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你这样做就是不爱我!(1 / 1)

小反最近觉得男朋友越来越不爱自己了。

确定关系前,男朋友可是随叫随到。可现在,男朋友忙工作,忙健身,甚至忙着睡觉,就是没时间陪小反。

确定关系前,小反说的话就是圣旨,就是真理。可现在,男朋友天天跟小反讲道理。

一开始,小反觉得男朋友没之前那么在乎自己时,只要眼眶红红地说一句:“你这样做就是不爱我……”男朋友就会立马道歉,并恢复恋爱前的积极态度。可现在,小反的这句话不管用了,男朋友听到后只会不耐烦地说:“不爱就不爱吧,爱咋咋地!”男朋友的态度让小反心寒,她在犹豫要不要分手。

原始的非黑即白思维

“怎么做才算爱一个人”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因为“爱”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大部分男生追求女生时,都会把女生的感受放在首位,对女生百依百顺,结果导致很多女生在恋爱中会以自己的感受作为判断伴侣是否爱自己的依据,认为自己感受舒服就说明对方爱自己,而自己感受不舒服就说明对方不够爱自己。

从个体经验的角度来说,这是合乎逻辑的,毕竟你之所以选择跟一个人在一起,必定是因为他能够考虑你的感受,满足你的需求,而不可能是因为你跟他接触的过程中特别难受,所以你的恋爱感受好坏确实跟对方爱你与否有关。但是,如果因此就把“感受不舒服”等同于“他不够爱我”,这种非黑即白的思维也是错误的。

非黑即白思维,指只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去评判一个事物,如“好或坏”“对或错”“爱或不爱”。如上例中,小反评判男朋友对待自己的方式,只有两个相反的评价,要么就是“你爱我”,要么就是“你不爱我”,这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思维。

非黑即白思维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快速,缺点是无法应对复杂情况。部落时代用非黑即白的思维可以活得很好,会伤害自己的(坏的)就远离或反抗,会让自己舒服的(好的)就占有,几乎没有太多复杂的问题。可到了现代社会,问题就复杂多了,比如上例中小反犹豫的难题“这种情况下到底要不要分手”,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相同,或者后退一步回答小反的前一个困惑“他这样算不算爱我”,相信答案也是见仁见智。

现代社会由于文明发达,有太多抽象的概念,以至于非黑即白的思维几乎无法用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反而可能因此扭曲自己的认知。

非黑即白,让你对这个世界产生误解

首先,非黑即白思维的最大问题,是很容易因客观世界不如愿而产生负面情绪。

这个世界就客观情况而言,纯粹的“白”和“黑”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灰”。

恋人或夫妻间,爱得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的是很小的“白”的那一小部分,不爱到为了一点钱就把伴侣抛弃的只是很小的“黑”的一部分。大部分人对伴侣的正常态度是没有一定之规的“灰”的:在自己不太难受的情况下,尽量让对方开心;失去对方不至于寻死觅活,但也不会太好受。

如果你是一个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那为了追求难以实现的那点“白”,你会极度排斥现实中大片存在的“灰”和可能存在的“黑”。

放到感情里,就是你会期望伴侣一直给你带来积极的体验(白),这才算是“爱”。但凡你觉得感情平淡无味了(灰),或者对方让你觉得不开心了(灰),或者对方产生分手念头了(黑),你都会觉得对方不爱你了,进而产生负面情绪,然后去质问对方“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事实上,就算是你最爱吃的东西,天天吃也会觉得平淡,甚至偶尔还会觉得有点难吃。感情也是一样的,时间久了变平淡很正常。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也很正常。期望一段感情自始至终给自己带来积极体验,结果就只能是自己长期处于失望、焦虑、愤懑等负面情绪中,人见人怕。

其次,非黑即白的思维简化了这个世界,导致用此思维思考的人无法理解这个世界的规律,进而导致行为与目标不相符,甚至相反。

我们对客观规律的学习过程大致是这样的: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研究/理论学习—验证/推翻假设—得出结论(进而指导实践并加深认识)。

比如你观察到一个现象:夫妻吵架后,有的人很快会消气,而有的人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消气。于是你产生了疑惑:是先消气的一方更可能结束关系,还是后消气的一方更可能结束关系呢?

你提出了一个假设:后消气的人长年累月憋着一肚子火,应该更可能结束关系。

接着你做研究,去调查提离婚的一方在婚姻中吵完架是早消气的一方还是晚消气的一方。然后你发现提离婚的大都是早消气的,于是推翻假设,得出结论:“早消气”和“想结束关系”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无法进一步确定是由于早就想结束关系于是消气快,还是由于消气快才更想结束关系。

这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是,以后吵架时,就算自己再生气,也尽量减少生闷气的时间,以免伴侣是想放弃关系的那一方,同时也警惕自己内心想结束关系的冲动。

实践一段时间后,你询问伴侣最近吵架后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表现有何不同,并了解一下,只从这段时间吵架后的感受而言,对方是更希望这段感情维持下去,还是更不希望维持下去。进一步检验前面的结论,加深对“吵架后消气快慢对关系的影响”这件事的认识。

尽管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中不会搞得这么严谨,可能提出疑问后上网找找答案就照着做了,但大方向上还是遵循这个逻辑了解客观规律,并会利用规律达成自己的目标。

可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看到上面这些烦琐的内容,可能只有一句话:哪有那么复杂,离婚还不就是因为不爱了。而且他们还能逻辑自洽:爱的话怎么会提离婚呢?不爱的话,对方提离婚你做什么都没用。

那些感情维护知识、婚姻维护理论,在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看来,全是废话。他们坚信的客观规律是:爱就是爱,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如果他爱你,不管你怎么“作”、怎么闹,哪怕跟他家里人全部结仇,他都会继续爱你;不爱了的话,你就是国色天香、智慧过人、任劳任怨,他也是不爱了。

所以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如果确认伴侣爱自己,就会放飞自我而不顾及伴侣的感受,结果导致伴侣受不了想要远离。不确定伴侣是否爱自己,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就会判定伴侣“不爱”自己,接着要求伴侣改正“不爱”的错误,让他立马“爱起来”。这种无视对方感受的强硬命令,只会导致原先就有点倦怠的伴侣对感情更加消极。

如果伴侣提出分手或有分手的念头,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会立马陷入绝望状态,“一哭二闹三上吊”,吓得伴侣不敢再出现在Ta面前。

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有误解,就会导致行为和目标总是相反,自己整天给自己帮倒忙,最后会经常体验到感情的失控,从而变得不敢相信爱情。

再次,非黑即白的思维会导致解决问题的思路过于简单。

比如上例中,小反对男朋友“不够爱我”的状态不满,她对此的解决方案只有两个:要么分手,要么不分。然后她便在这两个选项中犹豫,思考到底是分手还是不分手。

事实上,这件事的解决方案并非只有这两个。她可以尝试适应男朋友对自己没之前上心的这种恋爱状态,还可以学习沟通的技巧,尝试让男朋友把注意力转移回来。她只需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实践一段时间,“分手还是不分手”这个难题自然会有答案。反之,一上来就考虑分不分手,那就会一直处于分了怕孤独、不分怕痛苦的矛盾状态中。

类似的非黑即白的疑惑还有:

“男朋友留着前任的联系方式,应不应该分手?”

“男朋友跟女生聊天,该不该分手?”

“维护感情的一方应该是男生还是女生?”

“是‘作’更容易被爱,还是讨好更容易被爱?”

这种一上来就犹豫该不该分手或经常陷入两难困惑的,大都是非黑即白思维导致的对现实情况的理解过于简单,这种认知模式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习惯驱动非黑即白思维的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行为和目标经常背道而驰,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过于简单,以至于他们很难通过沟通和他人达成共识。所以这类人的伴侣往往被影响得越来越不愿付出,也不愿沟通,最终导致双方分手。

削弱非黑即白思维,才能看到真实世界

这里提供三个削弱非黑即白思维的工具,分别可以用在面对两难问题时、争是非对错时和有无法面对的事实时。

1.犹豫于两难问题的时候,后退一步重新定义问题

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很擅长给自己制造两难问题,比如案例中小反的“分手还是不分手”,以及生活中常见的“选爱情还是事业”“应该委屈自己还是坚持自我”等。这类两难问题,可能连哲学家都很难给出一个圆满的解释,所以应对思路不是去求解,而是跳出自己画地为牢的两难境地,把两难问题本身作为待解决的问题去求解。

把“分手还是不分手”转化成“我要如何处理我近期的分手冲动”。把判断题改成选择题,可以尝试选择转移注意力到爱好上、跟伴侣讨论如何处理、找咨询师探讨感受、顺着感受暂时疏远关系等解决方案。

把“选爱情还是事业”转化成“我要如何处理感情对我工作的负面影响”。随后你会发现,可以选择减少投入到感情上的精力、具体化造成负面影响的过程再进行调整、学习感情维护技巧让负面影响转为积极影响等解决方案。

把“应该委屈自己还是坚持自我”转化成“我要如何处理在感情中的委屈情绪”,随后你也会发现,可以选择向伴侣发泄或表达出来、学习ABC理论(参见第78页的ABC理论)调整自己的看法、通过放松训练增强对委屈情绪的承受力等解决方案。

所有的两难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个有无穷解法的现实问题,把“我应该选择a还是b”转变成“我要如何处理突然出现在我人生中的xx挑战”,才算找到了真正的问题,也就不会再陷入无解的两难境地。

2.争是非对错的时候,定义概念

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会很执拗地认定自己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并因此要求身边的人遵从自己的判断,可伴侣往往不认可其判断。这其实是因为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容易定义不清或定义错误,导致他们很多时候无法和伴侣达成共识。

比如案例中小反的“你这样(没有之前热情)就是不够爱我”,这里面“爱”就是个定义不清的概念。由于厘清一个概念需要用到具体化、澄清等咨询技巧,这里我不过多阐述,只模拟一下我跟小反这类人的沟通方式,让你理解应该如何澄清一个概念。有这方面需要而自己又无法明确定义的话,建议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什么是爱?

——爱就是让我开心。

——那你现在跟他发脾气会让他开心吗?

——不会。

——所以你现在并不爱他。

——是吧,但这是他的错。

——他没有爱你,你就不爱他。那你不爱他,他也可以不爱你。按照这个定义的话,你们的感情里只要有一方觉得对方让自己不开心了,就会陷入这种互相指责对方不爱自己的僵持状态,你看到过两个人永远都开开心心的感情吗?

——没看过,但错在他那边,是他先让我不开心的,他改了就行。

——这种自己不开心就让对方也不开心的模式在现实的长期关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从你的角度看,是他先让你不开心。可从他的角度看,他好好地过着日子,你突然说他不够爱你,然后就发脾气了,那是你先让他不开心的。所以你认为他先错他得改,他却认为你先错你得改,这个问题就无解了。

——那我就换人,我不跟他谈了。

——可以换人,但换的这个人也让你不开心的话,你们还是会陷入这种无解的矛盾中。

——那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

——他让你不开心和你让他不开心,这两个行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不知道。

——好吧,他让你不开心是无意的,而你让他不开心是故意的。他对你不上心可能是故意去玩游戏,但他玩游戏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气你,而是为了他自己开心点而已。而你找他吵闹,目的就是为了给他找不痛快,为了气他,这就是最大的区别。一个是故意让对方不开心,一个是不小心让对方不开心,你觉得哪个人更有资格说自己爱对方呢?

——那应该是不小心的那一个。

——所以,对爱的定义应该这样修改,爱就是让你开心以及有时不小心让你不开心。因此他对你的热情淡了,让你不开心了,并不说明他不爱你了。

——但是我不开心怎么办?

——参照上一个小点的内容,“如何处理感情里的负面情绪”。

3.面对无法接受的事实,学会转换立场

有非黑即白思维的人往往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疾恶如仇。他们往往不接地气,不遵从客观规律,期望通过振臂一呼、发表振聋发聩的言论便改变现实,结果自然是因现实不如己愿而越发不满、愤世嫉俗。所以,面对无法接受的事实时,要学会转换立场,从黑中找白、白中找黑。

比如小反无法接受“恋爱常态就是对方的态度不会如追求自己时那么积极”的事实,转换角度看一下,就是小反有时间忙自己的工作、学习、社交和爱好,正好可以学习沟通和关系维护的技巧。

比如非常介意“男朋友有过前任”,换个角度看就是,最起码男朋友对恋爱的期望会现实点,也更懂得如何跟女朋友沟通相处。

比如“男朋友不愿给承诺”这类无法接受的事实,好的一面就是最起码说明他重视承诺,是个有责任心的人,而且不愿欺骗你,是个诚实的人。

凡事都辩证地看,就不会那么有戾气,也更能理解这个世界,理解他人。辩证思维不是“鸡汤”,不是“阿Q精神”,而是所有的事确实都可以从两个对立的立场去评判,与其死死抱着自己的立场,并要求别人也按自己的立场去看待事物,不如尝试转变立场,增加一个别人甚至反对者的角度,了解更多信息,我们的认知才更贴近真实,人生和感情才会更可控。

感情Tips

关于爱的理解

我想谈谈我对爱的理解:爱是一种以对方的感受为最高评价标准的付出。

关键词有两个,一是付出,二是对方的感受。

爱是付出,把东西给对方说明爱对方,向对方索取过多,也许是你喜欢利用对方。

爱需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单方面的付出只是在自我感动,付出对方需要的东西,让对方感受到更加快乐才是爱。

采取这样的爱的理解,能够确保你的注意力更多放在“对方的感受”这一决定感情亲密度的要素上,同时不以“对方是否愿意被你索取”作为判断爱意强弱的依据,代之以自己的付出,把爱的权利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受制于人做个“感情乞丐”,才能在感情中获得最大的自由。

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你也可以有自己对爱的理解,但为了你的感情能少点矛盾,你对爱的理解至少需要遵从以下三项:

暂时不想跟你沟通≠不爱你

暂时想自己一个人待着≠不爱你

不愿满足你的需求≠不爱你

恋爱前后期望差异

男性在追求女性的时候,往往会把工作、家人、学习暂时放一边,投入几乎100%的精力和时间在女性身上。而女性从一开始投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到男性身上,接着由于男性追求的攻势而一点一点增加投入的时间、精力。

因此,女性对于男性恋爱投入的期望往往是,男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越来越多,或至少保持在追求阶段的水平。而男性对于自己恋爱的期望投入则往往是,追到手了就把很多精力收回,重新放到新的目标上,比如赚更多钱、学习更多的技能之类。

结果就是,女性在恋爱初期就会觉得,男性没有原先追求自己时那么爱自己了。而男性在恋爱初期则往往觉得,恋爱渐渐成了沉重的负担,产生了退却之心。巨大的期望差异导致男女双方都有很强的分手冲动,所以要想平稳地度过恋爱初期,双方都需要调整各自的预期,女性要意识到男性的付出在确定关系前可能就已经是高峰了,而男性要意识到确定关系后需要留出一段时间让女生适应这种落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