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科专家,七田真教授说过:每个孩子都会成长为父母们想象中的样子,积极的态度塑造出积极的孩子,而消极的态度,也一定会塑造出消极的孩子。如果家长总认为“这孩子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这孩子不听话”、“没有一点长处”……那么,孩子就会忠实地按照父母的这种想法成长起来。也就是说,孩子有出息或者没出息,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父母,他们呈现出的状态正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因此,要想自己的孩子“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强”,家长们就应该停止用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有意或者无意中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使用了负面语言。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以下的这个案例。
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小飞又一次被妈妈带到了心理医生面前。
刚刚坐定,小飞妈妈就开始诉苦:“我生小飞的时候不大顺利,医生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孩子以后可能会有一些智力上的问题,也可能有其他的问题。”
妈妈叹了一气:“他今年都9岁了,和别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先天不足,智力有问题,又不专心,板凳没坐热,就不知到哪里去了,学习成绩别提了,班级里的后五名,真不知道他以后会怎样。”
妈妈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了不少医院,也作了很多检查,可是没查出是什么毛病。”
“我估计还是他脑子有毛病。”
当医生把目光转向小飞时,小飞依然无动于衷。妈妈推了推小飞,小飞不假思索地说:“妈妈说我脑子有毛病,我也觉得是,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课。”
不等小飞把话说完,妈妈又对医生说:“医生,你说这孩子可怎么办才好?”
但是,在心理医生看来,小飞的“病情”并不是什么智力问题。果然,经过智力测定,小飞的智力水平完全正常,不存在智力低下的问题。
那么,小飞为什么不能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
事实上,小飞学习成绩不好,完全是小飞妈妈消极的心理暗示造成的结果。因为妈妈总在小飞面前提到,医生说过小飞可能会有智力问题,而现实生活中,小飞又确实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成绩上不去,以至于小飞也自认为自己的智力有问题。
每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而一些敏感、脆弱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暗示,如果长期接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波动,给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故事中的小飞就是因为长期受到不良的心理暗示,导致注意力不能集中,以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往往是被暗示者身边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比如父亲或者母亲,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必然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思维过程,使孩子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来说,不良的心理反应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作为家长,对于孩子正常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起到促进或抑制的作用。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父母都要尽量对孩子进行积极健康的心理引导,让孩子形成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正确的做法如下。
1.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错误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一种偏差的想法是:“找出错误,才能进步。”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推动下,许多“恨铁不成钢”的家长们似乎都成了专门从鸡蛋里挑骨头的专家。动不动就指责挑剔孩子,造成很多孩子不必要的挫折和信心丧失;更有一些孩子非常害怕犯错,但越是害怕犯错,就越容易犯错。如果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进步”,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开始破罐子破摔,一错到底了。
因此,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进步,就不要尽挑孩子的错误,不必对孩子的错误耿耿于怀,相反,你应该鼓励孩子建立起一种价值感,把错误当成成功的一块跳板,这样,在错误中,孩子学会的是总结与跳跃。一个善于从“错误”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成功呢?
2.相信孩子,给孩子以积极的期待
成人有益的帮助会导致儿童积极的发展趋向;反之,消极的期待则会导致儿童发展趋向于消极。如果一个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做好某件事,得到的结果通常就是如此。
赵明想参加学校足球队的选拔,爸爸觉得他才三年级,各方面的条件还不够,于是对赵明说:“明明呀,我觉得你今年是选不上的,为什么不等明年再参加呢?等到明年的时候,你的年纪大一点,技术更成熟一点,选上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但是,固执的赵明不听爸爸的话,他坚持今年一定要参加。
爸爸见赵明这么坚决,只好无奈地说:“好吧!那你想参加就参加吧,不过你可别说我没有事先提醒过你。”
到了选拔时,赵明“果然”如爸爸预料的,没有选上,他因此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不是踢足球的料,从此,对足球失去了兴趣。
其实,故事中的爸爸并不是要泄他的气,他只是希望赵明准备好以后再参加。然而,赵明却觉得爸爸是在暗示自己没有能力。在这种消极的“情绪”的影响下,赵明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事实上,期望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当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预期孩子会失败时,孩子就会在心理或者言行上表现出没有信心,最终导致失败。反之,如果家长相信孩子的实力,鼓励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那么孩子就有可能成功。因此,相信孩子,给孩子积极的期待吧,别让你的孩子成为负向期望的牺牲品。
3.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这是两个经历相似,学历相同,社会地位同等的父亲。然而,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是乐观、公正地看待它,分析造成眼前不便的原因;而第二个父亲表现出来的则是麻木和消极抵抗。
两个父亲各有一个儿子,他们一样的健康、聪明。上学后,他们却不可避免地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着老师的误解和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这时候第一个父亲往往静下心来,帮孩子一起寻找症结,教他解决的方法。第二个父亲则是当着孩子的面狠狠地诅咒社会和老师,仿佛所有的波折都是有意让他们父子难堪。
一次,发生了地震,两个孩子都被埋在废墟下。他们周围没有人,没有食物,只能等外面的救援,第一个孩子表现得很冷静,他尽量减少活动,保持体力和足够的勇气,然后用砖头不断地敲击楼板,发出救援的信号;而第二个孩子当时就吓蒙了,他绝望地哭了起来。等救援队找到他们时,第一个孩子还顽强地活着,第二个孩子却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看,家长的处世态度对孩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呀。一个心态消极,总喜欢抱怨的家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的成长,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阴影,让自己的孩子变得和自己一样消极,而心态积极乐观的家长,也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向上。
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心态消极的家长,一定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重新塑造自己的人格,力图调整好心态,使自己具备达观的人生态度,起到好的榜样作用。这样,才能提供给孩子一个塑造优秀人格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