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1 / 1)

晴光雨日,悲喜聚离,花草鸟木,无一不能写成一阕古词。而“花事”,在古代诗词中,几乎是诗词人必写的素材。惜花伤春,承载着诗词人的思想寄托,为花慨叹惋惜,又表达了诗词人的伤春情绪。李清照,离不开宋词;宋词,又离不开花。李清照笔下的花,满是心事,其中酸甜苦辣,个中滋味,怕是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宋词,伴随了李清照一生。她能诗能词,留存于世的作品却并不多。其中那首《如梦令》,很是广为人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的李清照,又喝了酒。伴着窗外的雨声、风声,她喝得半醉,借着酒力沉沉睡去。一觉醒来,才想起昨夜下了雨,刮了风,不禁担心起院中的海棠来。她不忍看那满地残红,只能询问卷帘人,她说,海棠依旧。是吗?是吗?她还是不忍去看,怕是残红狼藉,绿肥红瘦了吧。

她惜花、爱花,海棠经历风雨,也要为花而悲,为花而痛。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生又能经历几多风雨?一次,一次也就败落了。海棠花落,来年再开,人生落幕,几时再来?

知否,知否,应是伤春悲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偶尔伤感,不过是生活的调节剂。那风、那雨,怎能天天来,就像这人的身体,偶感风寒,痊愈了自是健康开心地活着。那花呀,有的落,就有的开,这世间永远不缺花团锦簇,也永远不缺赏花之人。而李清照,独树一帜,偏喜桂花,偏把桂花比作自己。她在《鹧鸪天》中写道: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人生无奈,也不必自甘堕落。李清照的婚事,受阻了,但她并不甘心。她一遍遍诉说自己的趣味和心性,她自信、骄傲,坚信她是一颗明珠,懂她的人自是懂得。

她喜欢桂花,色淡香浓,别看它貌不惊人,但它清高香甜,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家世不够显赫富贵,父亲在朝中地位低下,虽然不能与“浅碧轻红色”的牡丹、芍药相提并论,但它清高脱俗,香气宜人,是中秋之冠。也因此,惹来梅花的嫉妒和**的羞怯。她是李清照,少年便名震京城,她的内在美,又岂是富贵的牡丹、芍药能比的?

清高恬淡,淡雅清丽,自是一种美。可是人往往喜欢富丽堂皇的热闹,喜欢牡丹、芍药、**,那金秋之桂,独有暗香,却极少被人发现。她在等待,不是等待有人发现她的美、她的好,而是等他冲破世俗,冲破枷锁,佳偶天成。

她没办法不喜桂,就像她无法不喜梅。如果桂花写的是她的内在美,那么梅便是得天独厚、无与伦比了。于是,她写了《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等到了他。他没让她失望,他们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趣味相投。新婚之始,夫妻二人都有些拘谨、戒备,总怕真实的自己不被对方欣赏。慢慢地,李清照终于明白,生命该以最自在、柔媚、真实的姿态出现。偶尔的小醉,衣冠不整,都没什么,谁也不能改变其本质。

梅,孤傲、清逸、淡雅,是宋人最钟爱的花,也是词人最喜欢写的花。李清照的词中,不少都在咏梅,只是她眼中的梅,少了清瘦与孤冷,只因被那暖暖的热情融化了。

春意泛起雪先知,那雪中梅花,泄露了春光。朵朵半开的寒梅,点缀在枝头,娇艳旖旎,开在庭院里,如同美人出浴。梅花真是有造化,老天都喜欢它,它本已如此美了,却还派月光来为它增辉。这样的时刻,如何能不饮酒赏花呢?不要怕醉,醉就醉了,它的风韵、独特之美,任是群花也比不了,又如何能不陶醉呢?

雪景之下,如出水芙蓉,娇羞带着本真,她自是香的,诱人的,何须遮掩,自是无与伦比。做人,该当放下面具,以真示人,才能被人发现你的好。前提是,你真的好,你**、才华过人、娇媚,如梅一般,懂的人自然欣赏。是啊,你已经那么好了,还有月增辉,这样的女子,又岂是普通女子能比的?

这并不是指李清照不爱美,不再装扮自己,而是说她有自在、洒脱的本性,也有**、妩媚、出水芙蓉的姿态美。如果多了华衣贵服、点滴装扮,更是增添了无限光辉。梅,有孤傲、清寒之意,而她将梅置于雪和月中,更容易让人以为这词有些哀伤、孤冷。她没有,她扬扬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只想借梅表达自己。

她顺利赢得他的心,又顺心遂意嫁给他,当然有些自信自傲。她的自信也来自赵明诚,他是如此欣赏她,又把她的才华捧得极高,她想不得意都难。她终于,终于胜过牡丹、芍药,成为“花中第一流”。

她这是贬低牡丹吗?非也,她只是不甘心承受不公平的待遇。每个人都该有其价值,何必因为不是牡丹便被否定,又何必因为自己是桂花,就去否定牡丹。她也咏过牡丹,写出了《庆清朝》:

禁幄低张,彤阑巧护,就中独占残春。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待得群花过后,一番风露晓妆新。妖娆艳态,妒风笑月,长殢东君。

东城边,南陌上,正日烘池馆,竞走香轮。绮筵散日,谁人可继芳尘。更好明光宫殿,几枝先近日边匀。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李清照咏的花,生于宫禁中,有护花帷幕低低的张蔽遮阳,也有红色栏杆加以护持。这花独占暮春风光,它淡雅挺立,姿态柔美,朵朵精妙绝伦,惹得春风嫉妒,更使明月开怀。在东城边,南陌上,日光充足之地,从早到晚赏花之人川流不息。但是,这般盛大的兴会结束后,又有什么花来继它之后呢?

李清照所咏之花并未点名,有人说咏牡丹,也有人说咏芍药。无论咏的是哪枝,咏的是富丽堂皇者总没错。写花不见花,只见“禁幄低张,彤栏巧护”,指的便是那些被精心呵护、有高贵气质、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花赏了,美人见到了,只可惜,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绝色倾城,再美的人,也只能留住一时春光,夏天来临时,又有什么花来更替呢?不是牡丹不好,是聚散无常,人该各自绽放,等春光逝去,管它是否金乌西坠,黄昏将至,反正还有未燃尽的残蜡。与其自寻烦恼,唉声叹气,不如赶快喝下金杯中的美酒,多一份坦然豪情。

伤春悲秋易,坦然接受难。美人怕迟暮,春光怕逝去,活着的人呐,怕来日无多。在年华盛景,在如鲜花绽放般的青春里,多少人担心着未来,感叹春光短,青春太仓促,殊不知,那哀怨的心情连这大好时光也辜负了。怕什么,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留不住,与其感慨时光易逝,不如享受时光,活在当下。至于黄昏时刻,喝一杯美酒,燃一烛残蜡,也是好的。至少有酒,至少有一份坦然面对的心情。你不恐惧,便没什么好怕的,只剩下勇敢面对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