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骑兵的V字横队:飞驰冲击、白刃至上(1 / 1)

虽然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享有“近代军事之父”的美誉,但飞驰冲击、白刃至上的瑞典骑兵以及所谓的近代欧洲骑兵墙式战术,要在18世纪初卡尔十二世的治下才会真正出现。

01

尽管古斯塔夫二世时代(1611—1632)的瑞典骑兵仍然坚持步骑结合、快步冲击的战术,但当蒂雷纳子爵在17世纪下半叶推广跑步冲击方式时,他却将这种进攻战术称为“瑞典式攻击”。更奇特的是,当极为关注西欧军事发展的瑞典军队于1676年正式引入跑步冲击时,他们却认为这是蒂雷纳的“野蛮冲击”,甚至将手持白刃全速冲击的战术视为本国军队此前从未用过的“法兰西方式”。

尽管教学相长是人类社会中的常见现象,但这种互认对方为发源地的做法还是显得颇为怪异。难道是瑞典人已经遗忘了先辈的战术遗产吗?当然并非如此,事实上,法国人把跑步冲击称为“瑞典式攻击”源自一个合情合理的误会。

三十年战争期间,萨克森-魏玛公爵伯恩哈德在20年里曾先后为新教同盟、荷兰、瑞典和法国而战。他虽然的确野心勃勃、反复无常,但在墙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里,倒也算不上是特殊。1634年,讷德林根决战瑞典战败后,伯恩哈德断然抛弃瑞典,带走大量老兵,转而依附法国,给自己在莱茵河两岸打下新的地盘。只可惜天不假年,1639年他便一命呜呼,一代枭雄最终落得个为人做嫁衣的结局。

萨克森-魏玛公爵背叛瑞典所带来的物质、精神财富令法国获利颇丰,仅就战术层面而言,伯恩哈德的瑞典经验就让部分法军步兵将荷兰影响下的10列、8列纵深队形改为6列。因此,就连伯恩哈德推崇攻势作战的原创做法,也就是让骑兵不再与火枪兵配合防御,转而独立以跑步投入冲击的方式,也被法国人自然而然地视为“瑞典式”的战术。

于是,当瑞典人最终采纳这种被伯恩哈德、蒂雷纳修改到面目全非的战术时,他们自然也不可能意识到这种战术可能与三十年战争时期的本国骑兵存在一丝关联,将它称呼为“法兰西式冲击”实属正常。

02

那么,当跑步冲击战术“出口转内销”,被瑞典骑兵辗转接受之后,他们又是如何结合本国实际情形执行的呢?我们可以从1685年卡尔十一世颁布的条令中管窥蠡测。

根据条令规定,每名骑兵应当携带1把剑、1支马枪和2支手枪。除此之外,瑞典骑兵中队还采用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排列方式:骑手们不会按照西欧各国通用的做法膝盖靠膝盖,而是把膝盖放在膝盖之后,这样一来,整个中队就形成了一个箭头形状,或称浅V形状。位于第一列中部的掌旗官会成为队列的顶点,而在行进途中,由于马匹自然的追逐天性,如果指挥官控制得当,浅V队形反而会逐渐拉平。

听到信号后,中队先是以慢步推进,而后迅速转为快步,等到距离敌军200~300步(150~225米)时,瑞典骑兵会冒着火力转为跑步,朝着敌军发起冲击。不过,瑞典人仍然没有忘记祖先在三十年战争中依靠火力与冲击相结合赢得的辉煌战绩,即便在跑步冲击途中,他们依旧会按照条令里不合时宜的要求,在骑兵距敌50~75步(37~57米)时动用枪支射击。

当堪称天才战术家的卡尔十二世于1697年登基后,他敏锐地意识到此时的骑兵对决已经更依赖士气而非火力。他认为,古斯塔夫二世的骑兵火力准备战术的确适用于以快步进行冲击的旧时代,但已经与跑步冲击的新时代格格不入。射击会打乱己方节奏,降低冲击速度,而他坚信,速度才是冲击成功的主要因素,它能够带来强大的冲击力,让人忘记危险,令对手陷入震撼。与此同时,他也认为绝对不能让中队在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进行冲击,骑手必须要在跑步时保持严整的队形,这就要求骑兵进行严格乃至严酷的训练。

作为一个具备骑士精神的军人国王,卡尔十二世对战争的看法,特别是对骑兵的看法即便在普遍推崇进攻的欧洲战场也可以说是比较激进了——他崇尚进攻至上。而按照《波尔塔瓦》一书的作者彼得·恩隆德的看法,瑞典军队就像它的君主一样,献身于一种无所不在的进攻精神:“武器装备、战斗方式、对白刃的强调、刺刀攻击和骑兵冲击,一切都表明,人们近乎狂热地坚信进攻是通向胜利的不二法门。”

瑞典社会的变化也有利于卡尔十二世锻造这样进攻型的军队,古斯塔夫二世时代的瑞典军队主要源于自耕农,而在卡尔十一世和十二世的时代,瑞典军队的主要成分已经是雇农、仆役出身,或是必须仰赖军饷和军方分配的小农场过活、终身与军队绑定的无产者,这些人的毕生梦想就是在年满40岁退役时,让儿子顶替自己的岗位当兵吃饷。士兵的属性就意味着,此时的瑞典军队虽然后继乏力,却也足以打造成一次性的精兵强将。

03

国王树立的榜样、不可动摇的纪律和极高的训练水平,这三者令瑞典骑兵拥有足够的能力和士气发动“白刃高于一切”的跑步冲击。在此之前,西欧和中欧骑兵几乎从未使用过这种方式,瑞典人的主要对手俄国人采用的战术更是截然不同。

彼得大帝的骑兵主力是匆忙组建的龙骑兵——从1698年到1709年,俄军从零起步,整整建立了88个龙骑兵团或独立中队。他们起初仍被视为骑马步兵,主要依靠火力对付瑞典人,希望自己的枪支能够给对手造成足够的伤亡或混乱,挫伤敌人的干劲,使得自己能够以更有利的态势投入战斗。可是,因为卡尔十二世麾下骑兵的经验和作战技能,至少在1709年波尔塔瓦会战之前,俄国龙骑兵的希望大都是落空的。

观察员杰弗里斯上尉有这样的记录:

读者不妨想象一下一个瑞典骑兵中队主动冲击一个俄国龙骑兵中队的战况。当然,我们这里首先得假定这两个中队人数都在150~200人,均列成3列横队。瑞典中队起初以浅V队形进入战场,而后逐步加速,渐渐拉平,等到距离俄军大约150米时开始全速奔驰。俄国龙骑兵看到“那堵由马蹄和刀剑组成的森严墙壁”时,便匆忙用步枪展开散乱的射击,随后往往掉头就跑。

如果俄国中队敢于直面瑞典中队,那很可能会被打散,因为瑞典骑兵凭借速度获得的冲击力让他们能够利用俄军队列中总会适时出现的空隙在物理层面推开俄军,随后发生的混战可能会带来相当大的杀伤。卡尔十二世是最早表现出明确偏好突刺的人物之一,在对战中,他会命令他的骑兵用剑突刺。与劈砍相比,突刺当然更难完成,但也会造成更严重的创伤,考虑到俄国龙骑兵的防护装备很差,这份杀伤力自然就更强了。

1708年夏季,跟随瑞典军队出征的英国观察员杰弗里斯上尉就在霍沃夫琴(今白俄罗斯戈洛夫钦)目睹了一场两种交战风格的典型碰撞:

瑞典骑兵需要对付的敌人可就多得多了:两个禁卫龙骑兵中队率先投入交战,可他们实在是众寡悬殊,和敌方骑兵的兵力对比是1∶10。尽管这2个中队几次被困,可还是勇敢地自行突破,持续战斗到更多的部队前来援救为止。从那时起,我看到敌人丧失了勇气,在整场战斗中都不敢再和瑞典人如此贴身肉搏,只是在相隔30~40步时放枪,然后逃跑、装填、集结、再开火。这样的狩猎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为止。国王陛下给他的所有骑兵都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不要开枪,而是持剑冲向敌军。不过我们还是很难追上他们,要不是碰运气遇上了一块沼泽,那可就永远追不上了。俄国人的马匹矮小、虚弱,因而无法把他们带出沼泽,逃过我们的追杀。

由此可见,卡尔十二世在世纪之交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他远远超越了古斯塔夫二世的原则,在冲击形态中引入了可观的创新。卡尔十二世的创新远不止于跑步冲击,更在于基于冲击速度理念得出的冲击途中禁止使用火器的“白刃至上”信条。在他之前,从没有一名骑兵指挥官想得如此大胆、如此彻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