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民族对云贵高原的经略,从战国时楚国设立黔中郡,又派大将庄蹻入滇开始,到现代对云南西南部澜沧江以外的土司改土归流才彻底完成,可以说,这个过程花了两千多年时间。如果以汉武帝经略滇地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管理云贵高原的开始,到明王朝时中央王朝才能对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进行有效统治,这个进程也花了一千多年时间,其间,云南更是一度从中央王朝分离出去,建立了南诏、大理这样的独立政权。
在火器发展起来之前,东南亚是非常落后而弱势的。中原王朝无法经略中南半岛,除了气候环境的因素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在于云贵高原不好消化,因此缺乏一个稳固的后方。比如元成宗时代,试图开疆拓土,令大将刘深征讨泰国境内的“八百媳妇国”。然而刘深路过贵州西部,因征粮激起土著反抗,水东土司宋隆济、水西女土司奢节相继起兵,刘深迎战之下,“既不能制乱,反为乱众所制,军中乏粮,人自相食,计穷势蹙,仓黄退走,土兵随击,以致大败”,“失地千余里”。
此后元朝花两年时间,付出巨大代价,才艰难平定水东水西之乱。但因无力废除两土司,被削减的两土司的土地很大一部分交给了播州杨家,导致播州杨家的坐大。对云贵高原的征服,很多时候看起来并不艰难,比如蜀汉诸葛亮平南中,隋朝史万岁平爨氏,蒙古灭大理国。然而要令云贵高原安定,却颇为不易,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只是保持着名义上的臣服,却凭借高山险阻维持着独立性,如同一颗颗的定时炸弹。
云贵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米以上,且群山纵横,起落极大,将区域再次分隔成一个个的小板块。直径在10公里以下的局部盆地,在云贵高原被称作坝子。坝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云贵高原上农业兴盛、人口稠密的经济中心。云南省约有1100多个坝子,坝子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贵州的坝子约占耕地的四分之一。
显然,这样的地理环境不利于权力的集中,难以形成较有威权的中央。除了强大的南诏国之外,再没有政权能在云贵实现集权统治。大理对地方的管理非常松散,因此被蒙古人轻易攻灭。而麓川本有希望成为强大的“第二南诏”,却在完成集权之前就被明王朝强力摧毁了霸权。
引用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的观点,中央集权的国家较难征服,需要打倒其调动举国资源的强大中央,但一旦将之打倒之后,统治就容易了;诸侯林立的国家则相反,征服相对容易,但想要统治和管理却很困难。云贵高原由于处于青藏高原、川西、川东等地向中南半岛迁入人口的重要节点上,加上其破碎的地理环境利于不同文化的各自发展,其民族、语言、文化的复杂性也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何蒙古几乎轻而易举地灭亡了大理王国,但其管理却极为松散,并且在元朝后期新生的麓川王国崛起后便被夺走了半个云南。荀子所说“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就是这个道理。
明朝刚刚从元朝手里接管贵州时,用明人自己的话说:“盖贵州乃古罗施鬼国,地皆蛮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无货殖,通计民屯仅十四万石,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处,官戎岁给全仰于湖广、四川二省,盖本非都会之地,从古不入版图。我朝但因云南而从此借一线之路以通往来,一线之外,悉皆夷峒。”王士性《广志绎》也说:“其地止借一线之路入滇,两岸皆苗。”极为重视西南经略的大明经过200年经营和苦战,也只基本消化了贵州和大半个云南,剩下的半独立政治实体仍待之后去消化。
云贵高原的山民并不比北方游牧民族缺乏尚武精神,在技术上,由于有中原—荆蜀地区—云贵高原和河西—河湟地区—川西山地—云贵高原两条输入途径,也不会太过滞后。他们看起来好对付,只是因为其缺乏统一而有力的领导,但一旦要削除某些确定的政治实体在其老巢的世袭统治,所遭到的反抗不唯其本人,其他土司、部落也会纷纷响应。
无疑,历朝历代当中,明代对于西南经略的贡献是最大的,贵州的安田宋杨四家,川南的永宁土司,都是被明朝所平定。明王朝在云南也大力发展教育,广建文庙,科举制的推行使云南和内地有了共同的文化体制。这一时期,中国南方广大汉人的迁入改变了云南当地人口构成,到明后期汉人人口占到云南总人口的50%以上。也就是说,从明朝开始,汉地十六省增加了云南、贵州,变成了汉地十八省。
总之,华夏民族通过两千年的经营,才真正消化云贵高原,将之纳入“中国”的范畴。