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严寒对行军作战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著名的金蒙三峰山之战,因为天气突然变冷,导致金军非战斗减员严重。除此以外,还有唐征高句丽的蛇水之战,就发生过唐军冻坏膝盖的事。其实在古代,酷暑对于战争与军事,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天热影响打仗的典型战例,发生在北宋攻打越南时,《宋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记载:“交阯李乾德陷邕管……(宋)先遣将复邕、廉;至广西,讨拔广源州,降守将刘应纪;又拔决里隘,乘胜取桄榔、门州,大战富良江,斩伪王子洪真。乾德穷蹙,奉表归命。时兵夫三十万人,冒暑涉瘴地,死者过半。至是,与贼隔一水不得进,乃班师。”在这次战争中,北宋军队开头进展顺利,收复了失地,连破越军。但是随着深入敌境,面对越南湿热的天气,来自河北、山西一带的宋军显得不适应,三十万人死者过半。宋军最终因为非战斗减员太多,不得不撤兵。
至于生活在寒凉地区的北方少数民族军队,比如契丹军队,对高温的反应就更加明显了。根据《辽史》记载,辽代后期道宗皇帝耶律洪基有在“夏捺钵”避暑、议政等的习惯:“夏捺钵无常所,多在吐儿山……乃幸子河避暑……子河在吐儿山东北三百里。怀州西山有清凉殿,亦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帐卜吉地为纳凉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与南北臣僚议国事,暇日游猎。”可见,在辽代,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人也要选择避暑的地方。
关于契丹的出兵时节,《辽史》上也有明确记载:“其南伐点兵,多在幽州北千里鸳鸯泊……若帝不亲征……进以九月,退以十二月,行事次第皆如之。若春以正月,秋以九月,不命都统。”此外,辽天显十一年(936年)七月,五代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曾遣使,乞请契丹军队南下助他灭唐立晋。辽太宗耶律德光即复书明确答复,“以俟仲秋”才能兴兵进击。从时间来看,农历九月是公历10月,此时华北地区也已经入秋了,正是清凉干爽的时候。十二月则到了大寒时节,对于华北地区是全年最冷的时候,再待下去就费力不讨好了。所以契丹人才会习惯九月进兵,十二月退兵。
对于契丹军队来说,六七月出兵不仅要面对高温,还可能面临暴雨。一旦遇到暴雨,许多武器,尤其是弓箭就不能用了。除此之外,暴雨往往还伴随着各种传染病。后来,在南宋开禧北伐过程中,宋军在围困宿州时,因为暴雨导致军营积水,内部一团混乱,最终被金军击破。
除了契丹军队,女真军队在面对南方地区的湿热时,有时也会不适应。南宋建炎南渡后,在选择统治中心的时候有临安和建康之争。临安派最终占据上风,就是考虑了女真军队难熬夏天高温的情况。生活在白山黑水寒冷地区的女真人更喜欢选择在天气凉爽的时候出兵。比如建炎三年(1129年)时,女真人就是在正月出兵,连下楚州、泗州,最后南下扬州,吓得宋高宗赶紧南下渡江。三月,女真军队掠夺一番后,就开始撤兵回淮北。
当南宋和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在淮南对峙的时候,淮南的雨季不光对女真会造成麻烦,也给南宋军队造成了麻烦。总的来说,天冷和天热都会对古代军队的行军作战造成很大影响,但是如果准备充分的话,寒冷还是好克服的,比如三峰山之战,蒙古军就准备了大量的物资来应对天寒,从而击败了金军。可是天热这事就不好办了,比如后来的忽必烈灭宋之战,元军在襄阳已经于三月投降的情况下,却因天热而一直与宋军胶着,一直到了八九月才取得了较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