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帆船进化史(1 / 1)

大航海时代,或者说风帆时代给后世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莫过于雄伟的风帆战列舰,而这些大船的缘起,则是被称为“Galleons”的盖伦船。其实从帆船技术来说,外形优美、性能优良的盖伦船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凭空诞生,在盖伦船之前,还有几种更为原始的船型。

01

欧洲的文明在最初其实就是地中海文明。地中海被大陆包围,名为“海”,更像个内湖,因此,在这个区域内活动的人,造船技术其实相对粗陋。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流行三桨座战船一类的船只航海性能并不算好。这种船也不是希腊人或罗马人独有,当时能在地中海地区活动的波斯、迦太基等国,也会大量建造类似船只。

在当时的欧洲,航海性能比较好的船是北欧海盗建造并使用的,因为他们要面对更复杂、更危险的航海环境。人类是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在14—15世纪,欧洲普遍使用的船变成了一种被叫作柯克船(Cog)的航海船只,这种船的船体看起来有点像阿拉伯三角帆船,但技术却来自北欧。

柯克船一般只有一根桅杆,挂一个四角方帆,采用搭接法建造船体。搭接法是早年造船常用的方法,人们会把船板一层压一层,这样一来,处理船缝的压力就会小一些,船体也能做到相比以前较为坚固。但问题是,采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船板不可能太厚,船只也不可能造得太大——越大越脆弱。为了远航的需要,改进船型势在必行。

在这里需要多说一句,在早期人类技术不发达时,船只并不是一种耐用品,往往是一次性或者两次性的。只是到了后来,船只建造技术越来越发达,船只才变得越来越耐用,这才渐渐成了耐用品。当然,造船价格也越来越贵。

02

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远洋航行的需求越来越大。渐渐地,欧洲出现了一种体形短胖的船只,这种船带有高艏楼和艉楼,采用三桅或四桅的形式,小型或者早期的也出现过单桅、双桅。这种船只被称为“Carrack”,也就是卡拉克船。

从外形上看,说实在的,无论是和以前的柯克船还是和后来的盖伦船相比,卡拉克船都要难看得多,总给人一种不谐调、不成熟的感觉,但不可否认的是,卡拉克船的航行性能的确要比柯克船好。

首先,这种船的船体采用缝接法,这也是掌握捻缝工艺后造船业的必然发展趋势,全球总体来说都差不多。由于使用了油灰或者沥青之类的东西捻缝,船体就可以采用多层垂直交错的方式搭接船板,中间再用铁钉连接,如此,船壳厚度可以随船只增大而变大,这样便保证了大船的船壳强度。其次,卡拉克船采用高艏楼,抗浪性能有很大提高,高艉楼则有效地扩大了船体空间,而多桅多帆可以更好地利用风力,速度比之从前也有提升。最重要的是,艏楼和艉楼中可以布置大量火炮,卡拉克船作为战船的战力也大大增强。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能使用吨位并不大的卡拉克船完成远航,就充分证明了卡拉克船的坚固程度和适航性能。

种种特性使卡拉克船越造越大,那艘著名的英王亨利八世的最爱“玛丽·罗斯号”,就是800吨位的大型卡拉克船。但卡拉克船不是完美的,由于有很高的艏楼和艉楼,其在航行时很容易招风,船体难以控制。“玛丽·罗斯号”的艏楼至少有4层,艉楼有3层,艏楼和艉楼中还布置了大量火炮,船体里也架设多层火炮,这些都导致船的重心过高,该船第一次上战场便遭倾覆的命运也就成了可以预见的事了。

03

针对卡拉克船使用过程中显现的各种问题,各国进行了长时间的有针对性的改进,改进的结果就是盖伦船。

最初,盖伦船的体形要小于卡拉克船,它取消了高耸的艏楼和艉楼,取而代之的是船身整体层数的增多,船身特别是水下部分的流线型更加明显,另外还设有修形用的船喙,有时还要包铜皮减阻。至于桅杆,除了船首斜樯外,只有3根,风帆的布置也进行了优化,后桅杆起空气舵作用的帆则增加了。这些改变极大地提高了船的适航性和机动性。

各国在改进盖伦船时各有侧重,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特点:西班牙的盖伦船船首低矮,船喙长而薄,船尾高耸;荷兰的盖伦船有大角度的舷缘内倾;英法两国的盖伦船则中规中矩,性能稳定。不过,到了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欧洲各国的盖伦船样式又逐渐趋同,从外形上已经比较难区分船只的国籍所属了。

随着盖伦船逐步成熟,其吨位也逐渐超过了大型卡拉克船的上限,例如英国的“胜利号”就有3000多吨,西班牙的“圣三一号”和法国的“海洋”级船舰则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