孩子一看,自己的东西不但没有被奶奶吃掉,还得到了表扬,心里喜滋滋的。接下来,为了测试孩子是否真的“大方”,爷爷、姑姑、爸爸、妈妈都会如此训练一番。而孩子每次都很大方地配合大人们的“表演。”他(她)料定,大人是不会真吃自己的东西的。

因为知道独享是自己的专权,所以,孩子从小就不懂得有东西应该跟大人一起分享,从小就有了自私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请家长不要跟孩子玩“假吃真表扬”的游戏。

当然,在教育孩子学习与人分享时,家长还应注意一定的原则和技巧。比如,要让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分享他所喜爱的玩具,切忌强迫他,也无须向他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不妨这样跟他说:“你玩一会儿,让他玩一会儿,你们俩都高兴高兴,不是很好吗?”适当地引导孩子,积极有效地对孩子进行鼓励、表扬,能让孩子感到分享对自己不是一种剥夺,而是一种增添更新更多的乐趣的机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渐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