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公元43年,罗马帝国第四任皇帝克劳狄一声令下,数万大军直扑与高卢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98年前,恺撒就曾跨过海峡,想要征服不列颠,可惜只进行了两次不成功的尝试,止步南部沿岸。但这一次,罗马人只经历了不大的几次战役,便将不列颠东南部尽数收入囊中,建立了帝国的新行省。
在这座孤悬海外又充满野性的岛屿上,罗马人驻扎了4个军团和约70支大队级别的辅助部队,总计约5万人。不熟悉罗马军事史的话,可能认为5万余人不过尔尔,但请记住:他们全部都是需要连续服役超过20年的脱产职业士兵,在不执行收税、护卫以及作战等任务时,基本都在军营里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训练。这些士兵每日风雨无阻地进行武器使用和马匹骑乘等基本功训练,每月还要进行3次往返约30公里的野外拉练以适应当地环境,在此之外,他们还会定期组织负重越野、实战对抗演习等加强项目。专业又高强度的训练让他们获得了古罗马时期的犹太人历史学家约瑟夫的至高评价:“对他们(罗马人)而言,军事训练即是不流血的实战,实战不过是伴随流血的训练而已。”
中国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罗马军团的士兵通过训练习得的本领,也需要坚甲利刃才能发挥出来。
罗马统帅们非常重视维护和调整士兵的装备:卡米卢斯为战胜高卢人,在军队中普及铁盔;马略为更好地发挥重标枪的阻碍作用,亲自指导改造,将表墙上的两个铁钉之一改成木楔;哈德良在巡视全国军队时,亲自改良装备并补足库存。除了统帅的关注,罗马军队日常对兵器的质量把控也非常严格,采购装备时会仔细验收,将不合格的产品直接退回。此举倒也给了反叛者机会,公元132年的犹太战争,起义军就是利用向罗马人提供不合格产品悄悄获得武器的。罗马人对武器的重视在考古中亦得到了印证,他们不但通过淬火提高钢质武器和锁甲的强度,还广泛用冷锻法来加强青铜、低碳钢制品的硬度,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以至于在不列颠这种偏远地区的要塞中也能找出一顶硬度达325HV的冷锻钢盔。
当时,罗马军团的士兵们大多穿戴金属盔甲。步兵持刃长40~50厘米的短剑,配备盔甲和方形大盾,携带轻重2根标枪。骑兵穿戴盔甲的同时,手持椭圆长盾和刃长60~70厘米的长剑,配备3根标枪和一柄3~4米的长矛。辅助军中,除投石手、骑射手等轻装部队外,也基本穿戴盔甲,配备剑、矛和盾牌,甚至有些弓箭手都拥有盔甲。
通过对罗马军队武器装备的了解,便能一窥其战术风格:注重综合打击。
面对距离较远的目标,罗马辅助军中的弓箭手、投石手会射出漫天的矢石予以压制。他们通常来自叙利亚、巴利阿里等盛产射手的地区,操使着复合弓和投石索,能在百米范围进行覆盖射击,而长期的军事训练能让其在数十米的范围内精确射击,足以让企图通过远程打击进行消耗的敌人饱尝苦头。
若敌人因不愿成为矢石的靶子而冲至阵前10~20米,就得面临罗马最具特色的武器——重型标枪的沉重打击了。这是一种重达1.28千克的重型武器,在木杆前段,用楔子或铁钉连接着铁质细长杆,长杆顶部则是钢质的棱形或有倒钩的矛头。这种标枪一旦扎中目标,将会因自身重量和冲击力导致楔子损坏、细铁杆弯曲,从而朝向地面悬挂,棱形和倒钩则可使标枪很难拔出来,最终大大阻碍目标的行动。典型的情况是,盾牌扎上标枪以后会变得不便使用,持有者往往只能丢弃盾牌。
一旦失去掩护进入肉搏阶段,一面面长约1米、宽约83厘米、厚5毫米,镶嵌着金属包边和盾帽的盾牌又会成为敌人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躲在盾牌后面的短剑,将如蝎子尾一样出其不意向敌人猛刺,哪怕在拥挤到长矛施展不开的环境中,它也一样灵活。
如果有人想要消耗罗马士兵的体力从而找出破绽,就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可以熟练使用轮替战术将疲劳、受伤者换到后排。可以这样说:在冲向罗马人的每个阶段,都将面对各式各样的打击。娴熟的配合和经过战争检验的精妙战术无疑是每个罗马敌人的噩梦。
当然,使用武器的始终是人,尤其是在古代,人的作用大大超过武器。中国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说法,足见指挥人员的重要性。拥有众多高质量的军官,无疑可以为实现复杂战术、完成临场应变、良好地执行命令打下基础,而在这一点上,罗马人在当时的欧洲可谓独步众邦。
罗马步兵部队里,每80~100名士兵就有一名百夫长负责指挥,他是小队的支柱,从普通士兵中选拔而出,往往有着极高的军事经验和战斗技巧。骑兵部队里,则是每30人就有一名军官负责指挥。光有低级军官还不够,罗马军队还会从百夫长里提拔中高级军官。
更重要的是,罗马军队扁平化的指挥架构可以充分发挥各级军官的能力,这一方面体现在任何军官都可以担负起指挥作战的任务,哪怕是财务官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也在于,首席和首列百夫长们可以参与高级军官的军事会议,提供来自基层的宝贵经验,上下层之间的重要信息传递通畅。正是因此,小克拉苏才能不需要恺撒的授意便调动预备队,顶住了日耳曼人的攻势,最终取得大胜;前三头内战中,两位恺撒麾下的百夫长才能在无人授意的情况下主动重组溃军,从而扭转了战局。
面对如此恐怖的战争机器,不列颠人却表示不服,那些没有在一开始臣服于罗马的部族不断骚扰与罗马结盟的不列颠部落,在被罗马军队教训以后也未偃旗息鼓,后来,曾是罗马盟友的伊凯尼人也加入了反抗的队伍。
罗马人一次次击败不列颠人,却依旧有源源不断的后继者扑上来,这份坚持导致在不列颠岛建立行省的18年后,征服战争依旧没有结束。
02
公元61年,伊凯尼人的国王普拉苏塔古斯驾崩。生前,在经历了造反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他想要弥合与罗马人的关系,使自己的国民和家人免遭厄运,便在遗嘱中将罗马皇帝尼禄与自己的两个女儿共同指定为王国继承人。但这样的做法罗马军队并不买账。或出于贪婪,或出于憎恨背叛,又或者二者兼有之,罗马百夫长及士兵们仍将伊凯尼人视作敌人,甚至劫掠了王室和贵族的财产,鞭笞了王后布狄卡,还奸污了两位公主,最后把这个可怜的王国划成行省。
罗马人的暴行成功激起了反抗,伊凯尼人联合了特利诺班提等诸多部落揭竿而起。起义军发誓要将罗马人赶下海,他们将首要目标定在科尔切斯特附近的罗马老兵殖民地,因为这些退伍老兵无情地剥削着当地人,更是罗马皇帝安插到特利诺班提人首都附近的一根钉子,而且那里缺乏城墙和工事的保护,拔除它不但可以报仇雪恨,而且可行性极高。
形势对罗马人来说岌岌可危。罗马的4个军团分散在各处,其中第14军团全员、第20军团分遣队追随着总督苏埃托尼乌斯向西北挺近,进攻莫纳岛的敌人,只有第9军团驻扎在林肯,距离不远。虽然殖民地感觉到了不对劲,立刻派遣使者前去请求援军,但皇帝的代理官仅仅派来了200人。不出意外地,殖民地很快就被攻陷了,仅有神殿里残余的士兵稍稍抵抗了两天。第9军团长官闻讯派遣一支规模约2000人的部队前往驰援,但大大低估了敌人的规模和速度,结果反被全歼了步兵,仅有骑兵逃出生天。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不列颠总督苏埃托尼乌斯正率军返回,听到起义的消息后马不停蹄向伦狄尼乌姆城(后来的伦敦)推进,并成功穿过敌军的阻拦抵达了这个繁盛的商业中心。此时的苏埃托尼乌斯面临着一个难题:若他坚守此地,可以依托城市确保安全,并获得充足的补给,但这也意味着分散四处的其他军队将很可能被各个击破,尤其是第9和第20军团均不满员,前者刚被消灭了近1/3的力量,后者则至少有1000人在他的手里;若他要出击,却是兵力有限无法攻守兼顾,等于把伦狄尼乌姆城拱手送人。
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苏埃托尼乌斯最终决定兵行险着。他不顾城内居民的哀求,带走了所有兵力,意图与第2军团会合,然后把起义消灭在萌芽。这一举动果然令伦狄尼乌姆城和维路拉米乌姆城(今奥尔本斯附近)沦于起义军之手,他们进行报复性劫掠,造成了至少7000名罗马人及其盟友死亡。
03
苏埃托尼乌斯带着1万名士兵,沿着今天的惠特灵大道向西北方的南威尔士靠拢,同时派遣使者通知驻扎在那里的第2军团,要求他们立刻前来与自己会合。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第2军团的营帅并不打算听从这项命令,因为一旦他带着军队撤离,就意味着军团基地很可能会遭到西路里斯人的报复,届时罗马对当地的控制权将立刻土崩瓦解。
罗马的援军不来,已成为起义军首领的布狄卡却集结了一支超过8万人的军队浩浩****地扫**惠灵顿大道。这支起义军与苏埃托尼乌斯迎面撞上,一场决定不列颠自由的大战拉开了序幕。
双方决战的地点至今是谜,只知道在这条大道中部的某个隘口处。罗马人占据了地利,背向隘口列阵,但只有区区1万人。布狄卡知道罗马第9军团遭到了猛烈打击,第2军团目前按兵不动,便摆开阵势,想凭借优势兵力吃掉这一支孤军。
苏埃托尼乌斯的布阵一反传统,为了尽可能弥补人数劣势、拉长阵线长度,他没有构建传统的3条阵线,而是将步兵一字排开,步兵阵线的中间是重步兵,他们的两侧是轻重辅助步兵,步兵阵线的两翼陈列着全部骑兵。布狄卡则依照传统,在重步兵阵线的前方布置轻步兵,并混合战车,全军的两侧布置着所有骑兵。
随着双方列阵完毕,指挥官们不约而同地发出进攻的信号,两军听令开始缓慢推进。待敌军进入标枪的射程,罗马士兵们瞅准时机投掷标枪,之后拔出短剑,以密集楔形阵冲了出去,两侧的重装辅助步兵和所有骑兵也有样学样发动冲击。不列颠人不甘示弱,战车与骑兵呼啸而出,甩开步兵径直奔向罗马人的阵线。罗马军团的密集阵列成功阻挡了战车的攻势,双方骑兵之间陷入缠斗,而那些面对罗马辅助步兵的战车则成功地冲进阵列。但是战车转向不便,罗马辅助军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起义军战车的冲击未能决定性地将罗马辅助军冲垮,更没有给其造成沉重的伤亡。身穿盔甲的罗马弓箭手们在各级军官的指挥下迅速重组、发起反击,很快,呼啸的箭矢就将战车一一消灭了。
胜利的天平此刻依旧摇摆不定。很快,起义军轻步兵们就跟了上来,与罗马弓箭手展开对射,但他们无力阻挡军团的推进,最终还是被击穿了阵线。起义军重步兵们又在稍后赶来,成功利用数量优势包围了军团步兵,击垮了弓箭手等轻装辅助部队,将整支罗马军队分割成了3大块包围起来,准备各个击破。
胜负开始渐出分晓。罗马军团士兵们失去了友军和统帅的消息,但并没有因此放弃抵抗,而是依旧保持高昂的斗志与敌人殊死搏斗。好勇斗狠却缺乏组织的起义军没有罗马人的优质装备和过硬的搏斗技巧,更没有精细的战术配合与铁一般的纪律,随着时间的推移,起义军士兵的体力渐渐不支,伤亡逐渐扩大,军心开始动摇。罗马军团依旧在熟练地砍杀着这些不专业的士兵,于是起义大军瞬间土崩瓦解。罗马人乘胜追击,击破起义军的车营,将里面的人不分老幼妇孺屠杀殆尽,并追击溃兵到树林中,斩杀、俘获大量敌人。
塔西佗夸张地说,不列颠人阵亡达8万人之多,而罗马人仅仅付出400人的代价。布狄卡在战场中逃出生天,却没能逃过香消玉殒的命运,很快,红发女王死亡的消息传遍了不列颠,一说是病死,一说是服毒自杀。真相究竟如何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不列颠独立自由的希望已随着她的葬礼被埋入地下。此战之后,不列颠人再无能组织起来的反抗力量,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延续了3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