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背后的安史之乱(1 / 1)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很多人都知道,《祭侄文稿》的背景是安史之乱,但很少有人知道,这篇文章所涉及的人物颜真卿、颜季明和颜杲卿在改变大唐命运中的安史之乱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祭侄文稿》的全名是《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其标题中颜真卿的侄子赞善大夫,便是颜季明。不过提及这位赞善大夫,则需要说一下他的父亲,也就是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与颜真卿依靠科举入仕不同的是,颜杲卿是“以荫受官”,但其为官才干上与颜真卿相比却也毫不逊色,因此在天宝十四年(755年),受任常山太守。这里正是今天河北省省会石家庄的前身。虽然在唐玄宗时期,在常山为官不用像那些在边境地区为官的同僚那样,整天为担忧外敌叩边而提心吊胆,但非常不幸的是,颜杲卿的上司正是河北、河东采访使安禄山。

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初到任上毫无准备的颜杲卿与河北许多官员一样,在安禄山的裹胁下,不得不参与到叛乱之中。

与颜杲卿的尴尬处境不同的是,颜真卿在更早之前被任命为平原太守,在其任职前,有关安禄山即将谋反的消息已经甚嚣尘上,因此颜真卿以连绵大雨为由,开始修整城墙,挖掘护城河,同时暗中集结丁壮,充实府库,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当时朝廷以及安禄山对自己的怀疑,他又时常和文人雅士一起在护城河内泛舟享乐,并且不断向安禄山进献谄媚之言,终于让这位大老粗完全将自己当作了一个不足为惧的书生。

颜真卿的一系列准备,成功地让平原城成为在安禄山大军横扫的河朔地区中唯一尚未被攻克的城市。这一成就深深打动了唐玄宗,使其感慨道:“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内心仍然忠于唐朝的颜杲卿也因此大受触动,他担心在十二月已经攻陷洛阳的安禄山会继续西进,攻破潼关,直取长安,于是与长史袁履谦、前真定令贾深、前内丘丞张通幽等暗中串联,意欲夺取华北平原通往晋秦的必经之路——土门。

显然,安禄山对自己身后这些唐朝大臣们有些疏于防范,他只是派遣手下蒋钦凑、高邈两人率领五千兵马守卫这样的战略重地,而这两个人可谓酒囊饭袋。先是高邈被蒋钦凑派往幽州,然后蒋钦凑自己受到颜杲卿的邀请,前往常山“议事”。稍有常识的人大概都能看出来,颜杲卿有同族在唐朝为官,因此有着很大的可能性会反正,但遗憾的是蒋钦凑却显然并没有这种想法。他傻乎乎地到了常山,开始大吃大喝,等到烂醉如泥时,被袁履谦等一众常山官员砍掉了脑袋。

之后,颜杲卿又用几乎同样的方式,抓获了从幽州返回的高邈,并伏击捕获了从洛阳抵达河北的叛将何千年。之后颜杲卿将两人送往长安,虽然中途发生了其他官员冒领军功之事,但最终颜杲卿得到了唐玄宗“加卫尉卿、兼御史大夫”的封赏。之后,颜杲卿更是以常山为核心招兵买马,一时间原本因安禄山**威而屈服的十五个郡县立即起兵响应,加上常山以及平原两郡,共计十七郡起兵复唐,并一起推举之前抵御安禄山军队有功的颜真卿为帅,统十七郡兵马二十万。

十七郡起兵复唐令安禄山感到锋芒在背,他不得不放缓西进的脚步,派出得力干将史思明、蔡希德会兵河北。虽然河北义军声势浩大,但是起义各郡位置和兵力分散,且只是仰仗颜氏兄弟威望,他们实际上不过是一团散沙,因此史思明将目标直接锁定在了颜杲卿所在的常山。虽然颜杲卿并非没有准备,但是蔡希德所率军队的行军速度只能以“可怕”来形容,他仅用短短几天的时间,就从潼关回师常山,并于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开始围攻常山。

对于蔡希德这惊世骇俗的行军速度,颜杲卿实在是始料未及,常山城的准备严重不足。在困守八天后,常山守军守城器械便全部用尽,也因此被破城,颜杲卿等一众官员被蔡希德俘获,送往安禄山大营。当然,对常山的争夺并未就此结束,之后史思明率领的大部队与蔡希德会合,而接受唐玄宗之命统领河北诸郡的李光弼也紧随其后,带兵经过土门夺回常山。自此,常山也成了双方反复争夺的惨烈战场。

常山失守之后,河北再次被史思明率领的军队控制,这场复唐起义以失败告终。颜真卿本人率领的军队虽然也取得过斩首万余级的战果,但是在史思明的大军进攻下,还是不得不放弃平原郡,向南渡河前往今天湖北一带,与唐朝主力会合。

但是相对于颜真卿,被俘的颜杲卿就没那么幸运。安禄山对于颜杲卿的“反叛”恨之入骨,因此将他和他的儿子一起断足“割脔”致死。战后,颜真卿寻觅颜杲卿的血亲时,终于得知堂兄一家男丁尽数遇害,只找到了自己侄子的颅骨,在此重大打击之下,才有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