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入书香世家(1 / 1)

宋朝,一个远到需要时光机才能回去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近到就在手边的时代。打开一本关于宋朝的书,这个时代也便跃入眼前。书中,不仅有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亦有朝代变迁的兴衰存亡,当然,还少不了文人骚客钟爱的宋词……

人世迢迢,浮烟弥漫,唯有宋词如一股清凉晚风,让人在婉约中叹息追味。喜欢宋词,喜欢它悲凉中的娴静,喜欢它落花的无言,还喜欢它悠悠长叹的气息。宋词,常被人提起,常被人在竹屋茅舍诵念,那些风月缠绵的往事,诗酒流连的情怀,点点滴滴,仿佛早已不是昨日的故事。

有些人,一出生便老了;有些人,一出生就带着不一样的使命。如她,李清照,被后人称为婉约词宗的女子。她的诗词,留存于世的并不多,但却是被人诵念最多的。而她的故事,也早已刻在了岁月流年之上,被人不断说起。

她的一生,在那个动**年代,悲伤着,静默着,叹息着。纵然她有惊才绝学,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命运。草飞莺长的日子里,唯有将这落寞的心情,一次又一次地化作诗词,才对得起这半梦半醒的人生。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十余岁的李格非,有得长女之喜,这便是李清照。她出生在山东济南章丘明水镇,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章丘,历史悠久,是北方少见的稻香鱼肥小镇。这里,河网密布、泉水淙淙,更有筑鸣的百脉泉。百脉泉与著名的趵突泉齐名。趵突泉有三个泉眼,泉水终年喷涌,水涌若轮。而百脉泉的泉水,可谓是泉涌如注,灼若明珠。这里气候宜人,有“清境不知三伏热”的美誉。

市井中的人,来来往往,都沉浸在醉意朦胧的日子里,没人在乎李府中正在啼哭的女婴,将来会有一番怎样的作为;也没人在乎,她是否惊艳了时光,会成为当时男子心目中的女神;更没人在乎,她笔下的风华,会历经千年不衰……

李清照出生的北宋,已经历繁华,正走向枯萎与荒芜。出生在这样的年代,她的人生注定充满荆棘与坎坷,即使是天才少女,依然逃不过命运。那些虚伪与软弱、野心与阴谋、狰狞与凌乱,让她变得多愁善感,在乱世中记录着命运的酸甜苦辣。

李清照出生书香世家,父亲名格非,字文叔,是宋神宗熙宁年间进士,也是当时著名的文人。他幼年便俊迈出众,不尚虚名。他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对诗词歌赋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曾著有数十万言的《礼记说》,还潜心研究史学,写出了《史传辨志》。

约1091年时,李格非入职做馆职,他的文章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成为东坡的学生。人们把他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

当时,政局派系斗争很是微妙,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亲政,新派人物章惇、吕惠卿官职复位,他们曾尝试任命李格非做类似于编修“检讨官”的工作,但他光明磊落,清正刚直,拒不就任,因而触犯了当局,被外放为广信军通判。

北宋后期,政治斗争愈发疯狂,苏轼旧党已故者一再追贬,而生者不仅一贬再贬,重者罪及子弟亲属。碍于苏轼的关系,李格非后来一直无法挣脱党争的旋涡,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受到了影响。以至于后来,她与赵明诚的爱情,也饱受风雨摧残。

李清照出生没多久,生母便过世了。关于清照的生母也是说法不一。其一,在《宋史·李格非传》中:“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其二,在宋朝庄绰所著《鸡肋编》中称,李格非是汉国公王准孙婿九人之一。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王珪神道碑》中云:“(王珪)女,长适郓州教授李格非,早卒。”王珪是王准之子,格非亦是王准的孙婿,因此,李清照很可能是王珪的外孙女。

后来,李格非续弦王拱辰的孙女,王氏成为李清照的继母。王氏是知书达理的女性,文学修养极高。她待人宽厚,视李清照为己出,并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她,担当起了照顾李清照的所有责任。

在李清照三四岁时,她的智力已超过了八九岁的堂兄李迥。那时,李格非去汴京任职,与李清照一直书信往来,对她因材施教,不忘对她的教诲。大约在李清照五岁时,她已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那年七夕,家族中两位伯母为家里的女孩们安排了七夕的“乞巧”仪式。伯母在祭祖用的八仙桌上摆满时令瓜果,以及各种鲜艳的花朵。她们给女孩们每人一枚七孔银针和彩线,让她们闭目乞巧……

李清照乞巧完,嘴角微微上扬。伯母见她笑而不语,便问她:“你想让织女教你什么样的女红?”

清照摇了摇头:“我想像哥哥那样读书写字……”

乞巧完毕,伯母们把女孩的心愿告诉自己的丈夫,更告诉了远在汴京的李格非。格非得知清照的心愿后,喜不自胜,又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那时,清照早已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了。她才华突显,文字在幼年已成为她人生中的一部分,注定要走入文字的风景里。

还好,清照生于书香世家,读书习字本是家常事。倘若生于寒门,怕是要专注女工了吧。她天生似荷,小小的人儿,已露出尖尖角,而那些三从四德,陈腐的规矩都算了吧。从此之后,她只爱出入书房,只要有书在手,就能乐不思蜀。

世间事,都记在这一卷卷书里,是真是假,历史的长河早就洗出另一番模样。李清照不是不懂,只是,身为女子又能做得了什么?

没有寂寞,哪来的感伤;没有忧愁,又如何成长。不管外面多少风云变幻,于她,不过是一朝一夕读书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