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英荷战争:海上利益争夺战(1 / 1)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英雄,而很多将领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就在于他们能在国家危难时刻维护国家利益。在千年的海上战争史中也有这么一批人,例如中国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被郑成功赶跑的荷兰人中也有一位传奇人物,他就是米歇尔·阿德里安松·德·鲁伊特。2015年,荷兰上映了一部反映德·鲁伊特的传记电影《海军上将》,再现了这位名将最巅峰时刻——1667年6月突袭查塔姆锚地。

01

第二次英荷战争自1665年6月爆发以来,战争双方各有胜负。在圣詹姆斯日之战后,英、荷虽然没有再进行过大规模的海战,但战争也并未就此停息。

在这期间,英国的一次军事行动让荷兰人的怒火久久不能平息。1666年8月初,英国将领霍尔姆斯受命,率领一支小型分舰队突袭荷兰的弗利兰岛,出乎意料地在那里发现了大量隐藏的荷兰商船。英国舰队在几乎未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纵火焚烧了挤在一起的150多艘荷兰商船,并在大肆劫掠了弗利兰岛后扬长而去。

仿佛是风水轮流转,在霍尔姆斯烧了荷兰商船队之后1个月,1666年9月10日,一场罕见的火灾降临到伦敦。大火连续烧了4天4夜,伦敦城有2/3被焚毁,经济损失达800万~1000万镑。这个经济损失已经超过了两次与荷兰战争的费用,再加上持续2年之久的海战已使国库面临亏空,英国就是再有钱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因此,自1667年1月开始,英国不断与荷兰方面取得联系,希望进行和平谈判。不过荷兰人可不认为这把火报了自己的一箭之仇,他们在等待机会,一个彻底击败英国人,让他们乖乖同意自己条件的机会。

当时荷兰的海军司令由德·鲁伊特担任,他已经通过间谍搜集到了一些泰晤士河的潮汐、水位、航线等情况,还有关于伦敦地区军事和经济的信息。不过,他做这些准备主要不是为了进攻这里,而是在分析英国舰队的动向。

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舰艇都停泊在梅德韦河河口的查塔姆锚地,这里还有造船厂,河道弯曲,浅滩密布,风向有明显变化,属于易守难攻的类型。英国人还在这里设置了炮台和横江大铁链,所以没有哪个海军将领会想要攻击这里。

海军将领不想,并不等于其他人不想。时任荷兰首相的约翰·德·维特就提出了突袭查塔姆锚地的计划。这个计划难度极大,几乎所有海军高级将领都表示反对,德·鲁伊特也一样。但是和其他人不同的是,德·鲁伊特知道德·维特不是个会轻易改变自己想法的人,所以即便不同意,但是他还是提前做了准备,包括训练舰队的夜战能力,也包括加强情报搜集工作。

恰逢此时英国因为大火和瘟疫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大大削减了军费,大量军舰不得不闲置在港内,因此德·维特决定执行首相的计划。首相的计划听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好在德·鲁伊特有个帮手,那就是首相的弟弟科内利斯·德·维特,两人进行了详细研究。

进攻查塔姆锚地的困难主要是一些情况难以熟知,例如沿途英国炮台与其他防御措施的位置与配置,泰晤士河河口和梅德韦河沙洲浅滩的具体位置以及水深情况,还有潮汐规律等水文资料和风向、风力变化等气象资料、锚泊在锚地的英国舰队的备战情况,等等。这里面有一项出现问题,整个行动就会失败。荷兰海军只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无论如何英国人也不会料到他们会突袭查塔姆锚地,所以可能会防卫不到位,这是他们唯一的胜算。

不过话说回来,打仗哪有不冒险的?军人不能指望着舒舒服服地作战。

02

英国人真的没有一点防备吗?那倒不是。英国虽然大量削减军费,但是并没有停止海军运作,还留有相当一部分舰队在海上巡航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这部分舰队应该布置在哪里呢?

英国人通过密布欧陆的间谍网得知荷兰正在筹划军事行动,但是并不知道荷兰人要在哪里采取行动。他们将舰队布置在了他们认为荷兰人会发起进攻的地方,唯独没考虑查塔姆锚地,毕竟一开始,选这里进攻的计划在荷兰海军高层都没几个人同意。

1667年5月17日,荷兰舰队启航,6月4日集结完毕并完成编队,共计战舰62艘,小型浅水船只15艘,纵火船12艘。(1)

海上航行期间,荷兰人把编队分成3个分舰队:第一分舰队由德·鲁伊特上将亲自指挥,科内利斯·德·维特也在舰上;第二舰队由阿尔特·扬斯·范内斯中将指挥;第三舰队由威廉·约瑟夫·范根特中将指挥。

有趣的是,除了几名舰队司令和高级将领之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这次出击要干什么,直到6月7日,荷兰舰队已经在头一天抵达泰晤士河河口附近,科内利斯·德·维特才正式代表政府下达命令,整个舰队大为惊骇。有人提出异议,还有人公开表达自己的恐惧,可德·鲁伊特回复只有一句话:“命令就是命令。”科内利斯·德·维特回到住舱后在日记中写道,他不确定舰队到底会不会服从命令,然而第二天他发现,舰队上下都在做准备,很多指挥官还针对不少细节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在6月6日荷兰舰队接近泰晤士河河口的时候,英国方面就已经发出了预警,包括查塔姆锚地的英军在内都知道荷兰舰队来了。但是,英国人的第一反应是荷兰人要进攻伦敦城,而英国高层则认为,为了鼓舞士气,荷兰人最多会对一些中等大小和暴露的目标发动象征性的攻击,比如哈里奇,所以在荷兰人出现的5天时间里,英军仅在这些地区加强了防御,在伦敦和查塔姆锚地竟然毫无作为。不,也不能说一点没有,在约克公爵的严令下,海军调动了3艘护卫舰、3艘火攻船和30艘舢板炮艇,可这些防卫力量实际上还是近似于无。

即使荷军已经开始攻击了,威廉·考文垂爵士还在宣称,荷兰不太可能在伦敦附近登陆。这种盲目自信让后来的军队调动十分不畅。另外,由于几个月甚至几年没有拿到工资,大多数英国海军士兵都不太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抗击荷兰人。

6月7日,德·鲁伊特亲率舰队开始攻击希尔内斯炮台。该设施名为炮台,实际为一个大型堡垒,扼守着梅德韦河河口。按理讲,这样重要的防御工事,荷兰军并不容易攻取,但是英国守军抵抗一阵后就主动逃跑了。6月10日,荷兰登陆部队占领了这个堡垒。

最初,荷兰军方要求登陆部队不得劫掠,目的是和霍尔姆斯此前的行径做对比,但是这项命令最终没有被执行,士兵们还是大肆劫掠了一番,德·鲁伊特因此解除了登陆部队指挥官扬·范·布拉克尔的职务。

堡垒被占领后,威廉·约瑟夫·范根特中将指挥的荷兰舰队向上游进行了侦察,科尼利厄斯·德·维特跟随。荷兰军发现英国人已经自沉了7艘船以阻止通航,不过这个阻塞线并不严密,仍有一个开口可供使用。扩大开口之后,荷兰舰队趁涨潮通过这道封锁线。

英军又在吉林厄姆布置了一条14.5吨的横江铁索,铁索前还有3艘军舰,用以阻拦可能入侵之敌。12日荷兰军航行到这里,守卫的“团结号”被俘,“马蒂亚斯号”和“查理五世号”则被荷兰的火攻船炸毁。随后,荷兰军毁掉铁索继续前进。

没有铁索拦截,13日荷兰舰队便进入了查塔姆锚地。查塔姆船坞内有很多闲置军舰,在荷兰舰队的攻势下,“忠诚的伦敦号”“皇家詹姆斯号”和“皇家橡树号”都被摧毁,英国皇家海军的旗舰“皇家查理号”被俘。英国海军高层认为,为了防止军舰被俘只有毁掉它们,因此英军又自己毁掉了16艘战舰。

6月14日,进攻计划的制订者之一科尼利厄斯·德·维特决定撤退,荷兰舰队带着被俘的“皇家查理号”趁涨潮驶出梅德韦河,进入大海。

荷兰海军还尝试攻击其他城市,但是未能得手。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一仗之后,英国皇家海军的战斗力遭到更严重的削弱。而比物质损失更大的,是皇家海军的气势。士兵们十分低落,军心涣散,实际上已无战争意愿。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国王查理二世不得不接受荷兰的全部要求,签订了《布雷达和约》,第二次英荷战争以英国失败而告终。

(1) 英文资料中大多都是这个数字,中文资料中则多称是24艘战列舰、20艘小型船只和15艘纵火船,笔者采用英文资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