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桓温废立(1 / 1)

桓温篡志,蓄之已久,满拟伐燕一捷,归而即尊,枋头丧败,事出虑外,而篡窃之谋,已如骑虎之势,不得下矣,于是废立之计起焉。《温传》云:“温久怀异志,欲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

大和六年,十一月,温自广陵屯于白石。胡三省曰:此白石当在牛渚西南。牛渚,见第三章第九节。旋诣阙,以崇德大后令,废帝为东海王。其罪状,则谓帝在藩夙有痿疾,嬖人相龙、计好、朱灵宝等参侍内寝,而二美人田氏、孟氏生三男,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倾移皇基也。《纪》云:惮帝守道,恐遭时议,以宫闱重 ,床笫滋笫易诬,乃言帝为阉,遂行废辱。又以大后诏立会稽王昱,是为简文帝。

大宰武陵王晞,元帝子。有武干,为温所忌。温乃表晞聚纳轻剽,包藏亡命。又息综矜忍,虐加于人;袁真叛逆,事相连染。请免晞官,以王归藩,免其世子综官。又遣弟秘逼新蔡王晃,东嬴公腾,见第二章第二节。腾后改封新蔡王,被害,谥武哀。子庄王确立。卒,无子,以汝南文成王亮曾孙邈嗣。卒,子晃嗣。亮亦见第二章第二节。自诬与晞、综及著作郎殷涓,大宰长史庾倩,从本传,《本纪》作籍。掾曹秀,舍人刘疆等谋逆,收付廷尉,请诛之。帝不许。乃废晞,及其三子徙于新安,见第三章第三节。晃废徙衡阳,吴郡,今湖南湘潭县西。而族诛殷涓等。涓,浩之子,倩及其弟散骑常侍柔,皆冰之子,希之弟,冰女则东海王妃也。杀东海王二子及其母。废王为海西公。

明年,咸安二年。四月,徙居吴。见第三章第九节。庾倩之死也,其兄广州刺史蕴,饮鸩而死。东海大守友,东海,见第三章第三节。子妇温弟秘之女也,故得免。希与子邈及子攸之,逃于海陵陂泽中。海陵,晋郡,今江苏泰县。故青州刺史武沈,希之从母兄也,潜饷给希,经年。温后知之,遣兵捕希。

是岁,六月,沈子遵,约希聚众海滨,略渔人船,夜入京口,见第四章第二节。称海西公密旨除凶逆。七月,温遣东海内史周少孙讨禽之。希、邈及子侄五人斩于建康市。遵及党与皆伏诛。惟友及蕴诸子获全。是月,简文帝崩。子昌明立,是为孝武帝。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海西公门,称大后密诏,奉迎兴复。海西公初欲从之,纳保母谏而止。悚突入殿庭,游击将军毛安之等讨禽之。海西公深虑横祸,乃杜塞聪明,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育。朝廷以其安于屈辱,不复为虞。大元十一年,十月,卒于吴。

简文帝崩时:桓温仍镇姑孰。帝遗诏以温辅政,依诸葛亮、王导故事。《王坦之传》曰:简文帝临崩,诏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坦之自持诏入,于帝前毁之。坦之,述子,时领右卫将军。帝曰:“天下傥来之运,卿何所嫌?”坦之曰:“天下宣、元之天下,陛下何得专之?”帝乃使坦之改诏焉。

《王彪之传》曰: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大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谘,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彪之时为尚书仆射。及孝武帝即位,大皇大后令:以帝冲幼,加在谅(外门里音),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几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

《温传》曰:温初望简文临终,禅位于己,不尔便为周公居摄。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愤怨。与弟冲书曰:“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孝武帝即位,诏“内外众事,关温施行”。复遣谢安征温入辅。安时为吏部尚书,中护军。

宁康元年,二月,温入朝。停京师十有四日,归于姑孰。遂寝疾不起。七月,卒。《温传》言温讽朝廷加己九锡,累相催促,谢安、王坦之闻其病笃,密缓其事,锡文未及成而薨。时年六十二。

《彪之传》曰:温遇疾,讽朝廷求九锡。袁宏为文,以示彪之。彪之谓宏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时谢安见其文,又频使宏改之。宏遂逡巡其事。既屡引日,乃谋于彪之。彪之曰:“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自可更小迟回。”宏从之。温亦寻薨。案简文帝自永和二年何充卒秉政,至其立,已二十五年。引用殷浩,以与温抗者,即简文也。

《纪》言帝初即位,温撰辞欲自陈述,帝引见,对之悲泣,温惧不能言。有司奏诛武陵王晞,帝不许。温固执,至于再三。帝手诏报曰:“若晋祚灵长,公便宜奉行前诏。如其大运去矣,请避贤路。”温览之,流汗变色,不敢复言。又言帝践阼,荧惑入大微,帝甚恶焉。时中书郎郗超在直。帝乃引入,谓曰:“命之修短,本所不计,故当无复近日事邪?”及超请急省其父,帝谓之曰:“致意尊公,国家之事,遂至于此,由吾不能以道匡济,愧叹之深,言何能喻?”因咏庾阐诗云:“志士痛朝危,忠臣哀主辱。”遂泣下沾襟。然则帝之于温,初无所畏。

《纪》又谓帝神识恬畅,而无济世大略;故谢安称为惠帝之流,清谈差胜耳;谢灵运迹其行事,亦以为赧、献之辈;盖非笃论也。《晋书》好博采而辞缺断制,往往数行之间,自相矛盾,要在知其体例,分别观之耳。作者意在博采,原不谓其所著皆可信也。

据《本纪》:孝武之立为大子,实与简文之崩同日,然则《王彪之传》谓君崩大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语亦有误。其所争者,盖非大子之当立与否,而孝武之当为大子与否也。然则《晋书》记载,多不容泥,谓简文视天下为傥来之运,恐亦诬辞矣。然则桓温图篡虽急,而朝廷拒之甚坚,且镇之以静,终不为其虚声所动,盖自其举兵欲胁废殷浩以来,至于孝武之初,始终若一,初非谢安、王坦之、王彪之等数人之力也。简文之才力,亦实有足称矣。此又见庾氏之欲推立之,实非为私意也。

温四弟:云、豁、秘、冲。六子:熙、济、韵、袆、伟、玄。熙初为世子,后以才弱,使冲领其众。温病,熙与秘谋杀冲。冲知之,先遣力士拘录熙、济,而后临丧。熙、济俱徙长沙,见第三章第九节。秘亦废弃。云前卒。豁时刺荆州,加督荆、扬、雍、交、广。扬当作梁。冲督扬、豫、江三州,为扬州刺史,镇姑孰。豁子竟陵大守石秀竟陵,见第三章第九节。为江州刺史,镇寻阳。见第四章第一节。八月,崇德大后临朝摄政。九月,以王彪之为尚书令,谢安为仆射,刁彝为徐、兖二州刺史,镇广陵。彝协子。二年,正月,彝卒。二月,以王坦之代之。三年,五月,坦之卒。以桓冲为徐州刺史,镇丹徒。见第四章第二节。谢安领扬州刺史。

大安元年,大后归政。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二年,八月,为司徒。桓豁卒。十月,以桓冲为荆州刺史。王蕴为徐州刺史,督江南晋陵诸军。蕴,孝武后父。晋陵见第四章第三节。谢玄为兖州刺史,广陵相,监江北诸军。玄,安兄子。于是下流之势渐重矣。《王彪之传》云:谢安不欲委任桓冲,故使大后临朝,献替专在于己。

《冲传》云:冲既代温居任,则尽忠王室。或劝冲诛除时望,专执权衡,冲不从。谢安以时望辅政,为群情所归,冲惧逼,宁康三年,乃解扬州,自求外出。桓氏党与以为非计,莫不扼腕苦谏;郗超亦深止之;冲皆不纳。桓温尚无所成,而况于冲?其不敢为非分之图,亦固其所。然冲之为人,雅与温异,颇有公忠之心,其不为非分之图,亦非尽由才之不及,势之不可也。温据上流久,且夙怀反侧之心,其余毒,自非一朝所能消弭,故桓玄卒资之以构逆。然当苻坚入寇时,晋之克弘济于艰难者,实赖上下游之无衅,其时上下游之无衅,则冲实为之,冲亦可谓贤矣。

注释:

[1]投袂[tóu mèi]:挥袖,甩袖。表示立即行动。

[2]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脚砍掉。

[3]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搏:拍击。原意是说主要目标应像击杀牛背上的虻虫一样去灭掉秦国,而不是像消除虮虱那样去与别人打仗。后来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