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讲故事”训练孩子的表达力(1 / 1)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家长们意识到了给孩子讲故事的重要性,所以,每天回家不管多忙多累,都会抽出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可是,家长们却没有意识到,让孩子自己讲故事似乎意义更大。

首先,让孩子自己讲故事,不但可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在讲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创造力。

其次,让孩子自己讲故事,还能很好地培养孩子的参与意识,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讲”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了“讲”的乐趣与“讲”的成就感,这为孩子口才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意义深远。

引导孩子自己讲故事,家长可使用一些小技巧,如采取接续、复述、编排、改错等办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启发孩子的思维。从而达到让孩子自己讲故事的目的。

1.通过复述的方式引导孩子讲故事

当家长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以后,可以试探性地要求孩子也用自己的话讲讲刚才听过的故事。在孩子开始复述故事的时候,不管孩子讲得如何,家长都应该予以称赞与鼓励。孩子在这种语言再创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理解能力,而且还锻炼了语言再加工能力。对孩子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帮助的。

2.留有余地,让孩子进行故事接龙

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讲整个故事是有困难的。这时候,家长可以先给孩子讲一小段,同时有意识地给孩子留下想象的余地,在故事的紧要处打住,让孩子顺着情节发展,构思出顺理成章的结局来。

3.为孩子提供素材,考验孩子编故事的能力

六七岁孩子的知识面虽然有限,但是想象力却非常丰富,他们会幻想和海豚一起在水下生活游戏、套上游泳圈在天空驰骋。而且孩子的思维已经显示出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可以完全凭想象编排出完整的故事来。找一些故事素材,给孩子一点儿提示,“编造”出或生动或感人甚至有点儿匪夷所思的故事,让孩子的想象天马行空,让孩子的口才自由发展。

4.假装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骗”孩子讲故事

当你的孩子在煞有介事地看着图画书的时候,你不妨坐在他们身边,问问他们是否真的能看懂故事。如果孩子告诉你说他看得懂,你不妨假装出不相信的样子,激发孩子的好胜心,诱导孩子自己讲故事。在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只是瞪大眼睛,微笑、大笑。听完了故事,你要做的是,提问一再提问一赞扬。这样,孩子得到了锻炼,家长也轻松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5.制造“错误”,激发孩子改编故事

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对学过的知识、听过的故事记忆深刻,时常喜欢用自己学到的东西“指导”、“评说”家长的所作所为。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故意给孩子讲错故事,诱导孩子来纠正,从而调动孩子讲故事的积极性。

一个小女孩缠着爸爸让他讲故事,爸爸耐心地抱着她,娓娓道来:

“草原上有一匹快乐的马,这匹马在草原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

“爸爸,你肯定说错了,马是不会飞的?”

“哦?为什么呀?”爸爸故作惊讶地问道。

“它没长翅膀呀!”

“真聪明,说说看,什么会飞呀?”

“蜻蜓、燕子、喜鹊、大老鹰……”

“那你给爸爸讲个飞行比赛的故事怎么样?”

“好吧。嗯……让我想想。”

几分钟后,聪明的小女孩儿开始讲故事了。

爸爸的“错误”像把金钥匙,打开了女儿的话匣子。家长故意讲错故事,可以错在开头,诱导孩子反驳,巩固所学知识;错在中间,激发孩子纠正,锻炼思辨;错在结尾,启发孩子想象,让孩子创作出理想的结局。

6.让孩子一起现编情景故事

节假日或朋友团聚,也是孩子们聚会的好时机。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即兴编一段小故事是个不错的想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场的小朋友,情节可以选择聚会上发生的事情。当孩子之间熟悉之后,还可以把故事表演出来。大人们不需要指导孩子如何说,让他们尽情地说出自己的思想,不失时机地予以赞美就足够了。

除了家长外,其他家庭成员也可以成为孩子的听众。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让孩子在大人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口才和勇气。

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佳的口才训练。在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有些家长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孩子一样,看到孩子讲述的故事有些不合常理,有些荒谬,就打断孩子,对孩子提出质疑。使孩子感到紧张和尴尬,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发挥想象将故事编出来。所以,当一个善于倾听的听众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同样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