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像训练,开启孩子的潜意识(1 / 1)

看到自己心像的能力是右脑的基本能力,这对右脑活动占据主导地位的胎儿、幼儿来说是一种极其自然而又简单的能力,而成人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由于缺乏刺激和开发,因此,这种能力被封闭了起来。只有在做梦的时候才能看到。

不过,不管是谁,只要经过训练,都能打开封闭的心像。那么,我们应如何对孩子进行心像训练,开启他的潜意识呢?

专家以为,开启孩子的心像,就应该让孩子抑制自己的意识活动,使潜意识浮出意识的水平面。而要抑制意识活动,首先可以通过调节呼吸,采用丹田呼吸法来放松精神,抑制显意识,达到与宇宙共鸣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一些相关的有助于打开心像的冥想训练。

所谓丹田呼吸法就是指吸气时让腹部凸起、吐气时压缩腹部使之凹入的呼吸法。做丹田呼吸时,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前列腺素的物质,有消除活性氧,并且扩张血管的功能。同时,丹田忽视可以使腹部的各个内脏皆得以受到呼吸节奏的刺激。这种刺激透过神经,作为一种和缓呼吸节奏的自我调解信号传到大脑,大脑在接受这些刺激之后便进入a波状态。科学家证实,既缓而深的呼吸法是早就a波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当大脑进入a波状态后,人就比较容易看到大脑中出现的心像。

而冥想与我国传统的静坐是一致的。诺贝尔获得者布莱恩·佐瑟夫说:"以冥想开启直觉,可以获得发明的启示!"这里的发明的启示其实就是指看到心像,激发创造灵感。

冥想的方法很多,正如春山茂雄认为的,看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听听最喜欢的音乐(古典、爵士)或者兴奋地计划自己的未来,都可以算是冥想的方式。

冥想可以人的左脑平静下来,让意识听听右脑的声音,这样人的脑波就会自然转成a波。当脑波呈现为a波状态时,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出,人对于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力就会大幅度替身,同时身心也会呈现安定、愉快的感觉。这个时候,人的潜意识就被开启了。

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心像训练呢?(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做心像训练游戏。)具体做法如下:

1.对动物的感受

爸爸先给孩子和孩子的妈妈看鹰、熊猫、蛇、豹子、大象、猴子这六种动物的卡片,然后让孩子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右脑里)深刻记住每一个动物的形象,这个形象由小到大,再到无限大。反复记忆多次后,妈妈用右脑感知孩子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动物,或者孩子用右脑感知妈妈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动物。

2.对物体的感受

有六幅图分别是小提琴、高楼、鼓、斧子、巨石、笔记本电脑,让孩子和孩子的妈妈仔细观看后,闭目凝神,让每样东西都进入自己的脑海,然后浮现出心像。这时候,妈妈感知孩子脑中看到的是什么物体,同样孩子也可以用右脑感知妈妈脑中看到的是什么物体。

3.对气味的感受

有苹果、油辣椒、咖啡、肉串四种东西的气味。按照前面的方式两个人相互感知。

4.对音乐的感受

播放摇滚、重金属、轻音乐等不同的音乐,闭上眼睛,在脑海里"看到"这些音乐,由微弱到清晰,由模糊到具体。按照前面的方式两个人相互感知。

5.对数字的感受

拿一副扑克牌,从中抽出一张,由一人凝神观看,浮现在脑海中,另一人则用右脑感知对方脑海中的心像。先确定是红桃、梅花、黑桃、方块四中花色中的哪一种,反复练习后再判断那张牌的具体数字。

6.对情绪的感受

沉思、快乐、愤怒、恐惧四种情绪。按照前面的方式两个人相互感知。

7.对真假话的感受

由其中一人说出一句话,例如,"昨天我去哥哥家了","我上午收到一封信",另一人用右脑感知对方所说的话是真还是假。

这样的练习可反复练习,当孩子把开发出来的右脑潜能应用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潜能得到惊人的发挥。

在对话中培养你心仪的孩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因为生气,口不择言地怒斥孩子:"你瞎了吗?这样的东西都看不见?"或者“你聋了吗?我讲的话你都听不进去?"

家长的痛责通过孩子的耳朵深入到孩子的潜意识深处,可以预见:这样的孩子将来在他的视觉或听觉方面肯定会有心理障碍,或者是听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颜色。

日本脑科专家,七田真教授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们想象中的样子。积极的态度塑造出积极的孩子,而消极的态度,也一定会塑造出消极的孩子。如果家长总认为"我的孩子发育太慢"、"没有任何才能”、"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父母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父母教育的结果。

因此,要想培养出"有出息"的孩子,家长应该停止对孩子的怒斥。不但如此,家长还应该通过积极的对话去培养自己心仪的孩子!

有两个妈妈是这样与她的孩子进行对话的:亮亮的妈妈——

门铃响起,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张阿姨。妈妈请张阿姨进门。这时,四岁的亮亮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妈妈一把拽住他:"你这孩子,这么不懂礼貌!快,向阿姨问好!"

亮亮吓了一跳,傻傻地站住了,一时不知怎么开口打招呼。

妈妈很尴尬,一个劲儿抱歉地对张阿姨说:"这孩子一贯是这样,见到陌生人都不敢说话,嘴巴像贴了封条似的。"说着两人进了屋,留下亮亮一个人在那里发愣,这时,亮亮再没心思玩了。

以后,只要有客人来到家里玩,亮亮都一声不吭地回屋去了!

亮亮的妈妈与很多注重礼节却不知道教育方法的家长一样,把孩子吓了一大跳,更让孩子在客人面前"丢了脸"。亮亮小小年纪就遭受这样的打击,又听到妈妈在客人面前对自己的消极评价。心生不满之余,他又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反正妈妈都这么说了,我天生就是如此。因此,索性朝妈妈说的那个方向发展。

同样是面对孩子的不懂礼貌,青青的妈妈却是这样与孩子对话的——

门铃响起,妈妈打开门,进来的是同事小陈阿姨。妈妈请小陈阿姨进门。这时,5岁青青正高兴地玩着遥控汽车。他拿着遥控器,追着玩具汽车跑,从阿姨和妈妈之间穿过,匆匆地问了声阿姨好后,就追自己的玩具汽车去了。妈妈叮嘱他:“慢点。”

稍迟,客人离去后,妈妈把青青叫到面前,给他讲了一个不讲礼貌的故事,其中就有今天来客人时的场景。然后,妈妈问青青:"你说这种做法对不对呢?"青青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不对,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妈妈一听这话,欣慰地笑了,并且不失时机地鼓励孩子:"我就知道青青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以后,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青青都会上前很有礼貌地问好!客人们都夸奖青青是一个懂事、有礼貌的好孩子。还羡慕青青的妈妈教育的好。

在这个案例中,青青的妈妈虽然也意识到孩子的"不礼貌",但并没有在客人面前当面训斥孩子。直到客人走后,她才结合故事对孩子进行道理教育。首先,她先用故事教育孩子,让孩子能够理性地分析、判断自己的做法,之后又不失时机地给孩子“戴高帽”,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这种自我感觉渗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孩子之后的表现自然就会更加合乎父母的要求,更出色!

所以,要改变孩子身上的毛病,家长首先要改变自己对孩子的看法,要放弃对孩子的负面态度,要停止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如果爸爸妈妈总是用负面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孩子,孩子就不可能优秀。如果家长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通过正确的努力,什么样的孩子都会在家长发生改变的同时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家长如果能善于向孩子表达爱意,给孩子足够的认可、表扬,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孩子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棒。正所谓,美好的语言与期望会播下"美好"的种子!要播下"美好"的种子,家长可以经常对孩子说以下10句话:

传达爱的话——妈妈非常爱你。

培养孩子爱心的话——你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忍耐力的话——你的忍耐力真好,真得太让人佩服了!培养孩子耐性的话——你很努力,很有耐心,妈妈很感动。培养注意力的话——你的注意力真集中呀,我就知道你能做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话——你真能干,真帮了妈妈的大忙了!培养孩子积极性的话——这件事是你做的吗?太了不起了!培养孩子创立力的话——嗯,你这想法很独特!培养孩子社会性的话——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培养孩子自信心的话——我相信你,你肯定行的!

与积极的对话相对应的是家长对孩子消极的训斥。家长的这10句话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1.不要这么做,我告诉你的怎么都不听?

2.快点儿!老是慢吞吞的!

3.不能做这种事!

4.我要说多少遍你才能明白呀?怎么这么笨?

5.我不管了,随你的便!

6.你为什么听不懂我的话呀?

7.叫爸爸去做。

8.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坏孩子!

9.你说谎,因为妈妈知道。

10.我就知道你干什么都不行。

这就意味着,在与孩子对话的过程中,家长应多说积极的鼓励语,少说消极的打击语。唯有与孩子进行心灵与心灵间的对话,才能达到亲子沟通的真正目的!才能培养出让自己心仪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