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1 / 1)

幻想是指一个人向自己所希望的未来事物展开想象的过程,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孩子的思维不受限制,所以常常会产生一些子虚乌有的幻想。比如:

3岁的小男孩程程每天晚上都跟妈妈说,他在幼儿园交上了个名叫"查理"的好朋友,还夸奖“查理"如何勇敢、如何聪明,对自己又是如何讲义气等,简直把"查理"形容得活灵活现。

然而,程程的妈妈去幼儿园开家长会时一问教师,才知道幼儿园根本就没有叫“查理”的孩子——显然这个"查理"子虚乌有,完全是儿子杜撰的人物。

与程程一样,4岁的小女孩珍妮也喜欢幻想——

珍妮把自己的一个布娃娃取名为"简",并一口咬定“简”就是自己的妹妹。此后,珍妮便在一个完全臆造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向往着姐妹俩一起上天入地,甚至想像着她们都嫁给了一个古代王子……

像“程程”或者“珍妮”这样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些孩子沉溺在自己的幻想当中,喃喃自语,与幻想中的人物、事物为伴。在孩子的幻想世界里,蝴蝶会唱歌,花儿会跳舞,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大侠、是飞行员、是火车司机……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孩子会像珍妮一样,无法区分幻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经常把幻想与现实相混合!这让许多家长非常头疼!

事实上,家长们大可不必为孩子的"幻想"不安。美国教育权威认为,每个孩子都会幻想,也都爱幻想,幻想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表现。即便有些时候,他们的幻想甚至带有荒唐的色彩,可它对孩子的人格成长与发展一样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幻想对孩子的人格成长有如下好处:

1.幻想能帮助孩子培养想像力

幻想是想像的基础,善于幻想的幼儿长大后往往会拥有较丰富的想像力。而众所周知,想像力对培养一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科学才能是至关重要的。

2.幻想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

在幻想世界中,孩子可通过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来体验喜怒哀乐以及遗憾、嫉妒、惊恐等种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体验到的情感。由此对人的情感世界便可能拥有更为真切、感性的认识。

3.幻想能增强孩子的交际能力

幼儿在幻想世界里,可以有机会充当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时也可与形形色色的角色相遇、相处,由此孩子便可能在真实世界以外的另一虚拟世界学到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交际或交流的本领。

4.幻想能提高孩子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别以为幼儿的幻想世界荒诞不经,其实这是帮助孩子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课堂。要知道,正因为孩子的幻想世界可能无所不包,他们才可能遇到比现实生活更为丰富多彩的问题或难题,而通过对假设问题或难题的解决,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获得提高。

5.幻想能帮助孩子保持心理平衡

2~4岁的幼儿,已开始了解世上有不少东西是自己永远无法拥有的,有不少事情也是自己无能为力去做的——面对这些无望、无助的消极感觉,幻想世界却是绝好的帮助他躲避的港湾和发泄情绪的出气口,由此心理便可获取新的平衡。

6.幻想能增添亲情和友情

在幼儿幻想世界中"粉墨登场"的大多是双亲、爷爷奶奶和最要好的小伙伴,当然更少不了孩子自己。而正是在一幕接一幕的"**演出"中,亲情和友情在下意识中获得了增添。

作为家长,我们要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理智地地鼓励孩子张开幻想的翅膀,让他们像小天使一样自由地飞翔。

那么,家长应如何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呢?教育专家认为,要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家长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看待孩子的幻想

要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激发孩子的积极想象,家长首先应该正确看待孩子的幻想。不要把孩子的幻想视为“洪水猛兽”非得制止不可!相反,家长应理解孩子的幻想,并对他们的幻想予以支持!

2.陪孩子一起幻想

家长可以亲自设计并与孩子一起参与各种富于幻想的游戏,如过家家,扮演警察捉强盗等,这些都不失为鼓励孩子张开幻想翅膀的好方式。

3.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幻想

因孩子通常分不清幻想与现实,因此常常会因为幻想而对爸爸妈妈撒谎,这就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幻想从内容到方式给予合理、科学的引导,其中包括:一旦发现孩子的幻想过于荒诞不经,可帮助分析其不合理性,从而诱导孩子步入一个更为健康的幻想世界;帮助孩子了解幻想世界毕竟与现实生活有着巨大区别;制止孩子借幻想而撒谎;教育孩子不能过度沉湎于幻想而难以自拔甚至想入非非等。

4.为孩子提供幻想的材料

为了能让孩子的幻想有基础、有前提,家长还应该为孩子提供可供他们幻想的优秀童话和故事书,在孩子读完故事或者家长讲完故事以后,家长最好鼓励孩子增添人物和情节,并由此创造出一个更为引人入胜的幻想世界来。此外,家长还可通过提问加深孩子对故事的理解,久而久之,就能让孩子养成边娱乐边思考的习惯,这对孩子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好处!

美丽的幻想开拓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自由畅游在他们的幻想世界里,对孩子长大后在学习劳动中创造性的发挥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要发展和利用孩子的幻想,而不是遏制孩子想象能力的发挥!

引导看图说话,激发孩子的想象

引导孩子看图说话,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孩子以看到的图画为依据,在看图的基础上对图画中的情景进行有目的性地加工、改造,展开丰富的想象。看图说话能发展孩子观察力、口语表达能力、思维力与想象力。是孩子认识世界,获得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重要途径。

那么,家长应怎样通过让孩子看图说话,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呢?专家建议,家长运用看图说话培养孩子的想象思维需做到以下三点:

1.出示单幅图,让孩子围绕图片自由联想?

单幅图画只有一个画面,往往只展现某个故事场景。虽然只有一幅图,一个场景,但同样需要孩子进行观察,展开想象,学会推想出故事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由此把握故事显示的思想意义。在此基础上,家长可以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的想象,再编出画面以外的内容,并用连贯的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样创造性的表述,对孩子想象力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孩子讲述情节结束以后,家长还可以提出新问题,让孩子继续展开想象。如,

有一位妈妈引导孩子看《去上学》这幅图说话。孩子在自由说话的时候,是围绕图片的内容展开的:"在马路上,小白兔背着书包高高兴兴的去上学,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

等孩子说完以后,家长提出问题:小白兔从哪里来?发生了什么事?他要去那里?指引方向后,孩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展开了想象:小白兔在路上碰到小鸡,小鸡的围巾掉了,小白兔帮小鸡找到了围巾,然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老师知道后,就奖励了小白兔一朵小红花……

我们的家长同样可以借鉴这位家长的做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看图想象训练!

2.提供多幅图,让幼儿围绕图片联想

多幅图画有连续的图画组成,讲述同一个故事,表达同一个主题。它一般少的几幅图,多的二三十幅图。不管图画多少,图与图之间都会有联系,把它们连缀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图画故事。这个故事里有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局,有多少不等的角色形象和孩子容易明白的思想。多幅图的绘画性,传达性和趣味性都很突出,它比单幅图画故事更容易让孩子把握故事情节,也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

家长可以根据图片的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到图片上。让孩子观察图片中的地点、角色、在做什么,从头到尾按顺序的讲述出来。之后,可以将图片捣乱,让孩子围绕这些图片,自己动手按想象的意愿排列图序,并说明排序的理由。

比如,家长在引导孩子看多幅图《一只小鸟》进行说话、想象训练时。家长先按照顺序出示图片,而孩子是这样理解图片内容的:

一只小鸟飞进了屋里,亮亮伸手去抓小鸟,然后把小鸟关进笼子里,小鸟伤心地哭了,后来亮亮又把小鸟放了。

之后,家长把图片捣乱,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把图片按照与刚才的顺序不同的顺序排列,并把图片的情节讲出来。这时候,孩子又有了自己的新想象:

亮亮看见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正在哭,就把它放出来。小鸟高兴地在屋里飞来飞去,后来,它飞出了屋子,看见自己的好朋友,它们高兴地在一起玩游戏……家长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提问都会对孩子的想象力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家长在让孩子排图讲述时也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注意自己的提问艺术与技巧。并注意表情和语调,把问题提得有鼓动性、针对性、启发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孩子的想象!

此外,家长还要注意,孩子对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感知是以观察图片得来的。根据年龄小的孩子,观察的无目的性、随意性、概括性差及带兴趣性的特点。家长在选择图片的时候,要选择颜色鲜艳、画面清晰、孩子能理解的图片,且要根据不同的图片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方法,以激发幼儿观察与想象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