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诠释:他一定是故意对我冷暴力的!(1 / 1)

小求的男朋友被猎头挖去另一家公司后,因为忙着适应新工作,每天很少主动发信息给小求,下了班经常跟新同事去吃饭或参加客户的饭局,给小求打电话的次数也明显少了。在猎头联系小求男朋友时,小求是很支持男朋友跳槽的,她觉得以后男朋友会有更大的晋升空间。但跳槽后,相比之前同公司时两人一起吃饭、一起上下班的生活,小求觉得落差很大。她慢慢开始怀疑男朋友在新公司认识了别的女生,认为他的冷淡是故意在对自己冷暴力,是在等自己提分手。因此小求生气了,经常不回复男朋友的信息。

男朋友一开始还不明就里,等知道她的想法后,就觉得她太幼稚、太不懂事了。小求不但不理解他要融入一个新团队和处理新工作有多累,还一个劲儿地把他往坏了想,结果两个人大吵了一架,冷战了很长时间。

负面诠释,让你的主观世界充满黑暗

很多女生都跟小求有类似的思维习惯,由于担心自己受伤害,所以感情有矛盾时,就会把伴侣往坏了想,认为对方故意让自己难受。只有伴侣耐心解释、安抚她们,她们的情绪才会得到缓解。

现实却是,伴侣往往不怎么解释,甚至会特别愤怒。这些女生觉得不解,认为如果是自己误会了对方,那对方解释清楚就行了,对方越是生气和不解释,就越说明他心虚。所以这些女生会不依不饶,双方很容易陷入冷战。

对待这类女生的困惑,我往往会举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她们理解伴侣的感受。

假如现在你来面试,我是HR,你自我介绍说你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的。

我:“北京大学有国际关系学院吗?”

你:“有,北京大学东门进门右手边第一栋就是。”

我:“你说你原先的工资是两万元?”

你:“是的,每个月上下波动,但平均是有两万元的。”

我:“但是你原公司的岗位KPI是按季度进行考核的,工资又怎么会每个月上下波动呢?”

你:“每个月工资构成是底薪加季度绩效加项目奖金加每月评级奖金,所以会上下波动。”

我:“是到手还是税前?”

你:“是到手的。”

现在,你觉察一下自己的感受,你是希望跟我这个HR多聊一些,还是希望尽快远离我呢?

这个对话只从内容上说,是HR在了解求职者的原工作信息,我这个HR确实是有理由问这些的,但这些提问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每个问题都透露着对你所说的话的不信任,也就是我预设你在骗我。所以正常情况下,现在你的情绪很复杂,既有愤怒,又有委屈,还有烦躁。而这些被冤枉的愤怒、不被理解的委屈和反复解释的烦躁,恰恰就是你的伴侣在被你进行负面诠释时的感受。

负面诠释,是对对方外部行为的动机进行负面消极的揣测,是不负责任地置对方于不道德的境地后,要求对方自证其道德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伤害甚至是人格侮辱。

负面诠释对感情的破坏还不止如此。我们对他人的评价,往往会暴露出我们的真实自我,所以负面诠释会让你的伴侣越来越了解你的阴暗面,这是认知层面上的投射原理。如小求认为男朋友跟自己联系少了是在冷暴力自己,男朋友这么做的真实动机我们尚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小求自己才是不开心时就会用冷暴力去逼伴侣就范的人,所以她才会从这个角度去揣测自己的男朋友。因此,感情里的负面诠释越多,说明你自身的阴暗面越多,你在伴侣心中的形象分就越低,伴侣对你的反感也会与日俱增。

决定有什么情绪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对事实的看法

对伴侣的负面诠释导致的负面情绪,是无法通过伴侣的自证清白来缓解的,因为问题不是出在伴侣做或不做什么事情上,而是出在你对伴侣行为的负面解读上。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经典ABC理论,阐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原理:决定你有什么情绪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你对事实的看法。

举个例子,假如你男朋友每天接送你上下班,身边的同事经常表示羡慕,还有单身女性向你请教挑选对象的方法和关系维护的技巧,此时的你应该很开心。

但是,有次你无聊时去翻看男朋友和他前任的微博,发现他之前也是这样接送前任上下班的,而且他当时接前任下班时还会带上一杯她喜欢的奶茶,有时还会有小蛋糕或零食。而你,则什么都没有。此时,你应该会很不开心,而且在此之后,每次男朋友接你上下班,你都会郁郁寡欢。

客观上说,男朋友的行为自始至终都没有变化,一直接送你上下班,也就是事实没有任何改变,但你的心情却从一开始的开心,变为后来的不开心。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你对这个事实的看法、评价,这就是ABC理论的原理。

一开始接触ABC理论的人,可能都会有种感觉,就是“这是自欺欺人”。如上例中,事实上男朋友确实对前任比对自己更好,那自己生气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也这样想的话,那你要切记,过去的事实,是历史。

当下就是你的男朋友每天接送你上下班,而你却对他不满。

我们无法改变历史,甚至连历史是否发生过都很难确定,就算确定,我们也无法确定前因后果,说不定就是由于男朋友的前任对他有那么高的要求,才导致他们分手,所以纠结这些历史是没有意义的。

你唯一要思考的就是当下,现在男朋友接送我上下班我是否满意?不满意的话我还希望他多做点什么?他不愿做的话我是否有放弃关系的决心?

明确自己当下的需求、敢作敢当的女生,比起没有明确诉求,也没考虑如何收场就跑去找男朋友吵闹的女生,更能得到男生的尊重和重视。

我们再以小求跟男朋友的矛盾为例,运用ABC理论来拆解一下。

ABC理论把情绪拆解成三部分:事实、看法、情绪。

事实,指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了或没做什么事情。

看法,指自己当下对前述事实的评价。

情绪,指当下自己体验到的情绪。

从小求的角度来看,事实是“男朋友(谁)去新公司后(什么时候)没有像之前那样频繁地联系小求了(没做什么事情)”。

小求对此的看法是“他可能认识新的女生了,在冷暴力逼我分手”。

情绪是“生气、伤心”。

如果小求把自己的负面诠释误认为是事实,那男朋友冷暴力自己、逼自己主动提分手,确实是一件让人感到生气和伤心的事情。但问题在于,事实仅仅是男朋友没像之前那样频繁地联系自己。

对这个事实的解读,固然可以解读为负面的“他认识了别的女生,所以在冷暴力逼我分手”,但也可以解读为中性的“他工作太忙顾不上我”或“热恋期过了,所以他把精力重新放到工作上了”,还可以解读为正面的“他在努力赚钱为我们这段感情打婚姻基础”。

认为他是在实施冷暴力就会生气,认为他只是忙工作或热恋期过了就只会有小失落,认为他是在为了以后能结婚而努力赚钱,那就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我们的想法对自身情绪的影响非常大。同一个事实,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甚至能产生截然相反的情绪。因此,我们对自己的想法要持一种谨慎审视的态度,不能误以为自己的想法就是不容动摇的事实。

纠正负面诠释的思维训练

这里提供一个纠正负面诠释思维的训练方法,具体如下。

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先问自己:“我是不是认为他可能是个坏人?”如果是的话,就运用如下表格纠正自己的思维:先记录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接着回忆引起这种情绪的事实(事实核心是“谁做了/没做什么”),再思考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个事实的,最后尽量想出更多不同角度的看法,甚至是跟原来完全相反的看法,把一开始负面诠释的“他就是故意这样坏”的看法,转变成带有善意的看法。

当然,这个训练不是想让你自欺欺人,做个没有负面想法、只有正面想法的“傻白甜”。就像案例中小求的猜测也有可能是对的,她男朋友确实有可能是因为有了新欢,所以冷暴力她。我并不否定消极可能性的存在。我强调的是,在没有足够证据之前,先尽量带着善意去解读事物,往积极方面想。

我们拿小求的案例来做个假设,假如她男朋友跳槽后在新公司确实认识了一个挺聊得来的女生,但他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工作有交集时会闲聊两句,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工作上。

现在如果小求对男朋友的疏远进行负面诠释,认为他是在冷暴力自己,那小求就会跟男朋友发脾气、冷战。男朋友忙完工作的闲暇,想到冷漠、充满敌意的小求,再看到眼前刚认识的这个工作认真、聊天带笑的女生,这种对比带来的落差感,就是他和那个女生关系的“加温器”。要是女生再来上一句“你工作这么忙,女朋友还冲你发脾气,真是太辛苦、太难了!要是我有这么上进的男朋友,我一定天天把他捧在手心里”,那小求的男朋友自然会越来越想靠近这个女生。

再换一个假设,如果小求对男朋友的疏远进行积极诠释,认为他是在为两个人的未来而努力赚钱,那小求就会心疼男朋友,会在两个人有空聊天和见面时尽可能地照顾他的感受,叮嘱他多放松休息。那小求就相当于男朋友的“泄压阀”和动力来源,男朋友在工作时会更有干劲,工作之余也会由于小求的懂事体贴而更多地关注她、考虑她的感受,也就不会有多余心思放到新认识的女生身上了。就算一开始男朋友确实对女同事动过歪心思,那小求的信任和体贴,也会让他由于愧疚而主动约束自己。

习惯负面诠释的人,由于太担心有糟糕的事情发生,所以事事都把最坏后果想在前头。结果往往是负面想象导致自己变得紧张且充满负能量,并用这种糟糕状态,诱使身边的人制造出更多糟糕的事情,这就叫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又称“自我应验预言”或“自我实现预言”,指人会不自觉地按照自己认定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认定伴侣可能会出轨,便会受证实偏见的影响而更关注支持这个判断的捕风捉影的证据,进而频繁体验到被出轨的愤怒和悲伤。于是跟伴侣相处时,就会变得烦躁并带着敌意,最终导致两人之间生出嫌隙,自然就会有其他人来填补,也就出现了第三者。

而与自证预言相反的,便是期望效应,指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受到他人期望的影响。比如,小求的男朋友可能只是事业心强,于是一心工作,忽略了小求,但小求带着善意,坚定地认为男朋友是由于爱自己,想跟自己结婚并安定下来才拼命工作,于是无怨无悔地对男朋友好,男朋友便会被她的付出和善意投射所影响,而产生自己确实想跟她结婚并安定下来的想法。

感情Tips

伴侣的前任

很多女生由于占有欲、嫉妒、不自信等,会对伴侣的前任过度关注,而且越是关注越会有无解的疑惑,如“他对我是不是没有比对前任好?”“他没把前任的联系方式删掉,是不是心里还记着前任?”“我长得有点像他前任,自己会不会只是一个替代品?”等等。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连伴侣自己都不清楚,所以思考这些问题,除了把已经成为历史的前任拉到你们当下的关系中、影响你们的感情外,没有任何帮助。所以我往往会建议这类女生,在看到明显的证据证明“他们才是真爱”之前,可以适当自信点,从积极的方面去解释上述疑惑,就算事实跟自己的解释还有差距,那也可以通过期望效应去影响对方,而不能让消极的自证预言发挥影响力。

“他对我是不是没有比对前任好?”

答案一:不是,他现在改变原有人生规划,要跟我一辈子走下去,这才是真正的对我好。

答案二:是,但那是因为当时他还年轻,时间充沛,精力旺盛,而现在他需要担负更多社会责任,所以没办法像当时那样付出时间和精力。

答案三:是,但我们现在的感情还没有他们当时那么深,所以正常。

答案四:是,但以他那种爱一个人的方式应该爱不过三个月,我更希望他像现在对我这样细水长流。

“他没把联系方式删掉,是不是心里还记着前任?”

答案一:不是,就算分手了也可以做朋友或客户,毕竟彼此信任度高。

答案二:不是,不删除也能理解为他不在意、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