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体验分享的乐趣(1 / 1)

日本作家森村诚一说过:“幸福越是与人分享,它的价值便越会增加。”所以说,“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实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享”的人是快乐的,因为他感受到了真爱和友谊。

分享,顾名思义,就是指和别人一同享受,通常是指幸福、欢乐、好处等。要想改变孩子自私的性格和行为,就应该让孩子学会分享。

曾经有个男孩子对老师说:“我不快乐!虽然我家有两个保姆,上百本图书和数不清的玩具。可是,我就是不快乐!”

于是老师就问他:“你把这些书分给没有书的小伙伴看过吗?”

“没有。”

“那你把那些玩具分给别人玩过吗?”

“也没有。”

“你的压岁钱用来帮助过有困难的同学吗?”

“更没有了。”

“所以你不快乐!”老师这样对他说,“如果你能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和别的伙伴分享,快乐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这次谈话后,孩子了解到贫困地区有许多爱学习的孩子没钱买课外书时,他真的很吃惊,就和妈妈一起捐出一万块钱,要求为5所农村小学建立“手拉手”书屋。

几个月之后,男孩真的收到了上百封农村孩子的来信,男孩的校长惊讶不已,以为这个男孩干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在这些信中,农村孩子对城市男孩表达了最朴实的感谢,说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书,还说这些书让他们产生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梦想,给他们带来了不曾有过的快乐,更说他们一定会好好读书……

男孩被感动了!他忽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重要,自己的这些书是多么的神奇!

慢慢地,男孩变得快乐了!他还和妈妈商量好,每年都要省下一些钱来捐书,送给山里的孩子。第二年,他又捐了1000册书……

分享是快乐的大门,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就进入了快乐城堡;独享是痛苦的大门,只去独享、只会独享的孩子就走进了痛苦的泥潭。所以,让孩子学会分享,能让孩子逐渐改变自私的状态,变得无私、快乐起来。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让孩子学会分享,并乐于分享呢?

1.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在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这点不难办到。因为以自我为中心的前提是物质匮乏,所以得到满足、获得安全感后,孩子自私的想法就会淡化。比如他只有一颗糖果,他当然不会喜欢把它分给别人。但是如果他有很多的糖果,他就会留出自己的部分,乐意让别人去分享剩下的部分,当他体验刘分享的快乐时,逐步减少他自己的分量甚至完全共享是不难做到的。

张妈妈经常在放学接儿子的时候,给儿子带很多小食物,要他分给小朋友们。开始儿子不肯,妈妈告诉他家里还有很多很多,他才放心了:看到朋友们拿到东西的喜悦,孩子慢慢开始变得热心了,主动给每个小朋友友分发。

2.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念

让孩子学会与朋友分享一些东西,尝试一下“给予”所带来的快乐。告诉孩子,吃很少买来吃的东西的时候,要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留给爸爸,一份留给妈妈,等爸爸妈妈回家就拿出来给爸爸妈妈吃,不要一个人独自偷着吃。如果家里还有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那么要把好吃的东西分成同等的几份,让每人都有一份。

3.引导孩子通过换位思考学会与他人分享

从孩子懂事开始,家长就要让孩子学着与别人分享东西。比如,在饭桌上,家长可以让孩子学着给长辈夹菜,鼓励孩子给爸爸妈妈拿东西,教孩子给客人让座,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品味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而带来的喜悦。

有位母亲是这样教育孩子与人分享的:

周末,妈妈带小小去公园游玩。小小又累又渴,要求坐在路边的凳子上喝点东西。

妈妈给小小拿出了饼干和牛奶。这时,妈妈看见一个小女孩也坐在旁边,正看着小小吃饼干。妈妈知道,小女孩也饿了,也许和她一起来的大人去给她买吃的了。

妈妈对小小说:“儿子,给小妹妹吃点饼干,好吗?”

“不,我要自已吃!”小小显然有点不乐意了。

妈妈耐心地引导小小:“宝贝,如果妈妈有事不在这儿,这位小妹妹有饼干吃,你想不想吃呢?”

“想吃。”小小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

“这就对了,现在你拿一些饼干给小妹妹吃,下次妈妈不在你身边的时候,小妹妹也会把好吃的东西分给你吃的。”

小小看了看妈妈,又看了看小妹妹,终于把自己的饼干送到了小妹妹的跟前。

大多数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但却希望能够分享到他人的东西。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希望分享他人东西的心理特征,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

4.让孩子多结识大方的同龄朋友

大人有大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与其说大人的榜样是很重要的,那么同龄人的带领就会更加实在,孩子会下意识地向同龄人学习和比较。如果孩子身边的朋友大都是大方不计较的孩子,那么自己也不会太差!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

5.让孩子之间互通有无

有一个妈妈为了让孩子学会更好地分享,是这么做的:

只要给孩子买了他喜欢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这位家长都鼓励孩子带到学校去,并且鼓励他与其他孩子交换自己的玩具、画片或者图书。

妈妈教育她的孩子说:“只要你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借给别人玩,那么,别人也会把好玩的玩具送给你玩,这样你们就有很多的好玩的玩具可以玩,也有很多的图书和画片可以看。”

慢慢地,这个孩子尝到了分享的甜头,以后,不用妈妈提醒,他都会把新买的玩具带到学校,跟其他小朋友分享。

6.让孩子与自己的家人一起分享

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统统都让孩子去享受。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孩子诚心诚意地请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一块吃好东西,家长却坚决推辞,说:“你吃,你是孩子,我们是大人,大人不吃!”或者说,“让你吃你就吃,装什么样子!”就这样,孩子与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给扼杀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没有了谦让与分享的习惯了。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最重要的是家长首先要学会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让孩子接受和别人分享的事实,让孩子去发现分享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比如在家里,父母可以让孩子为每个家庭成员分苹果、分橘子等,教孩子学会尊老,先分给爷爷奶奶等长辈,再分给爸爸妈妈,然后才分给自己。在分东西的过程当中,孩子不仅学会了与人分享,而且明白了应该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传统美德。

7.别让孩子把分享当游戏

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见到这样的一幕:

小宝贝正吃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奶奶假意试探说:“乖乖,给奶奶吃点。”小宝贝乖巧地跑到奶奶跟前,拿着饼干往奶奶嘴里送,奶奶假装咬了一口,说:“乖乖真乖,奶奶不吃,你吃吧!”孩子一看,自己的东西不但没有被奶奶吃掉,还得到表扬,心里喜滋滋。接下来,为了测试孩子是否真的“大方”,爷爷、姑姑、爸爸、妈妈都会如此训练一番。而孩子每次都很大方地配合大人们的“表扬。”他料定,大人是不会真吃自己的。

因为知道独享是自己的专权,孩子从小就不懂得有东西应该跟大人一起分享,从小就有了自私的观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请不要跟孩子玩“假吃真表扬”的游戏。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孩子学习与人分享时,家长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并让孩子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到分享的快乐。相反,如果家长强制孩子分享,可能会适得其反,并在孩子内心埋下阴影。比如孩子不想将玩具给别人,那么家长千万不要急于说服孩子,甚至采取强制措施将孩子的玩具送给别的孩子玩,而应该从侧面出发,想一些比较特别的点子,让孩子体验到与人一同分享玩具时可以玩出一些新的体验,可以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这样做能吸引孩子自动尝试与小伙伴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