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1 / 1)

孩子因为年纪小,他们的基本特点中最为明显的心理倾向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想孩子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家长需要学习并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在正确认识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作出以下努力:

1.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要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家长应该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合理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坚决拒绝,以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家长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使孩子懂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需要分担共享,并使其懂得应该经常关心他人,而不能放任孩子以自我中心的心理。同时应帮助孩子建立群体思想,这样可以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逐渐减少。

2.客观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观察孩子时,不能只看自己的孩子是否精神饱满、是否能融入社会,一定要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来观察。如有可能,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如捐款、帮助邻居倒垃圾等,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

3.千万不要以孩子为“中心”

家里人不要整天围绕着孩子转,不能万事以孩子为中心,当孩子习惯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那么他是不知道如何去关心别人的。

4.教孩子运用“角色互换”,弱化“自我中心”心理

“角色互换”就是转换与他人的位置,实际体会别人的需求、感受悲欢苦忧。如孩子做了对不住别人的事,家长应要求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就会使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不安、羞愧。“角色互换”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帮助孩子从自己角度出发转为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让孩子知道,当他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会感到很欣慰,并表扬他,告诉他:“你学会关心别人了,我感到很高兴。”有时,还可适当的奖励,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会得到巩固和发扬。

5.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

有时候,孩子无理取闹仅仅是想要父母多陪陪他,如果是这种情况,父母可以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给孩子足够的爱、关注。当然,在关注孩子的同时,家长还应该让孩子认识到,父母因为爱他,所以关注他,但他并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其他人的需求也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当孩子逐渐形成这一意识后,“以自我为中心”的毛病就能慢慢得以克服。

6.制订规矩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可以制订一些规矩,并耐心、详细地向孩子讲解这些规矩,让孩子在遵守这些规矩的过程中明白,他是家庭与社会的一员,遵守一定的规矩是必须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孩子如何哭闹,一旦规矩设立,家长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明白无论如何,他必须遵守这些规矩。如果家长轻易地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将规矩抛到一边,那么,这些规矩就会形同虚设,同时家长的威信也会在宝宝的眼里大打折扣。

7.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共同协作的意识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集体就是小组、班级、学校等。孩子在集体中学习和生活,与其他同学团结互助,共同完成集体活动,从而增长孩子的社会知识逐渐形成共同协作的集体意识。一般情况下,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集体中,往往开始时会受到委屈和挫折,但这并不是坏事。因此,父母应与学校老师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孩子在集体中的表现,耐心倾听孩子在集体活动中的感受,支持孩子与集体和谐相处、为他人服务,努力培养孩子谦让、守礼、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

8.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人际关系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家长不要掺和进去,即使小朋友之间发生问题也要叫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孩子学会理性地处理和伙伴之间的矛盾——哭是不能解决伙伴之间的问题的,只有充分对话才能成为朋友。在与小朋友交往的社会生活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到凡事都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而是与自己对立存在的。在对立存在的认识过程中,孩子才能逐渐改变“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陷。

9.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意见

教育孩子虚心学习伙伴的长处,尊重别人的意见,珍惜与小伙伴之间的友谊,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可以制止他的某些“自我中心”的行为。家长应帮助孩子从狭隘的圈子中跳出来,引导孩子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以求理解他人,并教给孩子尊重、关心、帮助他人。

当然,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因此,要纠正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家长一定要耐心、细致。做到教育孩子,但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唯有如此,教育才是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