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怀诗(1 / 1)

人世安定,童年无忧,年华虽渐去渐远,但人都渴望长大。于成人而言,年华的流逝,是一声声叹息;于孩童来讲,年华的流逝才能越来越窈窕可爱。十多岁的李清照,还不太管世间的凄凉与喧嚣,一心在旧式老宅中积累知识的能量,将心事逐一积攒,等待时间成熟,好化作笔下的诗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咿呀学语的孩童不见了,十几岁的李清照,早已成为娉婷女子。李清照十多岁时,偶得外祖父被贬、舅父们被革职,而自己的父亲也被外放广信军的消息,曾烦闷不已。不过,在祖父和伯父的开导下,她很快为父亲棒逐妖道而感到自豪。

受家族政治上不顺心的影响,李清照开始关心世事,对所读史书上的内容进行思考,正式开启了她的诗意人生。

十四岁之前,李清照无拘无束,即使长辈发现她的举动似男孩,亦不会多加干预。可在她过完十四岁生日以后,便再也不能随心所欲了。

二位伯母准备在清明节时,为她“上头”。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古训,需要女子用簪束发。“上头”日要选在气候温和的时候,以便“湔裙出乐游”。“上头”后的女子,再也不能轻易出游,举止也多受约束,于是,她请求延至秋日再行“上头”礼。

得到伯母的允许,李清照格外珍惜“最后”的闲散时光,她整日出门游玩,还给自己做了秋千,做尽自己想做的一切。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她浏览了不少齐鲁壮丽河山,为她最初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那日,她沉醉于一个叫溪亭的景色中,因为她玩得尽兴,不知不觉从午后的光景玩到了落日黄昏。窈窕少女,目不转睛地望着夕阳下坠,小河的荷叶被微风吹动着,这样的场景让她一点也不想回家。

她划着小舟,在荷中穿梭,让自己融入这个叫溪亭的画里。划着划着,就来到了荷花深处,那荷越来越密,荷柄越来越高,荷花越开越大朵。许是她观景前偷喝了酒,又有点不胜酒力,很快便醉眼迷离了。

晚风吹来阵阵荷香,她闭上眼,不醉也醉了。游走在密集的荷丛里,她的小舟总是不听使唤,她划舟前行,谁知小舟却意外地转了方向,慕然间,吓到了旁边的鸥鹭,惊得搅乱了满湖波光。

那日的场景,李清照始终无法忘却,她将这景化作笔下的词,于是就有了《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多年后,李清照身在京城,想起年少时的这段时光,便飘然下笔,写出了这番灵动的场景。李清照喜酒,小酌了几杯又诗意大发的女子,即使在今天,亦不多见。然而,李清照是洒脱的,她不在乎这些封建礼数,甚至借词告诉世人,她那段青春岁月,是醉过的。后来,李格非看到了这首小词,不仅没有责怪女儿饮了酒,反而被她的才华折服,惊叹不已。

他拿着小词,呈给当时的辞章名家阅览,他们都认为,这词出自苏轼之手,抑或是仙人吕洞宾之手,没人认为,这是一位少女的佳作。

后来,李清照自许创作经历时,提到过一首叫《分得知字韵》的小诗:

学诗三十年,缄口不求知。

谁遣好奇士,相逢说项斯。

此诗大约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春,她自称“学诗”,实际上指她“作诗”。在作诗方面,她的父亲李格非的文章几乎无人与之匹敌,不过,作词方面,却弱于秦观和晁补之。李清照大有不服之气,她年方及笄,作出的诗已被士大夫赞叹不已。

都说少女怀春,那宋朝里有一位女子却总是怀诗,她满腹诗才,出口成章,一不小心,就成了千古。

自古女子无才便是德,可到底有才,才令人惊艳。就像李清照,若无诗才,谁又记得宋朝有一位别样女子。

盛世锦年,丰衣足食,正是读书好时节。或小酌一杯酒,或配一杯茶,抑或清供插花,唯有此,才不辜负人间好时光。人的一生,都是在孤独中度过的,不求有知己,但求在遥远的宋朝,有一位能抒发自己心情的词人,懂得自己,这也便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