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间至死不退:他们曾为汉家孤守西域(1 / 1)

2019年8月,银联推出的广告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可谓爆红于网络。将军白发征夫泪,大唐王朝安西、北庭二都护府的老兵在安史之乱后孤守西域,抵御吐蕃和葛逻禄人数十年的悲壮故事,令人怅然涕下。但很少人知道,东汉中后期与西晋初年,也有两则孤独守卫的故事,而且更加激昂。

窦宪燕然勒石并非东汉王朝与北匈奴战争的结束,此后北匈奴迁徙于西域,继续骚扰汉疆,希望在西域卷土重来。而东汉进入中期之后,另一个强敌在西凉之地悄然崛起。羌人部落从陇山以西的荒野中汹涌而出,在雍凉肆虐,甚至深入内地;羌乱前后竟有百年以上。

由于羌人灵活的作战方式,习惯大兵团作战且难以适应西北地形的汉军屡遭衄挫。当初大将军窦宪麾下的头号战将、号称匈奴克星的任尚,也于永初二年(108年)惨败于先零羌首领滇零之手,丧师八千多人。

滇零甚至在北地郡建立了先零王朝,使得北地郡脱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该王朝延续了10年,才被汉王朝以刺杀首领的手段瓦解。滇零王朝崩溃后,羌乱暂时停息,但130年之后,羌乱再次大规模爆发,在整个陇西地区此起彼伏。任尚的继业者大将马贤在陇西地区往来奔走镇压,按下葫芦又起瓢,最终马贤也在公元141年中伏身亡。

羌乱所消耗的财力以千百亿钱计算,令东汉王朝国库枯竭,三辅也遭到羌乱破坏,几乎没有余力去考虑几乎被羌乱隔绝的西域。但公元137年,大汉敦煌郡兵完成了一次对匈奴人的绝地反杀。

《破呼衍王碑》记载:“惟汉永和二年(137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将郡兵三千人,诛呼衍王等,斩馘部众,克敌全师,除西域之灾,蠲四郡之害,边境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万世。”如果不是这面古碑在清代被发掘,这一场并未被《后汉书》记载的血战必将湮没在历史的尘沙当中。由于财力衰退,东汉王朝削弱了对西域的投入,主要由敦煌郡负责戍守。仅有户七百四十八、口二万九千一百七十、郡兵三千人的敦煌,便负责起为汉廷守卫西域的使命。

由敦煌至呼衍王活动的蒲类海,直线距离就长达400公里以上。太守裴岑率领三千郡兵深入大漠,一战斩馘名王,其慷慨激烈足以令人怀想千古。然而千秋之后,留存的只有古碑上的只言片语。

羌乱依然延续,西凉男儿也依然与匈奴人继续奋战着。最后不知何时,屡战屡败的北匈奴终于放弃了对西域的野心,远走中亚,据说他们建立了悦般王国,后来被柔然和厌哒人联手所灭。

有学者认为,董卓之乱后,敦煌郡仍然保持着对西域的影响力。所以后来曹魏大将曹真、张既扫平河西叛乱之后,西域自然而然地回到了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这是因为一直有一群人在默默地守卫着。可是西晋初年,又一场大乱轰然爆发。

270年,秃发树机能率领河西鲜卑起兵称乱,羌胡纷纷响应,河西走廊战火弥漫,北地的胡人也从北面威胁长安,秦凉局势全面溃烂。大晋王朝在西域设置的据点成为飞地,孤悬天外。秃发树机能之乱是西晋初年著名的大事件,整整持续九年,其余波甚至延续到了八王之乱时期。牵弘、胡烈、杨欣、苏愉这四名久经沙场、积有战功的封疆大吏都被秃发树机能斩杀。西部鲜卑更有一部分在首领阿罗多的率领下,组织数万军队,攻打西域。

但戍卫西域的战士们在沧海横流之际保持了他们至死不退的传统,这传统从汉武开西域、十三壮士归玉门而始,一直延续到大唐白发将军守安西、大清左公抬棺复伊犁。主要来自凉州州郡兵的戊己校尉,是晋王朝驻扎在西域的最强的一支军事力量。校尉马循以数千孤军,以寡击众,在晋咸宁元年(275年)大破鲜卑军,斩杀一名渠帅。次年又大破阿多罗亲自率领的鲜卑军,取得了“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的骄人战绩。

此后,西域虽然数次短时间失控,但后来又被北魏王朝所影响,而为隋唐所继承,直到安史之乱后,郭昕、杨袭古等大唐将士面对吐蕃人的铁骑,仍然坚守数十载,这也是《大唐漠北的最后一次转账》中讲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