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1 / 1)

对于家长来说,要改变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除了要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以外,还应该教会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一般来说,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他人:

1.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大家可能都记得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小男孩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家后,给奶奶洗脚,陪奶奶说话,于是,他也学着妈妈打来一盆水,端到妈妈跟前,轻轻地说了句:“妈妈,洗脚。”

这一短短的广告短片,让电视机前的家长们唏嘘不已。是呀,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镜子,而他们则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起着示范的作用。如果父母自己的行为是自私的,那就难以要求孩子会有良好的行为方式。

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他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的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

2.让孩子从关心自己的父母开始,学会关心他人

关心别人首先要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做父母的,在为孩子的生活起居考虑的同时,也要让孩子体会父母的辛苦,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帮忙洗碗、扫地、擦桌椅等;在父母休息或学习时,不吵吵闹闹等。

3.让孩子养宠物,从中学会关心弱小者

如果家里有条件,可以为孩子买一个宠物,小猫、小狗、小金鱼等都可以,让孩子在照顾宠物的时候学会最基本的责任心。但孩子的能力有限,有些照料工作并不一定能独自完成,这时父母应该帮助他,引导他,但不要全部包揽。

4.引导孩子学会关心、体贴他人

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关心、帮助、尊敬别人。好吃的与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别人病了去关心,别人痛苦给予安慰体贴,别人休息不去打扰,别人收拾干净的房间不去弄乱等。总之,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在语言上和行动上教育孩子,让他逐渐学会关心别人、体贴别人。

5.为孩子创造一些劳动的机会

开始可以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帮着扫地、拿碗、拿筷子等事情,他做得好就要表扬他,让他有成功的满足感,让孩子在劳动中懂得,帮助别人很开心。

6.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关心集体,为集体出力,将自己融入集体中去接受锻炼和提高。特别应该用孩子身边的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榜样教育孩子,因为对孩子有亲切感的榜样,孩子才易学肯学。

7.利用“角色扮演”帮助孩子克服自私自利的心态

通过孩子与父母亲之间扮演的不同角色,使孩子认识到人际关系。经由这些游戏,孩子首先会意识到经常接近的成人和自己的关系,例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然后意识到周遭人们之间的关系。又例如,老师怎样爱护和教育小朋友,司机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乘客,医生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等。孩子通过体会他人感受,就会从以自己为中心转变成从他人角度来考虑问题,从而学会为他人着想。

8.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有意为孩子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朋友,这是让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谦让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研究表明,5岁以下的孩子是非常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但是,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没有兄弟姐妹,并且邻里交往也很少,许多孩子终日一个人学习、玩耍,时间久了,孩子的心里自然很少考虑到他人,孤独的环境促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的形成。要想改善这种情况,家长除了要多陪孩子交谈、玩耍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与同学、邻里发展友谊,要鼓励孩子带同学、朋友来自己家里玩,也要鼓励孩子去别人家玩,让孩子帮邻居家取报、送信,到邻居家借还物品等。当然,家长带孩子出游时,也可带上孩子的同学、朋友。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孩子就会体验到与朋友应怎样相处,逐步学会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

总之,孩子的良好性格是靠平时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因此,作为家长,应对孩子行为与性格的养成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